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写的比说的动情
  事实上,我是个极为慵懒的人,有选择的话,我会看山看水叹世界,所以除了 工作外,对个人的事,我总是漫不经心。   1993年离开台湾时,台湾已有出版社找我出书,、那时台湾刚流行出个人传记 ,几家出版社都提出了企划案,我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甚至开始进行录音口述 ,也许是追求完美的个性,老觉得自己不够丰盛,或是骨干里懒散的性子使然,心 想:“又不是做节目非得今天面对观众!”   就这样两天捕鱼,三天晒网,要出书的心愿,就一拖再拖。   今年3月明窗出版社的潘耀明总编,透过同事找到了我,谈到了要出一本传记 加采访手记的书。多年来被放下的心事,又重新被提起,但这回可不同,潘老总是 典型港式作风,做起事来,不办则已,要办就要风风火火,我这个懒惰的人在他的 行动力下,终于不能再“晒网”,要开始认真“捕鱼”了。   一直觉得自己说的会比写的动听,加上四处奔波的忙碌,原本打算口述,但一 个周未,在朋友家中,拿出稿纸,写第一个我的童年故事后,突然觉得,许多心情 ,可能是写的比说的动情,这就开始我一格格爬稿纸的日子,向公司请休年假把去 年的假期注销,回台北家中或在香港小窝,闭门造车。   真的动笔到完稿,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期间,不算我因工作出差、忙碌的日子 ,只有年休和周未是我真正的创作日。所以,许多心情,许多故事,肯定有疏漏和 不足,一定要说,真的是“仓促付样,如有疏漏,尚请见谅!”   完稿日,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生命的历程虽不长,但过往累积的东西也 并不算太少,担心自己年老记忆衰退,很多事会愈记愈模糊,终于在记忆完全褪色 ,资料可能都翻查不到前,把它记录下来。这其中没有什么人生大道理,只有一个 女孩努力成长的故事。   知道因为自己的忙碌和迟迟交稿,把明窗出版社同仁逼得鸡飞狗跳,但是,我 真的衷心感谢曾经催我交稿,为我排版、校稿,不断为这本书付梓而默默工作的朋 友——潘老总、尤飒、翠芬、蒙宪、锦兴、淑群、晓珊、志光以及所有曾敦促过我 和在台湾帮我翻查资料的朋友们。   还要感谢凤凰同仁的支持,公司管理阶层不但大力赞成我出书,还不时关心: “书写得如何了?”   几位前后期长官、老师的序,为这本书增添光彩,也为我前半段求学、工作历 程留下注脚。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   谨把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母,是你们让我有机会去圆人生的梦。    吴小莉    1998年7月14日    于香港
写在内地版出刊前
  有人问我,“怎么想到要出书?”   我认真想了想,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在这本书的内页,我已开章明义的表白: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挚爱的父母。”   移居香港5年,我回家看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思念的心却越来越深,我想他 们亦然。我在香港的生活如何?这几年大江南北跑的心情如何?他们无法一一得知 。现在,我把它们记录下来。   第二个原因,我在香港版的序中已说过,我真的是怕,“忘性”比“记性”好 的我,对许多生命中的故事会渐渐淡忘。   另一个主因,是我对所有观众的一分感恩。因为,除了在屏幕上的交往外,越 来越多朋友,在网上,在书信上,给我支持和鼓励,他们对我也有许多好奇和询问 。这其中有个人的问题,也有工作上的。抱歉的是,生活如“空中飞人”的我,常 常对即时回信,力不从心。我是一个答应别人一件事,就会一直挂在心上的人,对 所有观众的来信更是如此。几经拖延,我内地版的书终于要问世了,我突然有种前 债终于有机会清偿的轻松感,因为,我多么希望,先以这本书,回覆所有朋友的厚 爱。   在写这篇文章前,北京传来消息,说我在香港的书《圆人生的梦》在内地已有 盗版。   到广西采访时,一位朋友兴致勃勃地拿了我的“书”,要请我签名。我当场不 知是喜是忧,我向这位朋友致上最深的歉意,因为我内地版书的推迟上市,才使他 被不法书商蒙骗上当。   但原谅我最终无法在“盗版书”上签名,因为看着原本精美的图片,清晰的文 字,都成了叠影,一些被我放入书中朋友的照片影像模糊,我真的有心痛的感觉, 我的朋友们何其无辜?花钱买了劣级品的读者更是无辜!   内地版新书的栅栅来迟,是为了它能有更丰富的内容。它有我98年后半年生活 工作的所有足迹,有我亲人和挚友对我的话,更有为了出书,专程拍摄的个人彩照。   一直相信,凡经历过的,必留下痕迹,岁末年终,谨把我曾走过的足印,呈给 所有的朋友。它虽然并不一定掷地有声,但却是我心中永远回荡的“足音”。    吴小莉    1998年12月18日   于香港    海逸旁 ------------------   书路 扫描校对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