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边伴生型”:华南腹地某开发区
本章所描述的,是华南腹地某工业城市边上的一个新兴开发区(以下均简称为
开发区)里的“性产业”的情况。笔者于1997年3月1日到16日,对该开发区进行了
社区考察。
笔者的一位朋友给予笔者很大的帮助。出于他本人的意愿,这里不提及他的姓
名与作用。
第一节 社区概况
一、地 理
这个开发区紧贴在那个工业城市的边上,与市区仅是一江之隔。它距离市中心
和火车站都是8公里, 距离民航机场15公里。市区有公共汽车可以直达这里,只需
要半小时。
这个开发区的交通非常方便。通往那个工业城市的一条一级公路和一条二级公
路,在进入该城市地界之前,就是在这个开发区里合二而一,然后直达市区。
这个开发区还紧挨着江边,水路交通也很发达,3000吨的客、货轮可以常年通
往沿海地区。早些年的时候,许多货物都在这里进行水陆联运或者铁路与公路的联
运。
这里离那个工业城市实在是太近了。尤其是这些年来城里不停地扩大市区,住
宅区已经快要盖到那条江的对面了。交通也更加便利了,江上的大桥修了两次,现
在已经足够宽阔与通畅。城里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跑到这里来,甚至有些人每天都到
这里来买菜。就连市区的公共汽车,其实也是过桥之后,在这个开发区的地界里掉
头开回去的。
此外,正是因为它是进入城市的最后一站,而且吃住都比城里便宜,所以过往
车辆都不由自主地要在这里停靠一下,还有许多车辆干脆就停放在这里,然后人坐
公共汽车进城里去办事。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这里的农民就开始经营路边店,近
年来更加兴旺。
开发区的背后,是一大片绵延数十里的山林。过去没有什么名堂,可是80年代
里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开发区自己没有一寸土地是在森林公园之内,而且
实际上路途遥遥,但是它却大肆宣传自己“背靠”这个国家森林公园,似乎也具有
风景胜地的意思。它还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地名,用背后的一座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
很风雅的。
二、经 济
这个开发区原来是一个农村的镇,只有4000左右人口。早在!992年3月,省政
府就决定建立这个开发区,就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地方的交通便利,又依托着那个工
业城市, 因此试图在这里建设起一个高新技术的工业区。1992年7月,经过隆重的
庆典,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
开发区的辖地有20平方公里, 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区有4平方公里。开发区的经
济原则是:本地区连一分钱都不投入,一切市政建设都靠卖地皮的收入,一切发展
都靠引进的资金。 根据开发区的官方统计资料,到1996年年底,已经有700多家企
业进入了开发区, 而且外资独资或者合资的有将近100家之多。其中最大的几家投
资者, 每家的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到1亿元之多。开发区所引进的资金总额,已经
累计达到15亿元人民币。
可是实际上,直到笔者1997年春天前去考察时为止,经过漫长的4年多的开发,
开发区可以用来显示其成就的东西实在是不多,而且它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已经被扭
转了。
首先,开发区里到当时为止,仍然没有建成和投产任何一个像样的、有价值的
工业企业。
在规划中和宣传材料里,这里应该建成一个小型钢铁企业、一个有色金属深加
工企业、一个车辆组装厂、几个轻工业和饮食加工企业,还应该有一批乡镇企业。
可是前两个较大规模的企业,一直在不断地宣布将要从那个工业城市搬迁到这里,
而且一直处于在搬迁之中,何时真的正式开始生产,谁也说不清。况且,这两个企
业也不过是一般化的企业,与高新技术毫不沾边。至于其他企业,有的下马了,有
的无声无息了;所以,在开发区先后编印的不同的宣传材料和广告上,关于工业与
技术的部分总是变幻不定。
据笔者现场考察,到那时为止,实际上真正已经开始创造工业生产价值的企业,
只不过8家而已。其中能够拥有100个以上工人的企业,其实就是纸业厂、饮料厂这
两家。
其次,引进的资金虽然不能算少,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投入了房地产和商
业服务业。结果,开发区里虽然确实是新楼一片片,但是几乎都是住宅楼和商业楼。
这片商住楼区,从华南腹地的一般水平来看,确实是足够宏伟壮丽了。它沿江
矗立,井井有条,错落有致,色彩斑斓,设计上也足够新潮。它与碧蓝的江水交相
辉映,很有一些风韵;在宣传材料的照片上,就更像是乐园。
可惜,对这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了路。中心区的面积已经达到2平方公里
还多,房屋总面积已经超过40万平方米,还建起了两条中心干道、变电站、自来水、
邮政系统和程控电话。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更像是为一个商业住宅小区服务,而不
像是在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
对此,开发区的领导也并不回避。他们解释说:开发区原来的设计,的确是想
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那个工业城市的各种资源,搞出一个高科技区来。不过那时候
的思路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仍然在心底念叨着什么“全国一盘棋”或者“发扬共产
主义风格”之类的东西。可是1992年市场经济的狂飚一吹,连那个工业城市自己都
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怎么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再培育出一个竞争对手
呢?
尤其是人们很晚才意识到,那个工业城市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本身就
已经是相当落后的,面临被淘汰的险境,即使它愿意,它又怎么能够援助这个意在
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区呢?
再说了,这个开发区的交通再方便,毕竟处于远离沿海的内地,也远离国内的
主要消费市场,海外资金怎么会跑到这里来稿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呢?
结果,开发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拉来不多的香港资金,而且人家看中
的,其实是开发区紧靠市区,适于作为住宅小区或者别墅区。所以,大量的香港资
金投入到这里,先后建起了“香港新×”、“××新都”、“××春苑”、“××
商城”等商业楼区和住宅区。这样一来,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被投资者给扭
转了。
可是,一旦转向商住区,地价就不可避免地飞涨。加上前几年全国范围的昏炒
房地产,使得这个开发区的地价高到荒谬的地步。到笔者考察时,它的边缘地带的
不毛之地,也已经涨到一亩地最低8万元。中心区的地价则已经超过了旁边的市区。
结果,开发区的干部虽然信誓旦旦地说:这里的房地产已经卖出去一半以上了,可
是实际上仅仅是已经有人开发了而已。据当地老百姓估计,真正卖出去的最多是四
分之一,真正住上人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这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夜里那鬼火般
散落着的住宅灯光就是明证。
1996年起,开发区又是“漏船偏遇顶头风”。旁边的那个城市自己也在另一个
方向的城市郊区,建起了大面积的房地产地带,不仅集商住区与旅游区于一身,而
且地价明显低于这个开发区,
尤其是, 开发区创建时所享有的3年免税期已经过去,因此在这里搞任何一项
经营活动,已经没有任何优越条件可言。引进技术与工业的路,几乎被彻底堵死了。
结果,这里的商住区开发也在最近一年多来陷入低谷,大批的半截子楼房树在
那里,半截子马路躺在那里[1] 。白天,几个巨大的商场门可罗雀,就像是河马张
开大嘴,却又无食可吃。夜里,那成片的楼房只有稀疏的灯火,就像一群怪兽在潜
伏着,只露出眼中的凶光。就连已经建成的楼房小区的环境美化也基本没有开始。
整个开发区少树无草,风尘席卷。除了贯穿开发区的公路永远是车水马龙,路边的
“红灯区”晚上永远是熙熙攘攘以外,这个开发区似乎根本就是个无人区。
三、人 文
实际上,如果按照人们对于沿海地带那些繁华的“开发区”的印象来衡量,这
里恐怕也真的接近于无人区了。从户口上看,在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原有
的大约4000农民以外,所有后来搬进来的人口一共只有6000左右。但是在这些后来
者里边,许多人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只是把户口迁来。这是因为在开发之初,
人们普遍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就急匆匆地把户口迁进来,希望在将来的大发展中,
能够作为“当地人”而捞一些实惠,例如买地皮的权利或者优惠地价什么的。后来
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 也就如鸟兽散了。所以,开发区的实际常住人口肯定不足1
万人[2],也就是每平方公里只有500人左右。这跟一般农村地区差不多。
当然, 开发区还有1万左右的流动人口。可是除了与“红灯区”伴生的人员以
外,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建筑队里的打工仔。他们分散在楼区深处,生活简陋,近
乎一无所有, 所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都无法给开发区增添什么繁华色彩,反而
“有碍观瞻”。况且,随着许多建筑工程的停产或者半停产,他们的人数也在减少。
虽然开发区已经搞成了这个局面,但是开发区的所有宣传材料和招商广告中,
不仅在说明开发区的性质与目标时,仍然坚持把工业和科技摆在前两位,而且在描
绘现状与成绩时,也同样是这样。尽管在这些材料中,后面所列举的所有具体的建
成项目与在建项目,明明没有一个是与工业或者科技有关系的,但是,至少在中心
区的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仍旧堂而皇之地写着“高新技术”的字样,而且雄居榜
首。
这不仅能够说明官僚体制的僵死和宣传机制的虚假顽症,不仅是原有发展目标
早已失败的历史记录,而且在向人们暗示着该地之所以会产生和维系“红灯区”的
原因。
当地的原有村落已经荡然无存了。惟一能够表明以前这里存在过一个镇的标志,
就是公路上的长途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子,仍然顽固不化地写着原来的镇名。这里边
的文化含义也很有意思。据当地人说,附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从来也不叫这个开
发区建立后自己给自己起的那个美妙动听的新名字。所以长途汽车的站名也不能改,
否则当地老百姓恐怕会迷路的。
当地农民早已失地失业,大多数是靠原来的村镇陆续地分发一些卖地的钱。少
数人经商了,少数人打工了。可是近一年多来商业萧条,建筑业萎缩,真正还能工
作的人恐怕大大减少了。所以,白天在开发区里,闲人显得格外多。经常可以看到
一群男人围在一起,或站或坐,却既不聊天也不打牌搓麻,只是呆呆地待着,一副
百无聊赖的样子。[3]
当地人说的方言,与旁边的工业城市是一样的,非常接近普通话。据说这是因
为在历史上,这里就是北方来的移民的聚居地。最晚从唐代开始,官方就不断地组
织大规模的来自北方的移民,以便与当时当地的少数民族争夺土地。最终,在方圆
至少百里之内,到现在也几乎没有什么少数民族。此外,这里的那个工业城市,本
身就是5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的人为产物,是国家从全国各地调集人员从头建设起来
的。所以这里不但普通话很流行,而且方言也很像普通话了。
四、官 儿
这个开发区虽然就在城市的边上,但是在行政区划上,却并不属于那个工业城
市管辖,而是直接属于地区政府的专门领导小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形成了
这个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
首先,开发区虽然小,但是它的行政级别却是“正县处级”。据说在1992年刚
建立的时候,它曾经被定为“县级市”的级别,曾经由一位副专员亲自挂帅。按照
中国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开发区的正式级别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实际管理
操作中,尤其是在与外单位和别的地方打交道的时候,开发区就可以自视为“副地
师级”,相当于省里的副厅局级,或者中央政府的“副司局级”,而且别人也会买
它的账。对于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来说,这无异于平地升天。可惜,也许是因为后来
的发展不尽人意,后来那位副专员不再挂帅了,原来的县级市的级别也被降成了正
县处级。
可是即便如此,开发区仍然与它在地理上所在的××县是平级单位。那个县不
但根本不能管它,而且在心理上肯定也是矮半头的,因为那个县是很出名的穷山恶
水贫困县。
其次,开发区的级别虽然不如旁边的那个地区级的城市,开发区的原始发展目
标虽然也是要依托于那个城市,但是由于行政上互不隶属,所以这个小小的开发区,
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理睬那个睡榻之侧的庞然大物。哪怕开发区威胁甚至危害了
那个城市,对方也没脾气。如果二者发生争执,由于开发区隶属于与城市平级的地
区,双方就不得不到省政府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上,开发区
实际上处于“省辖”的地位之上。这就是中国特色,正所谓“权大势大,遇到‘条
条’没办法;财大气粗,出了系统就输”。
第三,在开发区所隶属的地区的行政系统之内,开发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整
个地区里的“肥缺”,二是位于××县境内,三是当地原来就有一个行政体系。所
以按照官场的惯例,开发区的一切干部,包括公安人员,在人员组成上就必须照顾
到这三方面的利益。如果三方面都是势均力敌的话,那么在开发区的每一个官位上,
恐怕就不得不挤坐着三个人,或者不得不把原来的一个位子扩大成三个,而且必须
小心翼翼地使三个官儿或者三个位子在名称上和实际上都保持高度的平衡。
笔者所考察的这个开发区的官方人员的组成结构,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但是不
足为奇的演变过程。根据4位当地官方人员从不同角度的讲述(也带着不同的评价),
笔者知道了:
在开发区创立的头两年里,直接从地区党政机关里派来的人员,挟着“在白纸
上画图”的旗号,一度占据了大多数位子。县里派来的人员据理力争,好歹也沾了
一些光。惟独当地镇里的原有干部,就像被扫地出门一样。命运最好的是一位镇里
的女干部,被送到党校学习去了,后来居然到另一个县里,升为一个官儿。其余的
当地大小干部,基本上是“被当作工人使用”(一位原当地干部的原话)。
可是当地干部是不争权力争实惠,不争官位子争地盘。
首先,他们保住了原来村落的所在地。尽管它地处中心区,房屋的档次和外表
参差不齐,与四周的高大楼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上面曾经决
定把所有的村民都搬迁到开发区的边缘去,而且许诺,新的住宅将远远超过农民们
自己盖的房子;但是当地人在权力体系中的代表们,还是顽强地抵制了这种诱惑或
者收买。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高明。因为原来的村落,就是公路两边最适合于开办
旅馆和“特种服务业”的地方。结果,直到笔者去考察时,所有(确实是所有)的
旅馆,仍然全都是农民们自己盖的。其他的房地产商人们无论多么有钱,由于再也
占不到合适的地盘了,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盖旅馆,完全放弃了旅馆业。
同时,当地人在实际上还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他们反复强调,
这个地方一直是交通要道,农民们很早就开始经营各种各样的路边店。他们里边早
就没有多少人种田了。如果真的按照原来的统一规划,把这里的土地都盖上楼房,
使得原来那条省内的重要公路,仅仅变成开发区里的一条大街,那么已经失地失农
的农民怎么活呢?所以,必须在公路的两边,继续保留宽阔的地带,不能在里边盖
楼;必须允许当地原来的农民继续长期地(而不是临时地)经营路边店,而且应该
在路边建设好水电通讯等市政设施;必须保护农民在路边进行经营的自主权,把它
与开发区的引资招商相对分开,否则财大气粗的强龙们一来,当地农民就没有活路
了。
他们最终成功了[4]。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是一种“势”与“场”的作用;
不是写在纸面上的协议,是一种双方的心照不宣;不是谁可以无法无天,是互相给
台阶,一起求和气与保面子;不是要“闯新路”,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所有的“外来户”和开发区的上级们,都在做着暴富的梦,以为这不过
是给当地农民一点小甜头,收买人心而已。谁知道后来开发区的整体发展被迫改变
了方向,朝着不伦不类的商住区走去,结果路边店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大。由于它们
并不是创新,也不是空中楼阁,而继续非常传统地作为交通要道的必备的附属设施,
所以一直到笔者考察时,公路两边仍然是整个开发区里最热闹的地方。
再往后,开发区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地区派来的干部就逐渐另谋高就了;县里
来的干部抱着这根“鸡肋”,也日益得过且过;当地原来的官方人员和头面人物们,
虽然仍然没有什么官位子,但是他们的“势”和“力”都相对地大多了。也就是说,
随着开发区的经营内容迫不得已地被改变,它的内部权力体系的实质内容已经改变
了。这,就连大街上的闲人都知道,而且没谈多久,他们就会向笔者绘声绘色地讲
起故事来。
总而言之,这样一个高行政级别的、权力上独立于左邻右舍的、实际上被本地
势力所左有的、地理上贴近人口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已经被迫全面转向经营商业服
务业却又不大可能有什么大发展的、除此之外又别无出路的、面临其他地方竞争的、
地处交通要道的、名不副实却又大名鼎鼎的开发区,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天造地设的
“红灯区”的“乐土”呢?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下一节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