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整理房间,在一大堆鞋盒里不经意的翻出一张旧照片,时光隧道如白驹过隙,弹指之间二十六年已经过去。当年如日中天的歌后95年意外陨落,令人无限惋惜与同情。好心好报柔情似水,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从此似乎多了几分感伤和不确定。
每年五月八日是一代歌后邓丽君逝世周年纪念日,人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她留给世界亿万热爱她的歌迷,无尽的思念和追忆。邓丽君动人心弦柔情万缕的歌声,更是人类永恒的遗产,因为它改变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向,给历史创伤、心理皱纹,抹上一贴抚平的良药--温柔。
金嗓子玉女歌星长眠台北近郊金山筠园墓地,已经十四个年头。每天专程来此凭吊者络绎不绝,他们怀念默祷之际,依旧能听到扩音器播放邓丽君脍炙人口的曲子,跳跃的音符自然激起无限美好的回忆,尤其是一起成长的当代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小邓歌声风靡中国大陆,一部分要归因于当时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国际台--澳洲广播电台Radio
Australia普通话广播,通过设在西澳及达尔文的强力发射台,每天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播出普通话节目,其中最为听众津津乐道的,就是《您喜爱的歌》和听众点播。
开放后第一批来自中国大陆各地农村、工厂,机关、学校的听众来信透露,因为写信给澳广参加歌曲点唱,一夜之间大名满全厂成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不乏其人。电播率最高的歌星,你猜是谁?除了小邓还有谁?
在历史的转折点,澳洲电台由于它独特的中立地位,在众多以宣传为首要目的的国际短波电台中,逆向作业,把宣扬化为无形的软性攻势,反而起到最好的跨文化传播作用、成为推广流行音乐的桥梁。在它多年潜移默化推波助澜之下,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从暗淡的灰色开始见到令人喜悦的提升,注入了新生命新活力。

一九七三年八月,继德国之声培训之后,我应聘到墨尔本澳洲广播电台,担任中文部节目主任。在力主资讯与娱乐并重的前提下,我向电台提出革新方案,对流行音乐作了精心的编排,华语流行歌曲歌星访谈、老歌新曲欣赏、听众点播,很快成为当时最吸引瞩目的重点节目。
金三角地区、泰缅老三不管地带、东帝汶、越南船民、中国东北地区、新疆内蒙偏远内陆、华北、华中、华南、大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云贵地区,无数渴望听到外界资讯和娱乐的沉默大多数听众,纷纷来信鼓励澳广,继续扮演最佳的桥梁角色。直到
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启动以后,通过澳洲电台在各地设立的信箱,才充分了解当时他们是在多么艰难简陋的条件下,收听澳广节目。他们心目中,日积月累下来的那份收听喜悦和满足,给澳大利亚的友好亲善形象,奠下不可动摇的基础。
一九七九年澳广一下子从设在各地的邮箱,收到多达十万封听众来信,用卡车装运都来不及。依照当时回信处理的成本,一封信需要一澳元,中文部微薄的预算实在无法应付,以至于在广播中呼吁听众暂时不要写信给澳广。这真是空前绝后的举动。

随着开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中国文化访问团,前来澳大利亚进行交流访问,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亲善,带给广大的澳大利亚民众。
第一个到澳大利亚来访问的中国民间团体,是“广州杂技团”。他们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在墨尔本Palace
Theatre登台表演精湛的爬竿绝技,让观众大开眼界,也开启了中澳之间文化交流的项目。随后陆续不断有《八一足球队》、《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女篮》、《中国功夫》等访问团,澳广也多次作现场直播及录音报道。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期间,澳洲电台的桥梁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虽然人手不多,在世界主要华语短波电台的听众调查中,澳广曾多次名列第一,领先美国和英国电台。主要原因就是它能抓住听众的心,为大众的收听需要及时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一九九八年初我转换到伦敦BBC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工作,制作科技与教育节目。据了解它自己调研部门每年独立进行的听众调查显示,澳广的听众覆盖率,历年来都不输给财大气粗的美国之音和英国BBC。
举例来说,通过一流的公关联系,澳广两次成功的抓住机会,通过越洋电话独家访问到当年风靡海峡两岸的歌后邓丽君。一次是正当她回台北家过春节,初一晚上电话追踪到正在吃团圆饭的邓丽君,她通过澳广电波,向广大中国大陆听众朋友拜年。
还有一次是邓丽君在美国加州拉斯维加斯凯撒宫酒店,登台作秀空档期间,通过澳广向中国听众问好,并亲自描述在一千五百多位热情观众面前,登台演出的空前盛况。

最难忘的一次是一九八三年夏天我从澳洲回台北度假期间,通过当时台湾电视公司(台视)副总经理,我的大学同学卢治楚安排,在台视摄影棚邓丽君录制《淡淡幽情》,这张又叫座又叫好的宋词专辑时,在干冰雾气环绕之下,我抓紧机会跟邓丽君作了一段访谈。
我目睹邓丽君求好心切,为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她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录制歌唱,敬业精神确实令人敬佩。当时透过总控玻璃窗,我还亲眼看到她向喉咙喷药压制自己哮喘的毛病,不至于耽误录像进度。
由于时间太匆促,加上现场杂音很多,那次访谈并不如预期理想,于是我灵机一动就在摄影机旁,大胆提出邀请,请邓丽君第二天上午,无论如何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一趟仁爱路执广播界牛耳的中广公司。

我事先约好录音师、定下最好的演播室,跟她再做一次专访,好让她能畅谈自己踏入歌坛的心路历程,透露一些世界巡回演出过程中,她很少向外人描绘的酸甜苦辣滋味。
中广林秘书温馨的赠送了五百张邓丽君玉照,给澳广听众作新年礼物。我也抓住机会在摄影棚内为邓丽君拍了几个特写镜头,如今邓丽君当时赠送给奥斯卡的亲笔签名照,还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因为它见证过历史风云人物的鼎盛时期。
邓丽君的这些照片,83年在中国大江南北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接到河南一位农民听友来信描述说:“尊敬的王先生,你绝对料想不到,你邮寄给我的邓丽君照片,让我这间农村小房子,足足车水马龙风光了一个多月。不论认与不认识的人,听说我手边有一张澳广赠送的邓丽君照片,都不顾路途遥远,一定要走来我家,亲眼瞧瞧邓丽君的庐山真面貌。看过之后他们都称赞邓丽君,不仅歌声甜美,人也长得特别漂亮。”
如果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大众文化出现提升,从高昂的革命腔调,蜕变融入流行歌曲的潮流,也创作出许多旋律柔美、温暖人心的叙情歌曲,邓丽君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她的歌声和唱腔,确实树立了一个后人仿效的榜样,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今日的长江后浪时代宠儿,醉心于尖端科技带来的视听享受,或许不能完全体会那段颠簸岁月里,一个只闻其声,如雷贯耳的名字,由于她甜美、温柔、动听、独特的歌声,通过电波而让千千万万颗心灵震撼感动。可惜的是……

随着邓丽君歌声成长的老中青三代人,无论是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日本、韩国、欧美各国、大洋洲、香港、澳门,对于她人生舞台角色之坎坷绚丽,但终身未能亲睹她登台的风采,而感到遗憾。
难怪今日有机会去台湾观光的游客,为了弥补心头憾事,多半喜欢把邓丽君金山墓园,列入必须得去看看的景点之一。忠实粉丝更是每年都不会错过,在邓丽君去世这天,带一束鲜花到金山墓园去看望她。
海峡没有隔绝,电波突破阻断、传输真情,从过去到永远。邓丽君留给世人的,岂止是动听的歌声,那绝对是一种风范,邻家女孩亲切、自然、感人至深。

一辈子一次的约会,留下的是永恒的思念。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