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用自己脚步“丈量”过改革开放路途的我们的个人感情而言,30余载春秋如瞬间须臾,如烟往事历历,恍若昨夜。人们对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
而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结交了一票台湾的朋友,以致被影响了自诩一口半生不熟的台湾国语。最尴尬的时候,是每每和人如数家珍般地聊起台湾那些事那些人的时候,对方猛地问一句:“你去过台湾吗”?会支吾半天回答:“还没有,但应该快了吧”。

台北市万华区中时总部
台湾,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想去台湾放空,但多少年来,海峡两岸隔着一道巨大屏障。海那边,是个禁地,可望而不可即。在大陆人心里,台湾太遥远。领略宝岛,只能是梦中的企盼。
终于,赴台观光旅游这扇大门开了。2008年7月4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我随上海赴台旅游首发团踏上了宝岛,作为期10天的旅行。但是,十天九夜着实太短暂了。所以,在2010年6月14日,上海虹桥机场与台北松山机场直航正式启动后,我曾多次往返沪台两地,只是每回来去匆匆,未解其中之味。2016年,台湾大选,两岸四地的目光再次聚焦前夕,我又登上了赴台的航班。
一
在去台湾前,我对台湾传媒仅有朦胧的印象。一是内地所谓的“港台腔”(其实,港台何来共同之“腔”?)二是一些朋友所说的“恶质化”:肤浅、低俗、“叫嚣和充血”。实地观察选举前后的传媒,我的印象被充实,也被部分地修正。
在我去过的台湾城市,几乎见不到报摊,报刊的销售主要在各便利店。1988年元旦,台湾“报禁解除”后,新办报刊曾如雨后春笋出现,其中多数又渐次消亡。今天在便利店的报刊架上占主要位置的,是《苹果日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和传统大报《联合报》。重要的杂志有《远见》、《天下》、《卓越》、《新新闻》等。
除了已影响力式微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台湾已没有政党和政府的媒体。但是,在岛内却不乏具有浓重党派色彩的传媒。《自由时报》、“民视”电视台几乎就是“泛绿”阵营的喉舌。而多年来,坚持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和平立场的《联合报》和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及台湾年代集团合资创立的TVBS无线卫星电视台色调之“蓝”也很醒目。

台湾报纸
《苹果日报》具有西方式“商业媒体”的特征,唯读者马首是瞻。这在台湾、特别是在北部,它实际运作的结果是:大量提供爆炸性社会新闻。
《自由时报》创立于1980年4月17日,原名《自由日报》,1987年改为今名。社址位于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399号自由广场大楼,公司全名为“自由时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其报纸理念为“台湾优先,自由第一”。隶属于联邦企业集团,引用尼尔森调查,该报是台湾第一大报。
《自由时报》在经济立场上除反对西进外,倾向皆属于偏右派。在对中国大陆方面,《自由时报》是台湾媒体中消极报道台湾其他媒体重视的大陆除负面消息之外的绝大多数消息的少数媒体。台湾著名政治评论家,“民进党”前文宣部主任陈文茜曾经这样评价《自由时报》:这个报纸一年365天,天天的主题就是反三通,讲三通怎么怎么不好。
《中国时报》由知名报人余纪忠先生创办于1950年10月2日,原名《征信新闻》。1968年3月29日,开始彩色印刷,为亚洲第一份彩色报刊,1968年9月1日,更名为《中国时报》,是台湾一份综合性中文报纸,常被简称为《中时》,目前社址在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与《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并列“四大报”,是台湾报业的龙头之一;也是台湾媒体开放后,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所。《中国时报》立场偏向“泛蓝”,并带有一定程度之自由派色彩。《中国时报》集团旗下有《工商时报》、《中时电子报》、中天电视、中国电视公司等媒体,而旗下的时报出版公司是台湾第一个股票公开发行的出版公司。

台湾电视人的办公区域
《中国时报》被视为与执政者关系较为密切的媒体,在过去一个甲子的岁月中,也多次因为新闻报导而与政府关系紧张。《美洲中国时报》因“江南案”等事件停刊,大篇幅刊载“美丽岛事件”军法大审,更几乎让具有“中常委”身分的创办人余纪忠与掌权的蒋经国决裂。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在圆山大饭店成立时,《中国时报》也是唯一于头版刊载消息的平面媒体。2000年,政党轮替后,《中国时报》及《中时晚报》被多次提告,并曾被检方搜索。2009年,中时集团与旺旺集团正式整合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成为一个横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台湾的报纸很多,除了上述还有《台湾时报》、《旺报》、《星报》、《真晨报》、《劲报》、《国语日报》、《经济日报》;英文报纸《台北时报》以及东森媒体集团完全投资的《民众日报》等。台湾的媒体集团也往往兼出杂志。比如,旺旺中时出版《时报周刊》,而《联合报》则出版《联合文学》。
台湾报纸上,大都标示“中华民国”多少年。报道中也写“民国”多少年。我在看台湾报纸时,往往总要加以“换算”——加上十一,变成公元。也有时,略而不写“民国”,只说“一○四年”,我对照上下文,得知是指“2015年”。台湾报纸的正文,以竖排居多,而内地报纸正文大都横排。当然,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台湾用繁体汉字,而内地报纸则用简体汉字。台湾报纸喜欢用醒目的特大字体作新闻标题,而且版面多、广告多。除了报道政治性新闻之外,往往还不吝篇幅追踪各种社会新闻,影星、歌星秘闻以及球星轶事。
二
在台湾的时候,每天早晨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酒店的房门,门把手上总是早早挂着一个绿色的布袋,里面放着两份当天的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职业使然的我,翻阅这两份有影响的报纸,成为每天必做的早课,那感觉就完全不同。
每天读报,一个更强烈的印象是:中国式“文人论政”的办报传统,在台湾依然存在,而且对社会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激浊扬清的作用。许多社论对宪政、民主的阐释发人深思。他们用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台湾捍卫常识,捍卫道德底线。
2015年11月2日,《中国时报》报道:陈水扁今年1月5日获准保外就医,经3次展延将于11月5日到期,法务部“矫正署”2日第4度核准延长陈的保外就医,将到明年2月4日止。

台湾便利店报柜
之前,据《中时电子报》报道,彼时,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民众曾聚集在距“矫正署”百米处,抗议民进党贪污犯寻求保外就医模式出狱,使社会不公不义。
坚决反对“台独”的《联合报》,对他们所称的“民进党”的“基本教义派”立场进行了持续的批判。社论说:“历史可以证明,有些高民意支持度的国家路线,其实却是错误的。这正是民粹与民主的分野。”“希特勒透过选举及公民投票等民主制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纳粹工程,在有些关键性的公民投票中,希特勒的支持率可高达95.1%。但是选举与公民投票的胜利,最后不能证明纳粹路线是正确的。”
《联合报》的一篇社论还尖锐指出“民进党主张台独。但一向在操作政治斗争时,却不说是‘台独/反台独’的斗争,而说成是‘统一/反统一’的斗争。”社论强调,“泛蓝,并不等于‘统派’。”它说,民进党是用扣红帽子的方式,“以‘反统’的假命题,来掩饰‘反独’的真命题”,这不但扭曲真相,也使两岸关系丧失了“新中间路线的广阔空间”。
实际上,台湾是一个充满着压缩的地方,人的亲情都被压缩。特别是它的政治结构、它的氛围都在压缩。就在这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岛内,有五个可通过天线直接收到的无线台,分别是:台视、华视、中视、民视、华视、公视,这些频道,在福建沿海(尤其是靠近金门,马祖地区)通过室外天线也可收到。还有20多个本土卫电台和8个海外卫星电视台,每天24小时提供最新的文字、影音数据,并有节目、会员、讨论、新闻检索等服务。台湾人看电视转换频道可以换到手软,对于一般的新闻,民众都是经由电视网络,尤其是电视中的报道得知的。但台湾的电视体现着颇重的孤岛心理。从电视中很少看到国际上每天发生的重大新闻,这让在大陆习惯每天习惯收看电视新闻的我,很不习惯,有了唯恐错过世界上重大新闻的信息恐慌症。台湾人似乎对岛外的事并不太关心,他们的电视业对岛上的、身边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即时播报,以至于,数十个电视频道开来开去,基本报道的都是同样几条新闻。毕竟,台岛太小了。

中天新闻台的采访调度表
台湾电视台的条件与大陆比,也是十分拥挤和简陋的。大陆电视台报业集团的办公面积、直播室面积、设备的先进,在全世界同行中都可以说是不弱的。我在台北参观的中天、东森、“中央社”等,接待的人员都是该台的大陆新闻中心负责人,对大陆的电视业很熟悉的。他们一边接我进门,一边自嘲说:我们的条件是不能和大陆比的。拥挤的办公区中,兼着会议室。机房就在办公区旁用玻璃隔出的狭小空间中。剪辑室在走道旁的一小间一小间的亭子间中。
但台湾新闻同行的敬业精神是让人称道的。我在办公区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围坐在一起讨论晚上的节目。主播在直播新闻时,还同时监视着其他电视频道的播出内容,一旦别的台抢先报道的内容,她就要马上做出调整。因是地震多发地区,直播室所有的灯具都是固定住的,只有一只吊着的灯是不固定的,一旦发生地震,摄像立即把镜头对准这只灯,让电视观众马上感受到地震的情况。电视台门口的去向牌上,标明了外出记者的去向。外出采访的记者多是“打的”,台里没有理所当然的新闻采访车可供使用。
有些背景不应忽略。台湾的教育普及程度很高,每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预算的15%(我在台湾期间见过的所有小学、包括山地小学,都非常漂亮)。台湾的民主进程,坎坎坷坷已经走过一个甲子之多的时光,什么样激烈的场面都曾发生过;今天人们固然关心谁输谁赢,但“民主不能输”却是人们的共识。
我承认,这些关于民主宪政的论述,对我是陌生的;如同小学生看到中学课本。这正是令大陆来访者,感到“不适”的台湾民主。
据统计,2016年1月16日的台湾“大选”投票将迎来129万首次拥有选举权的选民。这些“首投族”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票,将成为影响选战胜负的关键因素。
据台湾“中选会”统计,“首投族”将比4年前多出10万人,创历史新高。台湾中天电视台知名主播卢秀芳认为,这些人的第一次投票,或将决定其未来政治偏好。而影响“首投族”政治倾向的因素,包括政党、族群、世代、宗教等,这些因素交叉作用。

中天新闻台直播间内
“首投族”中将有超过八成属于年满20周岁的“年轻首投族”。这些年轻人过去一直被贴上“政治冷感”的标签,但2014年岛内“反服贸运动”以及“九合一”选举之后,年轻人的参政狂热逐渐被激发。恰恰是这些人,最终成为影响选情的关键。
不属于任何政治团体或是财团,超然于一切党派之外,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广大的社会力量的《新新闻》还激烈批评了台湾那种“名媛成了富豪的公娼”行业。他们认为:近年来,台湾虽然是景气不振,但美色商品化却空前发达,任何女子只要略见姿色而且想将美色商品化,都不难根据商品营销的规则,第一步从广告开始,先建立艳名,自封为名媛、名姬。有了艳名之后,即可在美色市场占住位置,而后往实体市场进军,最后即可进入人体人际交换的市场。如果她的营销手段够好,钓个金龟,即可晋升亿万阶级,一辈子豪宅、名车不余匮乏;如果幸而有个金龟子,那更是后代也吃穿不尽。
……
这是个美色商品化的新时代,富人的公娼已成了一种很多人羡慕的角色,这是时代在进步?或是退步?
三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2015年11月3日深夜,一则“习马会”在新加坡登场的消息曾经刷爆中文媒体圈,台湾媒体率先披露,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习马会”终于来了。
次日出版的主要报纸大多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显著报道。《中国时报》在题为《峰回路转“习马会”,掀两岸新页》一文中指出,两岸历史性的“习马会”本周将于新加坡登场,这不仅是自1949年以来,近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会面,有其跨时代历史意义,更将成为二战后分裂国家中,可望取得重大、实质政治进展的新里程碑。
《联合报》除头版头条消息外,第二、第三版用两个整版回顾了两岸会谈的发展过程,并以《历史新页马习会,回到九二共识萌芽地》为题,盛赞“这次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是开启两岸和平‘超稳定架构’的机会之窗,双方将为解决两岸政治分歧,先互释善意,而‘九二共识’就是双方会谈的共同基础。”文章同时呼吁,“这将是两岸建立崭新关系的新契机”,各方都应“全力相挺促成,没有唱衰台湾的理由”。

台湾中天电视台知名主播卢秀芳在新加坡“习马会”报道场(2015年11月7日)
《苹果日报》也对“习马会”做出了较为中立的报道。该报认为,“习马会”是帮下任台湾领导人铺路,但同时也引起了在野党的质疑。
《风传媒》认为,这次“习马会”安排比李登辉执政时的两岸密使更加光明磊落,并且以“习马会”以基础,反问民进党“习蔡会”的可能,“习马会”,不只是马英九的功课,作为最有可能继任的“总统”参选人和执政的政党,民进党与蔡英文真的要想一想。
……
事实上,11月3日晚间,岛内已经传出“习马会”的消息,就在各方验证消息的可信度时,“总统府”发言人陈以信向BBC中文网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性。马英九将于11月7日(星期六)前往新加坡,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先生会面,双方将会就两岸和平与维持台海稳定现状交换意见。但会坚守“两不”原则(即不签署协议、不发表共同声明)。而对于外传“马习会”被安排成“不期而遇”指出,双方是“正式会面”。
极为戏剧性地,“马办”选在当晚23时左右发出新闻稿,恰在报纸媒体截稿时。即使如此,11月4日一早,“习马会”的新闻还是占领了几家报纸媒体的头版。

中央社
四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上述各重要媒体,他们的前辈灵魂人物几乎全部是“解禁”之前《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年轻记者或编辑。在冲决威权的时代,他们经历了激烈的抗争,也经历了静悄悄的改良。今天在这多元声音的“传媒广场”上纵横论政、揭露腐弊、挑战邪恶,这无所恐惧的自由,正是他们用青春争得的。
在我们享有自由、民主的同时,是否也该想想这一切的幕后功臣,是用他们流汗、流泪、流血甚至失去生命而造就出来的民主社会。虽然,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而且现在的“政府”对他们已尽力采取补偿政策,但是对他们的伤害却是一辈子的;不过也因为他们的牺牲,造就了现在吵吵闹闹的机会。有一句古言是这么说的:“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遗忘。”
然而,他们中的多数,并不以今天的传媒为荣;相反,对传媒上的“恶俗化”、“泥巴战”等乱象忧心忡忡。他们得到自由的庇佑,也别无选择的,要为自由承担代价。

作者在中央社
这也正如台湾民主。当密封的盖子打开,魔瓶里冲出了一切东西:纯洁和浑浊的,光明和阴暗的,理性的和极端的。毋庸讳言,台独“基本教义”是在台湾民主运动的历史中孕生,在威权政治解体之后壮大的。但是不容忽视,今天反对“台独”的社会力量,他们所使用的,也正是民主这个武器。民主,是今天台独“基本教义”的巨大障碍。
在台湾的两周里,我同时观察着现场和传媒,看到媒体总是反映着现实的局部。那是媒体追逐的局部:最耸动,最激烈,最有戏剧性,要被渲染,被广泛散播。然而,已然成为常态的那些事物和细节,媒体似乎有关注的理由。
我也同时观察着两岸的主要传媒。发现内地对台“大举”前的报道,往往是对岛内媒体报道的再取舍,即:凸显民进党的“街头路线”、更多展示那里的“乱象”。莫非“‘爱国’,真的就是从不投反对或弃权票?全票通过一定比争执不休更加优越?”甚至有的媒体流露出“对我有利、一厢情愿”的欣欣然之色。经过二度取舍,媒体展示的图像更加失真。

自由行需备——悠游卡
返回上海后,通过网络,我调看了致力于成为全球华人之间智慧的集粹之所,也是中西文明、文化交流的平台《观察者》,更有赫然的标题是《习马会之后,民进党凭什么维持现状》。我一时错愕:这是我在台湾期间感受到的吗?“小马哥”毕竟不是我们的省委书记啊!
毋庸讳言,“舆论监督”使一些记者的调查师出有名,党政媒体的身份使一些重大调查的启动成为可能,但调查报道经历艰辛最终完成,则和优秀传媒人的坚强意志、独立人格密不可分。
为了争夺“眼球”,还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报道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人质危机时,进行有奖竞猜,让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竞猜死亡人数。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游戏,党的宣传部门也不能允许。目前大陆部分传媒存在的那些胡编乱写、牵强附会;追求奢华、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低俗,恰恰和有关部门鼓励的传媒市场化是有关联的。
五
我们总说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其实,两岸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经过甲午战争以来120年的相隔(其中,仅四年归属同一政权治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文化确实已经产生了若干不同。因为大陆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海那边是“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有一首歌,不分蓝绿,不分两岸,大家喜爱,它的名字是《美丽岛》: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
怀报著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
荜路蓝缕 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兰花。
想起在台湾的两周行程,这首歌动听的旋律便油然而生。我特别喜欢“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个取自《左传》的句子。它让我想到那无法割裂的历史文化血脉,想到台湾人令人感伤又令人尊敬的昨天和今天,想到他们真诚的笑容,儒雅的谈吐,谦恭的待人接物,行文的古风今韵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份真正的文化自信;薪火相传的华夏文明;没被人为割裂的大汉语境以及这个民族的明天。(完)
相关链接
买肉皮
台湾行日记(作者:周军)
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原则
谎言与真相的博弈—邂逅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漫步桂河大桥
陈香梅去世:曾游刃于中美台之间的飞虎将军夫人
永不褪色的金达莱
本站站长第三次台湾之行专题
非本网站原创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