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旅行,有时候只是一种心情的释放,好比沉在水底的鱼儿,在雷雨到来之前感觉烦闷,迫切得想要到水面透一口气。远离一个城市,奔赴另外一个城市,无论这个城市给你好与坏的感觉,但不变的是,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是抱着憧憬和好奇。
民国一百零三年五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我第一次前往了宝岛台湾旅行。
民国一百零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就要离开宝岛台湾了,连续几日的雨季也于今日终结了,趁着最后半日上午的短暂时光,我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新北投地区的一些景点,分别是新北投图书馆、地热谷温泉、新北投温泉博物馆、凯达格兰文化馆。
昨日下午在阳明山游览问路一位居民,她推荐我去新北投看看,新北投这几年发展得相当好,在来台前,我的一位成都的朋友去年十二月曾作为台湾可持续建筑游学团成员来过新北投图书馆参观,她也建议我去新北投走走。
从我住的旅馆附近的捷运松江南京站转乘淡水线到北投站,再转乘新北投支线到新北投车站下车后,据说步行八十八步就可以到传说中最美丽的台北市立图书馆新北投分馆。虽然我没有用心在数脚步,但我能切身感受到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的用意。

到达图书馆入口处看到一则通知:“北投分馆于3月3日至6月20日进行馆舍整修工程,整修期间全面闭馆并暂停各项服务,不便之处,敬请见谅。”真是玉帝不作美,吃了闭门羹。于是,只好在图书馆外围感受这绿意中的书香。
新北投图书馆坐落在北投公园里,隐身在一片绿意当中,极为惬意。图书馆一改过往方正生硬的形式,多了些浪漫人文的气息。为与北投公园自然环境相融合,整栋建物的设计以木构造为主,搭配钢材,外观彷佛一座大型高架树屋,设计师们故意不对其结构木材进行打磨和上釉,使得结构木材在这座图书馆建造七年之后依然能够呼吸,整个图书馆散发着桧木的香气,整个建筑采用大片落地窗,并且善用南向公园、北面临溪的地理环境,采集最大量的自然光,里外呼应,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让阅读成为最幸福的事。
从踏进北投图书馆的那一刻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沉浸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当中,而且有一种很想坐下来,静静地看书的冲动。当时我的心里就在想,要是在上海能有这样一家图书馆,该有多好!这座图书馆坐落于林木茂密、生态环境丰富的北投公园内,地上一层、地下二层,是我见过的第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图书馆,是一座低碳绿建筑图书馆。

北投图书馆的旁边即是北投温泉博物馆,民国二年台北州厅仿造日本静冈县伊豆山温泉的方式兴建北投温泉公共浴场。历经战乱与经营单位的转移,渐渐地荒废不再使用,直到民国八十三年北投国小的师生因乡土教学而注意到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温泉公共浴场,大力推动之下,政府开始重视并修复,于民国八十七年成立北投温泉博物馆。
整座北投温泉博物馆是两层的建筑,参观免费,但进入参观,游客必须脱鞋换穿馆内提供的拖鞋,从大门进去是直接到二楼,二楼有榻榻米大厅,是采用日式建筑的做法,四周围有纸门,可以在此休息、下棋、喝茶、聚会。一楼是公共浴池,拱门、彩绘镶嵌玻璃,很有罗马的味道。设计上是在一楼沐浴后可到二楼的榻榻米大厅休息。

新北投公园附近有个地热谷,昔称「地狱谷」,地热谷是一个硫气及温泉的出口,泉温颇高且水量大,硫磺气由地下喷出,蒸气弥漫;游客可以以容器盛鸡蛋、鸭蛋放入温泉中,品尝起有另一种味道。因硫磺温泉对皮肤病有疗效,在地热谷入口处旁,水温较低的水沟,常可见许多民众脱掉鞋将双脚浸泡在含硫磺的泉水中,不过,这里的土质松软,涌出的硫磺水温度很高。

我的新北投最后一站,也是我本次台湾之行的最后一站,就是凯达格兰原住民博物馆。民国九十一年十一月新建落成的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凯达格兰文化馆,整栋建筑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艺术为目的,让都市原住民有一个文化传承及技艺研习的专属空间。
走进文化馆前,路旁伫立了一成排的木桩,上面装饰有各式表情的锡塑品,有象征族群融合的手牵手动作,其表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原住民装置艺术创作。内部各个楼层则依主题规划展示,以生动活泼的导览动线展示原住民历史文化脉络,是近距离接触原住民文化的游憩景点。
十层楼高的主体建物,外墙是错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佛是一栋会呼吸的房子,设计强烈简约,与周围的温泉旅馆、北投温泉公园相呼应。明亮宽敞的一楼大厅,绚丽的族群拼织图腾地砖引领游客走进部落的怀抱;带有历史风味的石刻画和风格强烈的木雕相当引人入胜,墙上还悬挂了各种狩猎工具,想象原住民追逐水鹿、山猪的传统生活,文化馆中的一景一物都能感受原住民生活的足迹!

台湾的高山峻岭、平原盆地,孕育出十四族原住民多元文化,凯达格兰文化馆保存其自然崇拜的祭仪节庆和生活习俗,让游客认识这一群最早在台湾生活的族群、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还有许多令人惊艳的先祖智能。
凯达格兰文化馆自启用至今,举办了许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动及传统手工艺展,许多原住民艺术家的作品也在这里展出。台湾多元的族群发展出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这里不仅是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典藏的宝库,也是原住民的文化艺术多功能研习中心。(完)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