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沈轶伦女士专场

事件日期:2018-12-30 本页更新时间:2019-01-06 作者:Winter

沈轶伦,80后,上海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文汇报·笔会》、《新民晚报·夜光杯》、《档案春秋》、《北京青年报》、《瞭望东方周刊》、《上海纪实》等。

前些日,虹口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名为“会说话的上海的墙”的文化讲座,主讲人沈轶伦小姐是位80后的解放日报记者,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性写作。我对上海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自然就去听讲了。沈小姐先从上海城市的建筑说起。上海不仅有众多欧式的高楼大厦,众多西式的高档别墅和日式住宅的建筑,也有大量混合了中西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楼群,还有不少传统的中式民房,和许多棚户区的破屋陋房。上海不仅有上述历史遗存的旧建筑,还有49年后在城市外围建起的大量工房,而改革开放后新建的高楼大厦和商品房,则更如雨后春笋般的四处崛起,不仅大大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而且将市区规模不断的向外围拓展。

沈小姐说到此话锋一转,说她对城市建筑本身不太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住在这些建筑房屋里的人和故事。沈小姐说的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上海“上只角”高档区一幢名为“玫瑰别墅”的欧式别墅里的爱情悲剧。1949年冬,美丽动人的女影星秦怡,和丈夫名扬上海滩的影帝金焰,这一对在世人眼里美满姻缘的金童玉女住进了“玫瑰别墅”。别墅宽敞的房屋面积和优越的居住条件,让一家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中。但好景不长,玉女和金童间就出现了间隙。秦怡一直追求政治进步,解放后,很自然的就一直忙着电影拍摄;而金焰因自己昔日的名气而很高傲,不把旁人放在眼里,不愿轻易“随俗”,因而就常年的无所事事。秦怡一直劝金焰要“多学习”“跟上时代”,但金焰就是放不下身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间隙就逐渐演变成裂痕,最终两人分居了。直到金焰去世,秦怡才重回“玫瑰别墅”。

沈小姐接着说的,是发生在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发源地虹口的溧阳路一带的日式建筑楼里的一些趣事。当年那里因是日本人居住区,所以国民党当局的管控就较宽松,因此大批思想较自由或进步甚至革命的文化名人都居住或隐居在那一带。其中一位名叫关紫兰的民国早年的杰出女画家,住在溧阳路的清源里。但有趣的是,十余年下来附近的居民竟然几乎都不知还有这样一位著名女画家离自己近在咫尺!相比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那种人们对各家各户的知根知底,住在紧密相邻的上海楼房里的人们却真正做到了大隐隐于市!

沈小姐又说到了远离市中心的那些边缘地区的老式民房。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是上海本地人,幼年时就住在今日世博园区后滩的一座高墙黛瓦祖传的中式宅院的舅家。与她家相邻的,是那些在黄浦江上搞竹、木排运输的苏北民工的居住区。这些苏北人相互间说的都是老家的苏北话,但与外人说话时,就立马改用夹着浓重苏北口音的上海话了。而所谓的上海话,就是以苏州腔、尤其是宁波腔为主的江浙一带各地方言杂交而生的一种为大家都接受的新吴侬软言。而类似这些苏北人的说话习惯,在上海其他地区、其他外来移民中很普遍。第一代外来移民的新上海人,在社交场合说的都是夹着浓重老家口音的上海话;而他们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后代说的就都是很少带有祖籍口音的较纯真的上海话了。上海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所以夹着各地口音的上海话现象一直很普遍。而1949年后随着人民政府对上海户籍的严控,上海逐渐固化了,夹带各地口音的上海话现象逐渐消失,纯上海话占据了上海市民社会语言舞台的一统天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上海再次恢复了移民城市的本性,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加上政府强行推广普通话,现在上海人在社交时说的基本都是带着上海味的普通话,而上海的小孩甚至已不会说上海话了!于是沈小姐就问了:那么什么才是正宗的上海话呢?

沈小姐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丰富了大家对上海的多方位了解,而我更因领悟到了故事背后的各种道理而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我就着沈小姐的提问开口了:“什么才是上海的正宗呢?”我明白只有弄清楚上海的正宗,即能体现上海城市特性的东西,才能确定什么才是正宗的上海话。“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就是上海的正宗。”我一言刚出便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人们纷纷插话交流了起来,我停下了发言,但深感意犹未尽。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上海,就在于它的移民城市特性,能包容不断涌入的各种新元素,在多元素的相互碰撞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找到共同点,形成共同语言,从而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更新进步。所以,什么是正宗的上海话并不要紧,而要紧的是,持有包容的宽广胸怀,不断变化更新追求时尚,这才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

而金童玉女的爱情悲剧不仅说明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上海人拥有更自由的个人选择权,更说明美满婚姻不仅需要男女双方要拥有让对方感到外表美的异性吸引力,更需要双方拥有共同的情趣爱好、文化观念、共同语言。人们都不愿与谈不拢的人呆在一起。性爱冲动总是短暂的,唯有共同语言才能让双方长久愉悦的走在一起。

名画家关女士的成功隐居故事说明,和以血缘家庭、家族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不同,上海是个陌生人社会。上海人都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也非常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所以如果不主动与人交流,即使是隔壁邻居也会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上海的墙叙说了一个个充满人间温情的有趣故事,更向人揭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品位。上海的墙真的会说话。(本文作者:俞小平)

相关链接
2018上海书展上的沈轶伦图片
诺士佛台 | 沈轶伦
沈轶伦领英主页
《傅雷家书》,忍不住的关怀(沈轶伦)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沈轶伦
褚君浩:华师大就是我的“百草园”
沈轶伦:书本是宫殿,手稿是战场
老先生的礼数 作者:沈轶伦
解放日报:缺席的母与女,不缺席的母女情
不吃辣的重庆人 | 沈轶伦
麻雀的气性 | 沈轶伦
白玉兰获奖者:与上海共成长
陳子善:東餘杭路上的夏日「柳蔭」沈軼倫
我为解放日报社高级记者沈轶伦配图
光的空间 |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你想和它说些什么呢?
“落叶季”相聚上海徐汇 文化人士畅谈街区风景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官网
虹口图书馆总馆原参考阅览室更名为“采虹书房”重新开放
2018年12月22日讲座预告:别样的鲁迅——于细微处走近鲁迅
虹口区图书馆“最美服务窗口”最后一轮评选结果揭晓!
曹景行透过解放底片谈开国那几年:对1953年普选印象深刻(组图)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寿幼森先生专场图辑
上海记者周军专题网页

推荐文章
我在外资银行的“黄金十年”
上高會戰抗日陣亡將士忠烈祠參拜記
追梦人—追忆凤飞飞的流水年华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让 我 们 再 荡 起 双 桨
  • 下篇文章:三 十 年 来 看 电 影
  •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9
    Copyright © 200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