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繁体

少奇故里花明楼参观记

上传日期:2017-06-22 作者:Winter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游山西村》。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在中共党庆九十六周年来临前夕,民国一〇六年六月十二日上午,我首次造访了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县级市)花明楼镇的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故里—花明楼景区。据清同治《宁乡县志》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并将其子攻读诗书的那栋木楼取名“花明楼”。如今,楼与人已成为历史,而“花明楼”三字成了这片肥美土地的名字。陆游诗句的精彩描写,更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镇闻名天下。

花明楼东距湖南省省府长沙三十公里,南抵韶山毛泽东故居三十公里,处于“长沙-花明楼-韶山”名城名人故居之旅线路上。景区主要包括刘少奇同志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文物馆、花明楼、修养亭、刘少奇坐过的飞机、万德鼎、炭子冲民俗文化馆、刘家祖坟、炭子冲小学、山水太极图等景点。

刘少奇故居位于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土墙小青瓦、土结构的江南四合院农舍,大大小小有二十余间。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刘少奇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民国四十八年,中共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故居在“文革”中被迫关闭并遭到破坏,民国六十九年少奇同志平反后再次恢复对外开放。如今的故居为原状陈列,除按原貌恢复了原有的茅房和瓦房外,还陈列了190余件展品,通过这些展品,再现了湖南农家的典型风貌和刘少奇同志在这里学习和活动的部分场景。民国七十七年,中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少奇故居的正门悬有民国七十一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这七个大字,深深地冲撞着我的内心,有小许为刘少奇同志在“文革”中被陷害的不平,更多的是对伟人的崇拜,感激。

从刘少奇故居内的摆设和环境来看,可见这家人从前的殷实和富足,也看出了这家人的勤劳和井井有条。家里的横堂屋,吃饭屋,厨房,碓屋(加工和储藏谷物的地方),牛栏屋,烤火炉等一应俱全。现在想来,少奇少年离家舍弃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不能不令人佩服。

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民国五十年五月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每个厅室都尽量保留着当年的样子,虽然只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却让人不禁想起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到达故居老宅之前,刘少奇铜像广场是必经之地。听说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西元1998年)时,这里进行了精心改造,当然,这也使得其与周边的环境更协调,更庄严肃穆了。刘少奇同志享年71岁,据了解,这座铜像高度为7.1米,寓意着他为党的伟大事业奉献一生。铜像面色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着远方;飘逸的风衣将其衬托的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

中国革命虽然成功了,但少奇同志却没有最终成功,在“文革”中,刘少奇被扣上“叛徒”、“内奸”和“工贼”三顶帽子,一定意义上,刘少奇是一个悲剧的代名词。少奇同志生前说过这么一句话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他的子孙会写好这部历史。

忆往昔,岁月峥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红色之旅,也深深地唤醒了我们每个公民的爱国情怀,要学习革命前辈伟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同时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伟大领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他们的奋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新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伟人思想和精神,发扬光荣的革命优良传统。(完)

作者写于民国一〇六年(公元2017年)六月二十二日

相关链接
刘少奇故居图片(百度)
刘少奇故居简介(百度百科)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
  • 下篇文章: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7
    Copyright © 200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