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窗口
 
千禧年伦敦游之十六记
2015年12月12日
作者:黑龙江方正县 黄书欣
 

灼伤我灵魂的书

(1)

他乡的空气总是清新而飘逸的,何况是异国呢?下飞机后,从机场乘车到布列颠国际旅馆,一路上匆匆而过,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欧式特色的建筑和行人,新鲜倒是新鲜,可将近十四个小时的旅行,我真的有些乏了。

“按计划咱们应该步行去牛津街看夜景的,”拉开旅馆房间厚厚的帷幔,伦敦的歌吹隐约飘来,给我接站的、高大的柯鸿岗先生问我,“怎么样?累不累?……”

我抱歉地点点头,柯先生微笑而谦和地劝慰,那咱们改日再去也可以。

我便在旅馆的床上结结实实地睡了一觉,醒来后侧身打开台灯,看看表,正是伦敦的子夜,整理一下白天的思路后,便顺手打开身旁床头柜的抽屉。呀,一本书,厚厚的棕色书皮上,用印刷体烫着几个镏金字母“HOLY BIBLE ”。我的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上帝的灵光,而许多往事也潮水般的漫堤了。

其实在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还有另外一个议会大楼,就是外形独特的市议会大楼。不少牵涉伦敦市民民生的决策都在此制定。

(2)

初次知道《圣经》,是在高中时代阅读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时,在这部书里,主人翁曾向上帝祷告——而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远离家乡求学的贫穷的农民家的孩子,前途茫茫使我陷入青春期的感伤与苦闷之中——从这部书里,我还知道,《圣经》分《新约》和《旧约》两部分,里面的一些颂歌译的非常美。

心中便从此对此书充满崇拜,而这种崇拜发展到现在更甚,且我认为这种崇拜更在一种理性范畴之内——.目前通行的三大宗教中,佛教太清心寡欲,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下层人都处于信与不信之间,伊斯兰教很容易走向极端,目前这几年,爆炸、恐怖往往与这个信仰有关,虽然我所接触的信仰这个宗教的人还是不错的。

1998年的一天,突然一个机会,从收音机里知道,香港的一家宗教电台,可免费邮购《圣经》,兴奋了好长时间没有睡着。写信索取吗?我问自己。迟迟疑疑了好久,我写完信后让办公室的几个同事传阅一遍,目的是假若将来一旦有人来查,好让他们给我作证,我只是想得到一本免费的《圣经》而已。信当时是发给一个叫紫玲的女士的,她当时主持的节目叫“青春不留白”。

(3)

天高云淡。
那一年那一个晴朗的秋日,操场上杨柳的落叶翻飞成黄色的蝴蝶。上完头午第一节课,校长找到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又往那里写信了?安全局和宗教事物管理局的几个人来找你!

我的脸顿时木了,心突突地加快跳动,宛如初上战场开枪前的战士,我想弃枪逃跑。莫非写给BBC、VOA或CBS等索要免费学英语的信被缴获了?转念又一想,都什么时代了,光怕是未必有用的。阴天下雨,人不能未卜先知;祸福旦夕,小人物难逃命运的天罗地网,让命运的河载着一叶扁舟上的我,顺流而飘吧,哪怕触到暗礁或是遭到暴风骤雨,将舟打翻,将我淹死,我的魂也要到海,到洋——我就是不愿忍受这单调乏味的生活,我就是不安心做土井子里的那只只看到一方天的蛤蟆。飞翔的心,第一次要遭到寒流的侵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雁,疲惫的从云幕中不情愿地落下来,我也看到一只船,即将受到凌冽风雨的侵袭。

“你信基督教吗?”自我介绍之后,他们一个胖的开始笔录,一个瘦的开始询问。

“不信……”我摇摇头。此时知道,是给那家宗教电台索要《圣经》的信,招惹的麻烦,他们专为此事而来。

“不信宗教,那你为什么给宗教电台写信呢?……”他们似乎很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我只是对学他们的英语和免费的《圣经》感兴趣……”既然说了,为什么不说完呢?我滔滔不绝地往下说,“再说,宪法上不是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及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力吗?我若违法,你们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起诉我……”

“你不用激动,你若违法我们就不是用这种态度对你了……”他们打断我的话,极威严地向我解释,“不错,我们国家确实是宗教信仰自由,但必须是法律认可的……”

英国的其中一个吸引旅客的地方就是英国的王室。王室卫队的交接班仪式是旅客熟悉的场面。

我接受了一堂很好的政治及法律法规教育,并写下了答应不在与国外宗教电台联略的保证信。

出了门, 阳光刺眼得有点不让我适应,但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自由真好,怪不得巴特里克 亨利说,“不自由,毋宁死”。但我明白,我们的民族在心理上还生活文革浓重的阴影里,高压专制下生活惯了的人们,很容易适应各种贫困,当然也包括精神上的贫困。

——我干渴的心灵同样也需要宗教般的滋润。但上帝什么时候能把阳光射进我心房里来呢?

(4)

现在看着这部与普通书大小无异的精装《圣经》,心潮如窗外都市里流动的暗色的夜,我仿佛听到远处夜色下大西洋沉默的浪的涌动,——再仔细翻翻里面,白而超薄的纸上除了英文外只几个汉字:“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感到惭愧,以前的我真是浅薄无知,曾是那么蔑视宗教,人云亦云地认为那不过是鸦片,我走进误区,犯了盲从主流语言的错误,可那能怨我吗?主啊!饶恕我的罪过吧,从现在起,我开始向你忏悔。

全知全能的神啊,当我得知我有机会出国时,我感谢你;当我收到BBC的邀请函时,我崇拜你;当我下榻布列颠国际旅馆时,我终于看到了你的物化,你的仁慈,你的博大。

(5)

白天去白金汉宫周围的广场旅游的时候,在伦敦一月细雨蒙蒙的风中,在泰晤士河边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赠给恺撒的缝衣服针下,我对柯鸿岗先生谈起旧事——谈到很久以前掩藏我心中的那段伤感往事。

“真的吗?”他身材高大,俯视着看我,蓝色的眼睛透漏着迷惑。——他似乎很不相信我的话,但又似乎很相信我叙说的故事。我看着他,郑重地点点头。

“如果你想得到汉文版的《圣经》,有机会咱们不妨到中华基督教会那里去一趟……”他像忽然想起什么,就这样建议。“他们那里可能有……”

我们相处的那几天,我抓住一切机会向他和各位先生请教,讨论,我们谈到教育、政治、学术、穷人问题、狄更斯和莎士比亚时代,然而我们谈得更多的则是宗教。

“信仰宗教的欧美人有多少是真正虔诚的?”找个空隙,我终于问了出来。

“呵!——”他笑出了声,“这个问题不好说……”他把视线转向泰晤士河里缓缓移动的游船,“有些政客们宣称信仰宗教,其实有的是为了拉选票,打个比方吧,在中国大陆,你认为有多少共产党员都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的?”

“噢!”我明白了,对他点点头,随即也笑了笑,然后郑重地表白我的观点,“除了宗教极端者,我真的敬仰那些具有虔诚信仰的人,……”

异国的风雨阳光,你浸润了我,也抚慰了我,可你能理解我的内心吗?我终究还是需把视线投向天的那一头。

(6)

但我们终于没有抽出时间去中华基督教会,每日观光许多地方,我们实在找不着去那里的捷径。

在服务台与旅馆结帐的那天,我想起房间那本《圣经》,于是,我对柯先生说,“你问问他们,我想把那本书偷偷带走可以吗?”

“哦!对不起,”他很有涵养地表示歉意,“竟没有抽出机会去中华教会……”接着,他用英语把我的意思告诉给侍者,那侍者竟出乎意外地同意了。

(7)

《圣经》,你伴我一如上帝伴我。……

——2002年11月21日——12月19日写
——2004年06月25日——06月27日改

相关链接
BBC中国网
黄书欣老师来信精选
黄书欣作品:腐败而黑暗的中国教育界
黄书欣作品:一件旧事引起的遐想
黄书欣作品:疲惫的毛驴车
黄书欣作品:《一件旧事引起的遐想》音频1
黄书欣作品:《一件旧事引起的遐想》音频2
非本网站原创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5
Copyright © 2015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winter@dragontv.org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