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走克洛德·西蒙给与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0-05-23   下载本文pdf版   下载本文word版

克洛德·西蒙是谁?在2019年11月16日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曾了解。在此之前,我一直对于自己写作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我的每篇文章短小精简,不敢公示众人。直到我通过一次讲座,了解到了西蒙这个人,他给了我全新的自我反思与启迪。让我在之后的日子里,脑子里不断思考着他的点滴,我从他的事迹中找回了信心。

他究竟是谁呢,他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成名作是《弗兰德公路》。

先说说西蒙的身世,西蒙他不满一岁父亲就在一战中战死,九岁时母亲死于癌症,二十三岁时去巴塞罗那见证西班牙内战,二十六岁在父亲忌日当天收到二战征兵令,入伍参战。他经历了战败、逃亡、被俘、苦役和越狱。三十八岁时患肺结核,卧床五个月,失去了一半的肺功能。

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作家……等等,他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呢?听说,他是学习美术的呀。据介绍,他的文学呈现线性书写的方式和支离破碎的现实之展现战争。一开始,大家并不能接受,觉得他的文章根本就读不懂,读不通。而西蒙认为:战争就是如此,当我们身陷战争之中,我们之中的谁又能搞清多少因和果?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发出的一串串诘问:“怎么搞得清?怎么搞得清?”

这也许也是西蒙对于战争的感受,当一个人在冲锋时晕倒,醒来时,身边都是尸体和残骸,又有谁能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他觉得他只是个记录员,又何必去弄清一切原委,又何必去编造他不曾知道的细节?

据说西蒙写作一大特点:没有明确的人物、故事、情节。他总是以档案出发进行写作,用这样“拼拼凑凑”的工匠式的做法来写作。甚至标点乱用,人称代词指代不清。

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所以,我觉得作家并不是纠结于一个字或是一个标点。

在我学习了解文艺复兴的绘画中,我发现,西方达芬奇这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是十分严谨的,在画面中就能将事物表达得十分的清晰,这就如传统的文学作品。它并不需要你去琢磨,作家会将前因后果都编造完美,逻辑性强,让你无从挑剔。然而,当这样的学院式的风格走到了一定的极端,人们会觉得这些文化索然无味。

我们就会寻求新的风格。细想之,为什么我们那么着迷于诗,诗中字词的组合,我们每个人读来都有不同的韵味,这种感受恰恰和自己的经历有着共鸣;为什么我们着迷于水墨画,因为那意境给予我们无限想象。为什么西蒙的作品能推动时代作品风格的进程,因为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更能与不同的人产生遐想和共鸣。以此,新艺术“蒙太奇”式的电影,视频呈现方式广为流传。每个人对于未知都很好奇。我们会去“品”,品出的是我们自己的辛酸,品出的是我们自己的味道,品出的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品出的是我们的一种同理感和满足感……

所以,我觉得一位老师曾说的话很有道理,不要都说透,说透了就没有意思了。而我还是会情不自禁的说出了我思,我想……艺术的作品没有定式,只有再创,不管我的写作风格如何,我在记录我的思维方式,我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反思……(完)

注:如果您想与作者单独交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谢谢!

注:如果您想对以上文章发表观点、看法或意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谢谢!

推荐链接
谎言与真相的博弈——邂逅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讲坛小记丨遇见惜珍——一位上海作家眼里的四川北路

海派女作家朱惜珍的家庭教育智慧
听作家朱惜珍讲衡山宾馆的前世今生
永不飘散的风情——谈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朱惜珍:上海马路让我魂牵梦萦
新书分享会|朱惜珍:发现武康路上的尘封往事!
海派作家朱惜珍为小学生讲授"万航渡路的故事"
作家朱惜珍:上海老洋房装点我的梦境,沪上旧风景铸就我的文字
2018年1月20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当前我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图辑
2018年05月19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揭秘雍正皇帝继位之谜图辑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沈轶伦女士专场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刘常津先生专场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如果您想发表对本文评论,欢迎发送电子邮件winter@dragontv.org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20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