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千 山 萬 水 總 是 情 — 我 的 臺 灣 行 (第 一 部 分)

上传日期:2015-05-07 作者:Winter

旅遊是非常私人化的活動,有的人喜歡歷史古跡,有的人喜歡自然風光,更有人將旅遊簡化為單純的一個字----買或吃。我尊重這些人對旅遊所下的定義,而我心中的旅遊觀則是----看,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看,用心去體會旅遊的真諦,感受千山萬水帶來的那份情。

---題記

繼民國一百〇三年(西元2014年)五月中旬首次寶島臺灣之行後,由於我對臺灣的那份情,民國一百〇五年(西元2016年)1月14日我的七天六夜的第二次臺灣之行開始了。

民國105年1月14日(星期四)

上海出發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民國105年1月15日(星期五)

平溪線一日遊

民國105年1月16日(星期六)

龍山寺、觀總統選舉

民國105年1月17日(星期日)

九份、金瓜石黃金博物館

民國105年1月18日(星期一)

宜蘭礁溪、五峰旗景區、羅東鄉

民國105年1月19日(星期二)

新店、西門町、看電影《神鬼獵人》

民國105年1月20日(星期三)

新北市新店碧潭景區

連綿青山平溪街,
天燈放飛聞名揚。
十分幸福祈願來,
全家福裕丁興旺。
順山拾級九份街,
觀光人流絡繹來。
靜坐茶樓細品歇,
俯瞰山城點點帆。
冬季臺北來看雨,
九份十分敘衷腸。
聞名中華龍山寺,
有情有意拜佛香。
親歷小英選總統,
台海和平永流長。
礁溪溫泉醉怡人,
五峰瀑布伴晨光。
新店碧潭雨中行,
吊橋漫道中徜徉。
兩岸雖有紅綠藍,
八仙渡海赤風揚。
同根同祖同命運,
同歡同笑同歌唱。
思鄉何時團圓日,
統一豈待天荒老。
兩岸同攜驚世界,
中華夢圓耀國強。

這個只有36,000平方公里大的小小島嶼,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當你踏上這座小島,你要瞭解的,決不僅僅只有阿里山、日月潭等等這些我們大陸同胞從小學課本裡學到的自然景點。在我看來,在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更是這裡的人們。她們,都是寶島美麗的召喚與邀約!

1月14日中午十二時零五分我從上海浦東國際空港首次乘搭中華民國(臺灣)國營航空“中華航空公司”航班(CI502波音777)飛往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由於航班延誤半個多小時,我於下午二時四十分左右抵達桃園機場第一航廈。這是我首次到達桃園機場,一年多前的臺灣之行我的航班降落在臺北松山機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又名中正國際機場,位於臺灣桃園市大園區,是臺北市的主機場,也是臺灣地區境內最大最繁忙的機場。桃園國際機場與臺北市相距約四十公里,中間有高速公路相連,約四十分鐘車程可抵達臺北市區。

到達機場,那種親切感隨之又來,同文(方塊繁體字)、同語(普通話)、同樣的微笑,感覺到這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入境檢查處出關後,可以看到牆壁上的大字壁,上面寫著“中華民國入境”,右邊的電子液晶屏顯示當天日期,感覺到這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地方。或許是這個緣故,很多入境的大陸遊客都會選擇在這個電子液晶屏顯示日期的大字壁合影留念。當然,我也不例外。

桃園到臺北,乘搭國光客運巴士(新臺幣125元)行走在高速公路上,大概不到一小時車程,滿目皆綠,儘管天空飄著毛毛細雨,綠色的山丘環境保護得很好、高速公路直線的飛馳、弧線的轉彎,高速公路與鐵路、與交錯公路的高架分岔在那綠色原野上成為很養眼的圖畫,越過那淡水河,就進入那久違的臺北市。

臺北的交通是臺灣交通的縮影,這裡高架橋道路較多,路邊都是綠樹和花基。臺北市內有基隆河和淡水河,基隆河從臺北留過,長度165公里,水量豐富,是臺灣第三大河流;而淡水河的寬度超過基隆河。

臺北的交通基本上很順暢,捷運也很發達。據瞭解,臺灣現在的機車(大陸稱摩托車)擁有2.5輛/戶,汽車擁有量1.5輛/戶,還有許多家庭沒有汽車,通過機車代步。臺北的街道很整齊,機車很多,停在路邊街道屋簷下,甚至不用上鎖,因為據說臺灣很少有盜賊,這是因為社會進步,生活水準提高,誰還做那蠅營狗苟的事情呢!

一年多前在臺北,我遊覽過士林夜市;造訪過士林官邸;拜謁過圓山忠烈祠、國立國父紀念館和國立中正紀念堂;參觀過圓山大飯店、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以及不為陸客人知的郭子儀紀念堂、林語堂故居等等。

不知不覺大約四點半左右,巴士抵達了我熟悉的臺北車站,我在捷運臺北車站辦好悠遊卡後步行前往事先預訂好的旅館辦理入住手續。

辦完入住手續放好行李後即將正式開始我的第二次臺灣之行。此時,夜幕降臨,夜晚的臺北更加迷人。我的第一站是步行前往旅館附近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在公園內藏著一處牌坊---黃氏節孝坊,這尊牌坊矗立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右側, 是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三級古跡,落成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是臺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歷史以上的古跡。

黃氏節孝坊,是為旌表當地儒士王家霖妻子黃氏所立。《臺灣通史-烈女列傳》曾記載其事蹟如後:“黃氏,淡水人,嫁艋舺士人王家霖。夫死守節,卒年七十有四,奉旨旌表。光緒八年冬十月,建坊於城內東門街。”

根據節孝坊旁的說明記載:黃氏,生於清朝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九日,卒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黃氏十六歲時嫁給王家霖,二十八歲守寡,事奉翁姑至孝撫孤守節四十六載。清同治九年(1870年)獲旌表。至清光緒八年(1882年)其子王天錫建坊於臺北府東門內。

東門街就是今日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日據時代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因為拓建總督府官邸圍牆,而將黃氏節孝坊遷至今二•二八公園內。幾年前,因捷運施工,又將黃氏節孝坊拆下暫時貯放,如今才又重新組立於臺灣博物館的東側。

節孝坊可說是舊時代的產物,反映舊社會的價值。《臺灣通史-烈女列傳》當中記載 “烈女”的數量頗多,其中不少還因夫婿身故而殉死,且死意堅定。這種行為,卻為鄉裡傳為美談,也為傳統史書所歌頌,不知這種禮教從何而來?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以假人俑陪葬,孔子都氣的罵重話,更何況是以活人殉死?“吃人的禮教”,並非傳統儒家的精神。

《烈女列傳》中記載的烈女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無子女的年輕寡婦,她們多半堅決地殉死;另一類是有子女的年輕寡婦,則多不會自殺殉情,而是親身撫養子女長大。

黃氏節孝坊所表揚的這位婦女就是屬於後者。由此亦可見,女子喪夫,殉情與否,固然有文化的因素,但也與社會責任有關。俗諺說:“女人雖弱,為母則強。”淡水黃氏守節四十六年,並非為了死去的丈夫,而是為了照顧孩子而堅強地活下去。就母性的光輝而言,這樣的一座節孝坊,仍然有其時代的意義。

……

接下來將要為各位讀者講述的是我的新北市平溪線一日遊、在臺北市北平東路的蔡英文競選總部觀摩總統大選、新北市九份山城一日遊和宜蘭縣一日遊等等精彩內容。

臺北、臺灣、臺灣人、臺灣政治、臺灣社會,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儘管那是複雜和難以說清楚的感受。(未完待續)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
  • 下篇文章:千 山 萬 水 總 是 情 — 我 的 臺 灣 行 (第 二 部 分)
  •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8
    Copyright © 2018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