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努力,最近我成功加入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两个“国字头”的文学组织成为其会员。身边一些爱好写作的朋友获悉后就来向我取经:“如何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我觉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既易亦难,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那么,我就来谈谈我的写作经历和心得吧!
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很喜欢主席的这句词。我始终认为,想做好世上任何一件事,一定要有毅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能做好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专业境界!写作也是如此。
中学时期,我的语文成绩平平,虽然在高中时期写过一篇微型小说《生活浪花》,但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还是不那么强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怎么的,我爱上了撰写时事分析评论,多篇分析评论被国际知名广播电台选用播出。数年后,由于公司年假制度,每年可以休假外出旅游,我又开始转向撰写以游记散文为主等内容体裁的文章。当然,与工作经历相关内容的文章也写了不少,其中《外资银行的春天》发表于二〇〇八年八月一日出版的《上海金融报》(现已停刊),《世博梦
金融圆》发表于二〇一〇十一月一日出版的《金融时报》。二〇二〇年九月,我有幸在上海结识了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老师,成为了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我的散文《人间四月天》荣获青年作家网组织举办的“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二等奖。二〇二一年五月出版的第六期《清风文学》(青年作家网旗下文学刊物)还选用刊载了我的散文《激情·距离》。
经过多年的坚持写作,我终于在二〇二一年五月出版了人生中首部散文集《人在旅途》(英文书名:Everywhere
New in Life Goes
on,中国出版社和中国人文出版社联合出版),并特别邀请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朱惜珍女士、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教授李文先生(BBC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前总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魏丽饶女士以及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先生为我的拙著作序。说到这里,我认为,结识更多重量级的大咖作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通过与这些名家交流,你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提高。
今年春夏之交上海因奥密克戎疫情实施“全域静态管理”措施,在此期间我撰写了《2022·上海抗疫十记》系列文章。我在撰写这十篇文章之前,都花了不少时间思考和资料搜集整理,随后才开始组织语言在电脑上码字形成有一定结构的初稿。十篇文章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似相互独立,但它们之间却互相联系,有的前后呼应,有的承前启后,这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我写文章历来都十分重视题目。一个好题目也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看这个题目是否能够吸引读者,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经常听到某某文章是“标题党”,文章读完后其实并不怎么样,但标题却很引诱人。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上海封控期间我在创作《2022·上海抗疫十记》时经过多番思考后定下来的十个题目:《2022·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2022·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2022·上海抗疫之三:天地有情》,《2022·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2022·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2022·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2022·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2022·上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2022·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2022·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不知道大家发现了上述十个题目有什么特征或规律了吗?
除了一个好题目之外,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开头和结尾是一篇文章的重点,特别是开头。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开始就吸引读者,那他们就很难有耐心把整篇文章读完。所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么写好开头,读者一旦对你的开头感兴趣,他们就会想知道得更多······写好开头后,再弄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会让读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
对于想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人来说,专门的写作时间也是非常必须的。每天找一个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段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这是我的写作习惯。对我而言,接近午夜时分的夜间时段,此时夜深人静,写作是最佳的。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我可以集中精神地去写作。写作是一件一心一意的事情,在嘈杂的环境或是同时干着别的事情,是不可能写好的。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一点点柔和的背景音乐。关掉邮箱,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清理掉书桌上无用的东西。清除与写作无关的一切杂念,现在就是写作时间,好像把自己关进一个盒子里,在没有任何打扰下进入写作状态。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和环境下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当然有一个小时更好。
写作是输出的过程,有输出必然要有大量地输入。输入就是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名家优秀的作品。输入和输出是双向的,我们都知道唐朝诗圣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罗兹·莫里斯(
Roz
Morris)也说过:“阅读让我们接触到比我们自己更好的作品,并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好的和坏的——会激发你的灵感。”通过阅读更多内容,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了解诸如良好的词汇、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良好的句子结构之类的东西。它还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和注意力水平。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地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
模仿名家,这并不意味你要跟他们写得一模一样。你可以试试新的写法,从这里学一点,从那里学一点。渐渐地,你就会有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体,自己的思路。试试一些不一样的表达,或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一个方法你都可以尝试,看看它到底怎么样,不好就不用呗。
获取别人的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闭门造车不会有任何进步,让别人读读你的文章给你回馈,最好是有经验的作家和编辑。他们见多识广,会给你很中肯和有见地的建议。认真地听,即使是一些批评,也接受它,忠言逆耳,这样只会让你写得更好。获取别人的反馈对文章进行修改,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没有一气呵成的爆文,也没有天成偶得的佳作。好的文章都是经过打磨、修改、精雕细琢出来的。
最后,若有条件或机会,可以报名参加一些文学写作培训课程。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五至十八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和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上海网络文学高层次写作人才研修班,课程结束后并获得结业证书。
总之,持之以恒加熟能生巧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每天多写,笔头熟了,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写出好文章、好作品,成为一名大咖作家。(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二年七月十六日晚,修改于十七日上午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早见hayami's
blog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国药、科兴挡不住新冠肺炎 明镜周刊:中国考虑进口BNT疫苗
▲上海疫情:苹果在华代工厂停产,分析忧影响全球iPhone供应
▲上海清零 日本领事:日企撑不住了考虑转移
▲上海封城一个月:官方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变
如何解除危机
▲上海民调:半数外国人准备离开 还有四成待定
▲上海疫情: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谈感染数为何居高不下,如何理解超高的无症状比例?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