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海派金融作家王冬在網路上相識純屬一個偶然,記憶很清晰,二〇二二年的一天,在一次翻看手機時,看到我的文友劉思賢的微信公眾號上刊發的一篇關於《人在旅途》一書的文章。隨後,我和思賢取得聯繫,在她的引薦下,我和王冬互加了微信,從此以後,兩顆為了文學而滾燙的心便連在了一起。我常年在新疆石油單位工作,王冬常年在上海金融行業工作,因為喜歡寫作的原因,我們就這樣相識了,能夠認識王冬很榮幸。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彼此的瞭解越來越深入,王冬簽名寄贈給我自己出版的書籍——《人在旅途》,這是一份從遠在有東方明珠之稱的魔都大上海到新疆塔里木的珍貴禮物。閱讀之後,發現此書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故事真實、字字含情,而且全書足足有23萬餘字,讓我的二〇二三年都在這本書的陪伴下走過,增添了很多樂趣,借助王冬的腳步和手中的筆觀看了博大精深、色彩斑斕的中國。
首先要說一下新疆和上海的緣分,我和王冬從相識到慢慢相知,更加堅定了這兩座城市之間的緣分。一九九八年,新疆塔里木盆地發現了克拉2氣田,直接促成了西部大開發重大戰略工程之一的“西氣東輸”大專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建設一條長達4,200公里的管道,把新疆塔里木生產的天然氣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一條地下油氣大動脈就這樣誕生了。從二〇〇四年九月一日開始,塔里木油田開始向西氣東輸管網供氣,直達上海,一直到今天,已穩定供氣近二十年,上海普通市民家庭用上來自新疆的天然氣。
一條能源大動脈將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國家經濟中心上海市連接在了一起。同樣,因為喜歡文學和讀書寫作的原因,將我和王冬連接在了一起,這就叫緣分。
在品讀《人在旅途》一書時,我的思維一直緊跟王冬的足跡,似乎一直在旅行中。在《上海記疫》系列作品中,王冬認真書寫了戰疫故事,文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對於病痛,包括疫情,能治癒的從來不是藥,是希望。”
正如王冬所說,希望能夠治癒很多藥物治療不了的疾病,特別是人心裏和思想上的。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每個人都不平淡,誰的生活不是一邊含淚,又一邊在努力奔跑,只要能看到希望,每天努力進步一點點,向著目標前進一小步,我們就沒有虛度這一天。
因為長期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原因,王冬特別在書中寫到《“上海銀行”的前世今生》《櫛風沐雨的永隆銀行》《外資銀行的春天》等關於銀行的文章。我是學石油幹石油工作的,隔行如隔山,對於金融行業懂得很少,但借助《人在旅途》一書,讓我逐漸瞭解了從上海到臺灣,再到香港,兩岸三地的“上海銀行”見證了的家國的歷史變遷,學到了很多銀行知識。通過這些文字,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我們要持之以恆努力奮進,努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最終目的都是向善向好的,為了腳下這片土地,為了新疆的社會長期穩定、長治久安和早日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念,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閱讀《人在旅途》一書,發現王冬是一個一直在路上行走的人,他不安於現狀,有目標、有動力,肯鑽研、肯思考,善總結、善記錄,沒有巨嬰思維、躺平姿態和佛系人生,他堅持走到哪里、思考到哪里、寫到哪里,似乎每一個地方都能讓他有學不完、思不完、寫不完的東西,他善於用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特別是他在江南寧波、寶島臺灣等地旅行時寫作的一系列遊記,能讀到他內心深藏的積極向上和刻苦求知精神。
在《秀美江南寧波記三部曲》中,王冬分別寫了梁祝文化園篇、天一閣篇、中城往事篇,再到《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賽珍珠故居篇、金山傳奇篇等多達十三篇遊記,都是王冬根據自己實際旅行所思所想寫作而成,讓讀者跟隨著他的足跡去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
《人在旅途》一書篇幅最多的是寫寶島臺灣的內容,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臺北這個城市,它是一張大大攤開的中國歷史地圖。地圖有多大?橫走16公里,直走17公里,就是一張272平方公里大的地圖。”臺北城這張街道地圖上的中華民國,是一個時鐘停擺在民國38年的歷史地圖。臺北城是一幅中國地圖,東南西北的每條街道用的是中國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的城市命名,那是一九四五年光複以後,國民黨政府為了“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而命名的。
我是一個西北人,出生在甘肅,工作在新疆,除了在四川上大學的幾年時間,還有去過幾次湖南株洲看望初戀,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大西北度過,看慣了西北地區的廣袤無垠、高山大川和戈壁荒漠,對南方的綠樹成蔭、青山綠水和四季如春感到很難想像,甚至很難融入,更別說去寶島臺灣了。如今,走過萬水千山,歸來仍是少年,寶島臺灣遲早會回歸祖國的懷抱,我也一定能實現在我們自己國家的領土上走走看看的願望。
通過《人在旅途》,讓我更多的瞭解了關於寶島臺灣的細節知識,比如說臺灣滿大街“古早味”的招牌、士林夜市、“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日月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正紀念堂、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國父紀念堂、“總統府”等,還有很多提到的臺灣地名和著名景點,王冬對每一個景點都有很詳細的介紹,讀者會通過這本書對寶島臺灣有更詳細地瞭解和理解,去品味寶島臺灣的深度和溫度。
王冬贈送《人在旅途》一書將近一年時間了,因為平時公務繁雜和其他書籍要讀等諸多原因,我把此書作為枕邊書,每天晚上臨睡前深讀細品幾頁,希望通過這樣細嚼慢咽的閱讀能夠對此書真懂真悟。讀書的意義不在數量,而在品質,主要是要從書中學到真正的知識、品味書中的哲理、感悟作者的思想,見賢思齊、學以致用,我認為這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如今,書中大筆墨書寫寶島臺灣的篇幅已經讀完,跟著王冬的足跡和筆跡遊覽了寶島臺灣,詳細瞭解和更深入的理解了我們的寶島臺灣,單從這方面來說,《人在旅途》這本書就值得慢慢去品味,因為王冬真的是用心在寫作。
寫完寶島臺灣之後,書中又寫到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篇、珠海篇)、雙城記——從上海到香港,以及廈門行記、都江堰之行、杜甫草堂、天府之國、重慶之旅、北京印象、武漢初印象、劉少奇故里、長沙行等遊記,讓人在閱讀中瞭解歷史、增長見識、提高認知、開拓眼界,我認為《人在旅途》一書的價值就在這裏,但又不僅限於此。在這裏,我只能聊表心意,淺談一下閱讀此書的淺薄見解,希望讀者以後有機會細品此書,跟著王冬的足跡去旅行,品讀王冬眼裏的世界,真正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
如同王冬在書中借助中國臺灣著名詩人餘光中老先生的話:“旅行之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裏我來過。是一種改變。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想說的話太多,但夜已深,只能就此擱筆。總之,能夠讀到此書,感覺自己很欣慰,但更榮幸的是,認識了一位熱愛學習、熱愛旅行、熱愛寫作、熱愛生活的作家朋友,希望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多出現幾位像王冬這樣的作家朋友,帶我們去旅行、去思考、去感悟、去領略更深的生活哲學
。
最後,祝願王冬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成就,也祝願和王冬的友情曆久彌新,相互學習、互相勉勵、彼此珍惜,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中華大地,用各自手中的筆書寫可愛的中國。(完)
張智高於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十日淩晨新疆庫爾勒
【作者簡介】張智高,筆名斌梁,祖籍甘肅通渭,現居新疆,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兼任全國文學創作聯誼會官方平臺責任編輯,供職於中國石油。曾就讀於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從事過石油鑽井、記者、秘書工作,熱衷於體育、文學、新聞、石油工程、地質、經濟學和英語等,喜歡讀書寫作,最喜歡的作家是路遙。2013年出版專輯《夜市心燈》、2023年出版專輯《遠行》。先後在各類報紙、雜誌、起點中文網等國內刊物媒體上刊發新聞和文學作品超100萬字。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站长原创作品推荐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