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是中国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线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设24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380km/h,近期最高运营时速350km/h(2017年9月21日起)。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正式开工,并于2011年6月30日通车,同样由总理温家宝主持通车典礼。
京沪高速铁路作为京沪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其中“一纵”,也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项工程。其总投资达2209.4亿元人民币,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资金一次性投放最大的工程。
2015财年,京沪高速铁路的最终利润为66亿元人民币,这是自2011年开始运营以来首次实现盈利。
2016年7月,京沪高速铁路东线工程被纳入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
规划建设“北京—天津—东营—潍坊—临沂—淮安—扬州—上海”的第二条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东线工程比现有的京沪高铁更加靠中国东岸沿海,途径大部分现有京沪高铁覆盖不到的城市,有利于缓解现有京沪高铁的压力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
背景
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而京沪高速铁路位于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两端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圈两个经济区域,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
所经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人口100万以上城市11个,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3.3%,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进入21世纪,目前既有京沪线的利用率已处于超饱和状态,73%的区段运力利用率达到90%,26%的区段运力利用率更达到100%。到了2007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铁路运输情况变得更为严峻。既有京沪线平均客运密度上升至每公里4782万人、货运密度达到每公里6277万吨,分别为全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已处于极度饱和状态。运输压力前所未有,新建一条铁路迫在眉睫。但对于这条高速铁路的必要性、经济性,以及选择哪种技术建设(“高速轮轨”和“磁悬浮”之争),选用哪个国家的技术,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
早期规划
急建与缓建之争
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议及规划实际上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的京沪铁路已开始出现近饱和状态。1990年12月,中国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并提交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讨论。1993年4月,铁道部和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四委一部”)联合成立了“京沪高速铁路前期研究课题组”。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开展京沪高速铁路预可行性研究。当时争论的焦点是高速铁路的必要性和经济性问题,支持一方认为此铁路的兴建有利配合未来的经济发展,而且技术上和国力都能够负担。反对一方认为,以国外的实例参考,新建高速铁路大部分都是亏损多、盈利少,目前的运能紧张可用提速、扩能等方式解决。“四委一部”一直大力支持及早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但遇到的阻力除了来自专家外还有国务院。1996年3月,由国务院总理李鹏发表、全国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表示,“下个世纪前1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工程。……着手建京沪高速铁路,形成大客运量的现代化运输通道。”京沪高速铁路的动工计划正式被推迟到21世纪。1995年4月5日李鹏在“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的报告中再次指出,京沪高速铁路在“九五”期间只能作前期准备工作。
轮轨与磁悬浮之争
而“高速轮轨”和“磁悬浮”技术之争则始于1998年。1998年6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在座的一千多位院士提出“京沪高速铁路是否可以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问题。此后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和部分专家开始支持磁悬浮技术,而铁道部则坚持京沪高速铁路应采用高速轮轨技术,认为磁悬浮的技术和投资风险都很高,而且与既有轮轨铁路网不能兼容。两方都相继着手进行两种技术的前期研究。至2002年,两方均完成前期研究并建成“工程样本”性质的试验路段。支持轮轨技术的铁道部建成了设计时速为200~250公里的秦沈客运专线,并研制了DJJ2型“中华之星”和先锋号高速动车组。而支持磁悬浮一方也建成了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
经过多年论证,2006年1月7日,在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同时批准了京沪高速铁路采用轮轨技术的方案,并选用德国、日本、法国其中一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全线将按最高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行时速300公里设计,一次建成高速铁路线路1318公里,总投资2209.4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北京南站、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及北京动车段的投资额和动车组购置费。磁悬浮技术落败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是造价及运营成本过高,一列进口轮轨高速列车价格约2亿元人民币,而磁悬浮列车一列售价达9亿;其二是轮轨高速铁路的技术国产化程度比磁悬浮高得多,中国至今仍无法完全掌握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而德国也拒绝技术转让;第三是与现有铁路网兼容问题。
建设
2007年12月27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此股份公司是由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等共11所公司共同设立[9],注册资本金1150亿元,当中铁道部出资56.267%,地方政府出资21.124%,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为13.913%,社保基金为8.696%。
在高铁设计建造方案中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动车组、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六大系统”将全由中方力量自主完成;部分核心设备将严格按照开放的国际标准,但仍由国内企业生产制造。
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施工共分六个标段(以TJ作为标段名称),这六个标段中,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旗下的中铁十七局、中铁十二局分别中标TJ-1与TJ-4;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铁一局、中铁三局分别中标TJ-2与TJ-5;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标TJ-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TJ-6。六个标段施工总报价合计约为837亿人民币。
沿线以平原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区,经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北京—济南属冀鲁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势为两端高、中间低,团泊洼一带为全线最低处;济南—徐州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及丘间平原,地形起伏较大,泰安段为全线海拔最高的区段;徐州—上海线路主要通过黄淮、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局部(蚌埠—丹阳)通过阶地垄岗、低山丘陵。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软土、松软土分布广泛,尤其是武清—沧州松软土、丹阳—上海软土,埋深变化大,软土层厚、强度低,工程性质差。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典礼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根据当时的宣布,京沪高铁的总工期为5年。
2010年7月19日,京沪高铁开始铺轨,标志着京沪高铁正式由线下工程施工进入轨道工程施工阶段[12]。2010年11月15日铺轨完成。
2010年11月15日上午9时许,京沪高速铁路在蚌埠南站举行全线铺通仪式,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刘志军拧紧最后一颗螺栓,标志着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设完成。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谐号”CRH380A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跑出486.1公里时速,打破该车此前保持的416.6公里的世界铁路最高运营速度纪录。
2011年1月9日,京沪高铁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和谐号”CRH380BL(12节实验编组)在京沪高铁徐州至蚌埠段综合试验跑出487.3公里时速。
2011年2月4日,京沪高铁电气化接触网全线贯通。
2011年5月11日,京沪高铁开始进行空载试运行,全程用时4小时48分。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1999国际十大新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