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〇六年(西元2017年)六月十三日上午,天空阴沉,偶落毛毛雨。我第一次来到了位于湖南省府长沙市中心的天心阁一游。
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天心阁与我2011年去过的南京阅江楼、2014年去过的宁波天一阁、2015年去过的南昌滕王阁等被称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天心阁是当时长沙城内最高处,进入天心阁景区,拾阶而上,逐级登高,过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可达之。
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距离崇烈塔正前方不远处就是崇烈门,因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民国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原崇烈门和崇烈塔皆建于民国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全麻石打造的牌坊式建筑。
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那年(西元2015年)的中共国庆假期期间我曾到访的江西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烈士陵园。两者皆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牌坊式建筑。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的日寇。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为旧读,是忘记的意思。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穿过崇烈门拾级而上,就是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

民国十八年(西元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民国二十七年(西元1938年)“文夕大火”。
民国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公中正亲笔题写。
在天心阁4D影片播放厅,我观看了时长约八分钟的《关羽战长沙》。该片所述之内容其实并无正史考据,只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久之便在民间广为传颂,时过境迁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流传在这座长沙城里的一段有名的故事。

公元208年冬,曹操兵败赤壁,退走华容道。来到一地势险要的谷口处,从谷内吹来的凛冽寒风,让马儿惊起前蹄,让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惶恐不安,正在曹操惊慌之际,前方突然出现一支兵马,为首者骑一匹赤色骏马,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手提青龙宝刀,这架势一看便知是关羽。
关羽本是奉命在此堵截曹操,但他念及曹操旧日于他有恩,故意将其放走。而后为弥补华容道之过,主动请命征战长沙。
长沙城墙下,杀机四起,士兵们严阵以待,如铁墙一般筑起一道道防线。而此时的长沙太守韩玄站在城楼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城楼下方的局势,他的身旁站着副将魏延。交战开始,这关羽果然名不虚传,一出手便将对方一名将士斩于马下,身首异处。见此情景,韩玄大惊失色。此时沙尘中走出一名老将,正是黄忠,双方于马上鏖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关羽见状,掉头猛奔,黄忠则紧追不舍,突然关羽悬崖勒马,转头使了一招拖刀计,刀口直指黄忠,黄忠大惊,马失前蹄,关羽趁机将刀伸在他的脖子前,黄忠本以为这次必将命丧关羽刀刃之下,哪知关羽为人素来忠义,心中寻思,若是这般险胜,并不光明磊落,转念之间放了黄忠,约好再战。

翌日,二人来到同一地点,这一次黄忠先假装战败,用同样的招术,回头向关羽放了三箭,前两箭为了还关羽人情,黄忠放的是空箭,到了第三箭为了报答关羽昨日的不杀之恩,只射中了关羽的头巾。
二人这两回合之战,被长沙太守韩玄一一看在眼里,回到兵营,韩玄责怪黄忠故意使空箭放走关羽而通敌,随即下令将黄忠处斩。正要斩首之际,魏延领兵赶来救出了黄忠,转头便用刀指向韩玄要夺其性命。
韩玄慌不择路,立刻向天心阁后方的“磨盘湾”逃跑。

跑出巷口韩玄发现前方有两条路,到底应该向哪边跑才能即迷惑住魏延又能救得了自己的命,韩玄犯了难。情急之中,韩玄想出一个绝妙的好招儿,他将自己一只脚上的靴子脱下,将靴尖朝南放置,光着一只脚往城北方向逃跑。魏延追到巷口,不见韩玄踪影,只见地上躺着一只靴子,聪明的魏延立刻明白了这是韩玄有意使的诡计,便不予理睬继续向北追去,这条小巷后来被命名为“南倒脱靴”。
韩玄继续逃跑,逃到大约臬后街(今解放西路)附近一小巷岔口时,又将自己另一只靴子脱下,将靴尖朝西向岔口放着,然后光脚继续向北逃跑,此地后来被命名为“西倒脱靴”。
在今天的天心阁西门下,我们还能看到部分磨盘湾和南倒脱靴的走向与形制,而西倒脱靴巷则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了。

魏延再一次识破了韩玄的伎俩,继续向北追杀,追到今天城北一处名叫六堆子的地方,韩玄终于躲不过,被魏延一刀夺命。那里原有一个大池塘,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传说留下了“赐闲湖”的街名。(原名刺韩湖,因长沙话‘韩’、‘闲’同音)。
今天的天心阁仅有着不到30年的生命---原本,它的历史可以拉长到数百年前的明代。虽然出于抗日作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仍采取了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使得有着百年历史承载的天心阁毁于一旦。如今,徒留阁楼下的一段城墙承受着历史的沧桑,向世人诉说着长沙曾经的幸与不幸。(完)


作者写于民国一〇六年(西元2017年)六月二十三日
相关链接
广结善缘长沙行之天心阁篇(PDF版)
天心阁简介(百度百科)
天心阁景区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