|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络中间站|站点超链接|留言评论|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常泰文化之旅之泰州望海楼篇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0-10-16

自从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注定一场旅程的开启。二〇二〇年是不寻常的一个年度,包括上帝也没能料到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会横扫全球。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都已陆续复工复产和复学,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常态化阶段,我也开启了“常(熟)泰(州)”之旅。

--题记

为什么会选择常熟和泰州之旅呢?说起来也很巧,今年由于疫情,我写了几篇与疫情有关的文章意外地获得了“青年作家网”和“中国散文网”举办的征文比赛的奖项。正因如此,我有幸了结识了“青年作家网”一位妈妈级的签约女作家,她的笔名叫“卡兰诺”,来自浙江杭州,我称呼她“卡卡姐”。通过与“卡卡姐”交流,我得知她要去常熟市图书馆参加“一意在书”阅读快闪活动。说起泰州,那是因为今年在“上海情愫”微信群中认识的文学写作爱好者忘年交石先生,他的故乡就是泰州,读了他的几篇关于泰州的文章。于是,我遂决定九月中旬休年假开启我的“常(熟)泰(州)”之旅。

九月十五日傍晚,为期一天半的常熟之旅结束后,我登上了D5562次列车前往泰州,开启泰州一日游。抵达泰州车站,天色已晚,我直奔旅馆休息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准备。

到了泰州,知道了泰州被称为“水城”,与江城武汉近似。七百多年前,西方人马可·波罗曾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水是泰州的特色和灵魂,哺育世世代代泰州人的凤城河,千亩水域绕城四周,是江苏省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较完整的千年古城河。凤城河畔,望海楼、桃园景区内30多个景点汇集了泰州历史、戏曲、民俗、商贾四大特色文化。桃园东侧六百米长的麻石老街,青砖黛瓦,展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泰州古街巷,皮包水、水包皮,戏院书场,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这里尽现。

比起昨日常熟的阴雨,今天的泰州城张开阳光般的笑脸欢迎我这位贵客。一天里,我马不停蹄地游览了望海楼、梅兰芳公园、桃园、麻石老街、乔园、柳园和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多个景点。吃完早饭后,我搭乘公交车前往泰州第一站望海楼。

望海楼入口处马路对面,有一座天主教堂,大门两侧写有“十字圣架星光荣,普世万民披恩泽。”一边是天主堂,另一边是望海楼,正如泰州的母亲河凤城河一样,是不是寓意着望海楼像天主一样守护着泰州城呢?

在入口处旁的游客服务中心花了40元购买了门票,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了我,因今年新冠疫情关系,望海楼主体内部暂不对游客开放游览。

进入景区,通过花丛边的木制导览图了解到,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望海楼、文会堂、四泰石、古城池地雕和州城遗址。当然,望海楼是其中最主要的景点,也是泰州的标志性建筑。

望海楼有“江淮第一楼”美誉。历史上有海阳楼、靖海楼、鸣凤楼等名。从古至今,游览望海楼的名人不计其数,他们除了在楼上远眺畅怀、把酒赋诗外,还会观赏望海楼畔的绿化风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曾于二〇一三年元旦前夕回到家乡泰州登上此楼俯瞰泰州城、察看城河水。

来到文会堂,堂前有一广场。可能是工作日的缘故,广场上除了仅有我一个游客外,还矗立着一座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石像,那我就称其为“范仲淹广场”吧!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来泰州监西溪盐场,滕子京任泰州军事通判。当时两个人在泰州结识了本地人胡瑗、周孟阳和在泰州景德禅院读书的富弼。他们五人经常一起切磋学问,吟诗唱和。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就取“以文会友”之义,在州署内修筑了“文会堂”作为吟唱游乐的处所。文会堂建立之初,范仲淹赋诗一首,提出“君子不独乐”,这是他23年后创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源泉。范仲淹还特地为文会堂作了一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以纪胜会。

朝着阳光的方向前行没多久,就来到了著名的四泰石。这块大石头四个面都有一个“泰”字,分别为四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所书。正对着我的“泰”字为胡锦涛所书,上面的“泰”字为毛泽东所书,东面的“泰”字为邓小平所书,西面的“泰”字为江泽民所书。

离开四泰石,向前走,前方不远处就是望海楼了,此时游客也渐多起来。站在望海楼下,仰望此楼,回忆起我先后曾到访过的南京阅江楼、宁波天一阁、西安钟鼓楼、南昌滕王阁、长沙天心阁、武汉黄鹤楼,而望海楼这座楼既不在海边,也看不到海,可它却被称为望海楼,这是什么原因呢?

泰州古称海陵,如今海水已远退,“望海”之名犹在。相传,望海楼是明代泰州人储巏建造的。据说,储巏父亲出海经商,来到荒岛上和一位女人结为夫妻,生下一子一女。后来,储父带着储巏离开海岛,女人抱着女孩投海自尽。储巏长大后,思念母亲,就在泰州盖起一座高楼,登楼遥望,题名“望海楼”。实际上,储巏的身世并非如此,他也没有建楼。有人说,这是因为储巏得罪了明朝有名的太监刘谨。刘谨怀恨在心,捏造了这样荒唐的故事,抹黑储巏。

望海楼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距今近八百年。明清重建,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现在的望海楼为二〇〇六年重修,楼高32.25米,取宋代建筑风格,外观三层环廓,主体色彩取朱红、黄、白三色,古朴典雅。二〇一二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原文化部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范敬宜先生作《重修望海楼记》。

离开望海楼,继续前行,来到了古城池地雕,这块铜铸地雕长10米,宽10米,占地100平方米。这是《道光·泰州志》里的一副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部。

来到了碑苑,从外观上看到的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深处,隐藏着二十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上面刻着二十首古往今来的文人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大诗人的作品。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前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我的母校安徽五河县第一中学校名也是由赵老先生挥墨题写。这首《踏莎行》是赵老在一九九三年看过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为泰州题写。

此次望海楼之行因内部不对游客开放而未能登上楼远眺泰州城,实属遗憾。我相信今后一定有机会能再来“水城”泰州,登楼远眺,重新认知一下“方知何处是泰州”。(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日,修改于十月十五日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常泰文化之旅之泰州梅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曾园·赵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2022·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2022·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2022·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2022·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2022·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2022·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2022·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2022·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2022·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2022·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22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