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窗口
 
上海柯灵故居图辑
2016年02月09日

柯灵(1909年2月15日—2000年6月19日),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生于广州,1932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二届民进中央理事,民进中央常委,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柯灵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即辍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到小学当老师。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浔阳当小学校长。曾在《越铎日报》发表散文,后向上海《儿童世界》等杂志投稿,被誉为少年才子。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来到上海,先后在明星、联华影片公司任厂务秘书、宣传主任,金星影片公司编剧部主任,文化影片公司编剧,主编《明星半月刊》,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及1945年夏,柯灵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经营救脱险,撤到后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1949年4月到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54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

文革后,柯灵继续从事政协工作。

2000年6月19日,柯灵病逝于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47号,1951年起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在这儿柯灵先生孕育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

下一页 Next Page

相关链接
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旧居
陈丹燕:探访柯灵故居的文学记忆
柯灵简介(百度百科)
市民一大早排队等待参观张乐平故居 除夕至初三开放
张乐平柯灵故居同日开馆
漫画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修缮开放

上海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开放,每个房间都允许走进去参观
非本网站原创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24
Copyright © 2024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