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路中间站|站点超链接|发表意见|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青春:曾在广袤、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度过

更新时间:2022-11-27  作者:郑斐

一、下乡第一天

我永远忘不了下乡时的第一天,久久的魂牵梦萦。往事如云……1970年10月23日晚我整夜无眠,和父母坐在一起谈了很多很多……因为翌日我将告别上海,赴安徽插队落户。那年我17岁,临别时母亲将写好的一张纸条交给了我,并让我逐字逐句地念一遍——“海棠初放,初赏人间秋色;云松正茂,虽知昆仑山高。你是社会中的幼苗,不仅如此,且是位城市中意志薄弱的姑娘;生活刚开始,在异乡时必以大事为题,切不可违背自己的志向,社会的一切都很复杂,只能让自己慢慢摸索,逐步适应,乃至驾驶云。然个人需勤奋好学,朴实无华,生活井井有条,切不可紊乱……这是父母对你的忠告,望咛记!”……

1970年10月24日下午,军工路码头,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想要的地方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彩旗飘扬,我的胸前带了一朵大红花,在父母,老师,同学,亲戚,邻居的护送下,我踏上了“东方红6号轮,成了知青中的一员。当汽笛一声长鸣,大轮缓缓离岸,顿时船上船下一片哭声,撕心裂肺,搓手顿脚,我们不停地向送别的人群,不停地挥手,:“再见!再见!”“保重!常来信。”亲人们上下遥相呼应,泣不成声……就这样我们告别了1000万上海人民,告别了黄浦江,带着心灵的创痛与失落感,踏上了“上山下乡”的风雨历程……

上海的高楼大厦,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眼泪汪汪站在甲板上,遥望天空,心情难以描绘,想入非非,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上海?晚上躺在大轮的舱床上,思绪万千……滔滔的江水,拍打着我的心房,思念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邻居的念头又悄悄地爬上了心头……第一次离开上海,远离父母,他们的影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第一次在大轮上,蒙着头在被窝里辗转反侧,偷偷哭泣,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汽笛长鸣,东方红6号轮,乘风破浪,26号我们顺利到达安庆码头。下船时,安庆市的居民手拿彩旗,夹道欢迎我们。“欢迎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就是好!”市有关领导安排我们在宾馆下榻。吃完饭又安排我们知青去看电影,《铁道游击队》。入夜我望着星空,浮想联翩,夜不能寝,在睡梦中又梦见了父母亲人们的身影……

27日上午坐上长途汽车,一路颠簸,在崎岖的路上,我眺望窗外,阳光普照,绿树成荫,牧童骑在一头牛的身上,优哉游哉。金黄色稻谷,随风飘舞,婉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河面上有木船在行驶,石桥上有农民推着车在赶集……下午3点钟终于到达桃浦公社,公社的领导,那儿的老乡敲锣打鼓,早已等候我们的到来。10几个老乡们快步如飞的帮我们挑行李,我们跟着老乡们步行了5里路,总算到达了大队林场(知青屋)。一只棕黄色的看家犬冲着我们“汪汪,汪,”的叫了几声,相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草丛中窜出来一群鸡,扑腾着翅膀向我们飞来。还有几只白鹅,草鸭慢悠悠地向我们走来……墙壁上是红色的大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格外耀眼。屋内有木桌,长凳,板床,有农具,;锄头,镰刀,扁担,箩筐,水缸,水捅,水瓢,石磨。大门口的有线广播不停地播放“欢迎上海知青到安徽插队落户。”《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用似懂非懂的地方话问长问短,老爷们在抽水烟,孩子们在戏闹,妇女们在纳鞋底,热情好客的乡亲们备好了丰盛的晚餐有红烧肉,清鱼,韭菜炒鸡蛋,粉蒸肉,有鸡块炒辣椒,有黄酒……有大队书记,民兵连长,大队会计,有赤脚医生,妇女主任陪我们入席,边吃边谈,热闹非凡,幸好有一位30岁的复员军人为我们当翻译。在那食品匮乏的年代,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在我们下乡的第一晚,盛情款待,我们迄今难忘那顿美味的农家饭,浸透着贫下中农对我们知青的深情厚谊……那顿饭驱散了我们离家时的伤感,烦恼,犹豫……

晚上乡亲们为我们精心安排了唢呐节目表演。6位社员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吹响了唢呐:《毛主席是咱社里人》,《看见你们格外亲》,《社员都是向阳花》,《老房东查铺》,《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南泥湾》,《在北京的金山上》,《远飞的大雁》,《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不忘阶级苦》……两盏大汽灯悬挂在大队部的上空,分外明亮。唢呐声声,余音绕梁,我们也绘声绘色地唱了起来,驱赶了数日的长途跋涉的疲劳。我们又跟着唢呐声唱起了《打靶归来》,歌声划破了寂静的上空。在当时精神生活枯操的年代,这次唢呐晚会算是时尚的晚会了。

晚会结束后,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去……我们在煤油灯的陪伴中,进入了梦乡……清晨在大公鸡的啼鸣声中醒来。

从此后,我们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闻哨出工,闻哨收工,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了我们“修地球”生活的主旋律。

岁月荏苒,一晃50年过去了,当时下乡时的第一天情景,历历在目,魂牵梦萦,蹉跎岁月,刻骨铭心。桩桩件件,都赐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我会永远珍藏那段知青岁月。知青岁月,永镌史册!

二、哦,那年代……

岁月是河,人生是坡,六十好几的女人要淌河爬坡,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往事如云,心情难以描绘,感情的溪流随着弯曲的思绪流向远方……咳!该扬花时,风来了,吹落了一切花蕊;该吐穗时,雨来了,将其打得七零八落;该结果时,收获的季节又远远地逃遁了。历史凶狠的虐待了我们这一代,使得我们原来健全的肌体变得残缺畸形……十年浩劫,剥夺了我们的求知欲。1970年10月24日,带着心灵的创痛与失落感,和成千上万的青年一样踏上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风雨历程。16岁的花季,含苞待放,楚楚动人,岂料青春葬送在荒原。度日如年,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稀里糊涂,晃兮惚兮地来到“广阔天地”,成了“公社一朵向阳花”。用青春和汗水在沃土中摔打。只是这“花”不怎么自觉,也跳过“丰收年”也当过“毛泽东思想”小分队的宣传员。在那贫瘠的土地上,“花儿”怎么也不艳丽,反倒毫无生机。“死眉烂眼”蔫呆呆地。

安徽—潜山这土地曾是荒凉的土地。也是肥沃的土地,神奇、广袤,它需要汗水的浇灌,更需要知识的琼浆。大群人长年累月的生活在闭塞,封锁的环境中,精神枯燥、乏味、缺乏形象思维,荒凉、愚昧。看到的只是耕地的牛,一只看家的狗,一只啼鸣的公鸡,听到的是拖拉机的轰鸣声……能带上一块钟山牌表和拥有半导体收音机……已是很不错了。上海知青搅活了这块沉闷的土地,不习惯死水般沉寂的生活。身边的吉它、口琴、二胡、笛子、月琴、手风琴各自发挥作用。从此寂静的上空琴声回荡,热闹非凡。给闭塞落后的山乡带来了勃勃生机,那段生活充满了欢乐。……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意志,用滚一身泥巴,烁一颗红心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最大的快乐是欣赏车铃声!每当听到邮递员的车铃声,我们都从屋里奔出,兴奋无比,中秋节能吃上上海邮来的月饼,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不觉爬上山顶,遥望明月星星,思念父母和姐妹的心情又悄悄爬上心头;有一年冬天突然收到母亲寄来的毛衣,悲喜交集,穿在身上,暖在心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情不自禁在毛衣上深吻,仿佛能体味到母亲那温暖的气息,不觉热泪盈眶……同学们笑我又“伤风”“感冒”了。我常在昏暗的油灯下,反复看父母姐妹的信,一份份家信,浸透父母的关爱和姐妹的亲情……时间在煎熬中度过……潜山我的第二故乡,无私包容接纳我们,至今对那片土地竟是如此的魂牵梦萦。啊!如今花甲之年的我,曾经用春春和汗水,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燃烧过丰厚的一页。

三、桂花树的情结

我家的玻璃柜内存放着几本厚厚的影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相片。偶尔,我躺在沙发上,泡杯香浓的咖啡,慢慢的欣赏那一张张的生活照。丰富多彩,象一片片的云掠过眼帘。其中一张是71年秋天在潜山农村和桂花树合影的那张照片,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历史随着我的思绪,又追溯到“上山下乡”的年代……

潜山,山青水秀,屋旁的桂花树,愈长愈茂,她好像闯进了我的生活岁月,我爱上了她。异乡的漫长岁月,总感到生活在偏僻的山区,孤独而寂寞,惟独这棵桂花树成了我的好伙伴。我经常帮她浇水,让她在阳光下成长。每逢夏天,我都要到桂花树下,在树荫下躺着或看书纳凉,闭上双眼乘一会凉,哪怕是靠着她站片刻,心里也是快乐的。

桂花树总是那么的么的热情、无私,或是投一片清凉的浓荫,或是送给我阵阵芳馨,在广阔的田野里干活,手中那原始的劳作,似乎也有了诗情画意……我喜欢她,欣赏她的生机盎然,而百看不厌。春夏秋冬,她有着不同的姿态。春天是朴素的,树冠上罩上一层浓浓的翠绿。夏天她换上了浓密的盛装,浓密的枝叶绿得发蓝,绿得发亮.秋天盛开后她又把盛装悄悄地脱下来,日渐稀疏的枝叶,随风飞舞,飘在地上,散落在河里,也常常飞到我的屋前,送给我一片片温柔。冬天,她静静地睡着了。我总觉的她那寒风里抖动着赤裸的身躯,体内又在蕴育一个绿色的梦……兴奋激动的我情不自禁在她的树杆上系上自做的风铃,悦耳的铃声随风飘荡,响满了田野……时光飞逝,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怎的我似乎很羡慕她。瞧!她生长在一条美丽的山溪边,拥着那么肥沃的一片土地,那年头“横扫一切”的风暴,对她竟没有丝毫的影响。因此,她不仅自己生活的很愉快,还向一个流落他乡的孤独的年轻女子,伸出了友爱之手……

如今阔别安徽潜山,已四十多载。但我对桂花树的眷恋之情,永远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啊!桂花树,我的好伙伴,总有那一天,我会拜访你,紧紧地拥抱你,吻你。再让我和你合影留念,并祝你——青春永驻,万古长青!!

四、知青同学会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浦江游览船满载着特殊的客人缓缓行驰在黄浦江上。我们这批以往的知青战友,双双对对兴致勃勃的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览。情不自禁的扶栏远眺:外滩的夜景华灯四射,金光灿烂,闪烁的霓红灯,远远望去象条彩链,把幢幢大厦连接起来,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辉煌灿烂,像巨龙屹立东方,美不胜收!我们这伙知青聚在一起,有着兄弟姐妹般的亲情与坦诚.山乡的沃土铸就了共同的爱与憎和共同的灵魂。哦,那年代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从心底从生命中滚滚滔滔地涌流出来。深情地追忆着、感叹着、激动着,一忽儿噙着泪花,一忽儿忘情的大笑,一忽儿隐于思索。把那段历史在感情的潮水里浸来浸去,可谓,饱尝辛酸的一代,不屈不挠的一代.满船人灼汤而闪烁的泪水,波动在永久的回忆里。大家不时的举怀,酒喝的并不多,思绪已然被酒烧红,搅动着历史留给我们的那许多的苍凉苦难,坚强成熟,一切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如昨天,仿佛大家都还年轻、狂热、单纯、莽撞、勇敢……

没想到已花甲之年的我们,40多年后还会相聚。只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有共同的语言,才能沟通,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理解是赤诚的,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和既定的轨道,拿少男少女那点记忆那点趣事重温一下如梦的好年华,半是感叹半是调侃。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不是吗?许多年过去了,但那些记忆始终鲜明清晰的留在脑海里,终身难忘,我们还用潜山话交谈使得晚会得到了高潮。经过时光的冲刷和沉淀,我惊喜地发现,对那片土地和那儿的父老乡亲竟拥有那么深厚的情感,那儿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啊!

汽笛长鸣,游船仍在行驰,浪花扩散,江波泛着银辉。人,在这个世界上行走,谁也难料会发生什么事情?人生该是甜酸苦辣,黄白青绿各种滋味和色彩交织而成的。历经坎坷的我们这一代负担实在过于沉重。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有太多未完成的东西压在肩头,有事业上,生活上和理想上的,那么该完成的就完成它;该完美的就完美它;该继续的就继续它;该发展的就发展它。一个人一生中承受得越多,生活越充实,生命才会有力量!

历史曾凶狠地虐待过我们,时光抛弃了我们……但我们自强不息,不懈地努力拼搏,扬起21世纪的风帆,在各条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安徽的知青中,现有的是教授、有医生、有记者、画家、有翻译、有外企业总裁……成为国家的栋梁……

没有不散的宴席。夜已很深了,船慢慢靠岸,大家纷纷起座告别,依依不舍。“再见”! “再见”! “一定”!“一定”!一声声那么的凝重,那么的深情。(完)

【作者简介】

郑斐,1969年“一片红”到安徽插队落户,学历大学。在《华人英才》做编辑,曾任《走进社区》责任编辑。《知青杂志》任副主编,《世纪风采》杂志任主编,《统战报》任通讯员。

2014年荣获上海市民文化写作大赛奖,由作家叶辛颁奖。

2019年9月荣获“全国知青写作杯二等奖”’在北京由作家叶辛颁奖。


 

注:如果您想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对以上文章发表观点、看法或意见,请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谢谢!

推荐阅读
为我择偶的“参谋长”
绽放生命之光,初圆文学之梦
走进周庄

鹏哥的婚事(上)
鹏哥的婚事(中)
鹏哥的婚事(下)
一个“志愿军老战士”--朱俊贤的故事
保安眼中的沈局
读征文《英雄的选择》,感动得二次流泪
宅家轶事
为背井离乡的故乡人,点燃了一盏心灯 读《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有感
苏南明珠之锦溪镇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点击此处发表意见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