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WINTER
一九六六年初夏,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开始了。时至今日, 已经四十年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的后代,听父亲偶尔回忆那段历史,感触颇深 。
父亲回忆到,文革开始后,教育体系瘫痪,被称为"老三届"的1966年到1968年的初、高中毕业生既无法继续求学,又不能参加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启了知青下农村的热潮。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3年6月,全中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青下放到了农村。父亲就是众多青年中的一位。
70年代中期以后,知青以招工、考试、顶职、独生子女、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名目逐步返回城市,也有部分人像我父亲一样在当地结婚"落户"。随着政策的变化,像我这样的知青子女户口可以转回城里来了。
然而,数以万计的知青子女回城,也带来诸如家庭、就学和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上海,有的家庭中有当年下放农村的知青,他们的亲人千方百计不择手段阻止他们的子女回城,已经回城的知青子女,不是遭到冷眼相待就是残酷虐待,主要原因恐怕是自私自利惧怕他们回来分抢如房子等家产吧!一家人罔顾手足之情,反目成仇,这类事司空见惯。
如果说文革期间的知青下农村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然而,大量知青子女回城给城市就业增添了不少负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四月底发布的报告说,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也就是说,尽250万毕业生将处于待业无业状态。对于处于城市中二等公民的知青子女来说,寻找一份合适理想的工作更难!
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国家提出了"到西部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不禁使我联想起知青下乡,这不是现代版的知青下乡吗?当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在,胡主席也号召我们青年人上山下乡了!不同的是,如今到西部去,条件比当年好许多倍了,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等,可是报名响应的毕业生也只是少数,真正踏上西部之旅的更是寥寥无几,难道去西部也要"关系"吗?!
不要说什么优惠政策, 什么公务员,现在要是没什么关系, 基本什么都是空话。我们只有靠自己的手,可是我们普通的手, 能否承受生命中那一次次不公平的打击呢?!
相关链接
由知识青年下乡所想到的
《由知识青年下乡所想到》PDF文件下载
非本网站原创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