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〇六年(西元2017年)六月十三日上午,天空陰沉,偶落毛毛雨。我第一次來到了位於湖南省府長沙市中心的天心閣一遊。
自明代以來,天心閣被視為古城長沙的標誌,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之美譽。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裡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於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願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家。
天心閣與我2011年去過的南京閱江樓、2014年去過的寧波天一閣、2015年去過的南昌滕王閣等被稱為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樓。
天心閣是當時長沙城內最高處,進入天心閣景區,拾階而上,逐級登高,過崇烈塔、崇烈門、崇烈亭可達之。
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於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系抗日紀念性建築,塔高6.6米,全麻石結構,塔基為六邊形,塔身為圓盤和圓柱構成,圓柱上端頂著一個圓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國地圖,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頭石獅,石獅明眸遠望,寓意著中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的民族氣節。
距離崇烈塔正前方不遠處就是崇烈門,因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現崇烈門為民國九十五年(西元2006年)參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復重建的。
原崇烈門和崇烈塔皆建於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是為了抗日戰爭時期長沙三次會戰中陣亡的將士,由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人帶頭捐款修建的,為全麻石打造的牌坊式建築。
這不禁使我回想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那年(西元2015年)的中共國慶假期期間我曾到訪的江西上高會戰抗日陣亡將士烈士陵園。兩者皆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牌坊式建築。
崇烈門上的居中的一副對聯為“氣吞胡羯,勇衛山河”,“羯”為古代的一個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稱為“胡羯”,附屬於匈奴,在這裡是指的日寇。
旁邊的一副用篆書寫的是“犯難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這裡的“忘”字讀“王”聲,為舊讀,是忘記的意思。其上下聯均出自中國經學典籍,上聯出自《易經》:“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下聯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上聯的意思是:冒險而忘記生死,指的是為國赴難,奮不顧身;下聯的意思是:理想勝過活著,是指理想至上,寧可捐軀。這兩副對聯對抗戰將士們勇於戰鬥,為保民族氣節勇於獻身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穿過崇烈門拾級而上,就是崇烈亭。此亭前身為午炮亭、國恥紀念亭。清末民初,為統一全城時間,亭中置黃銅火炮一門,每日正午鳴炮三響以報時。
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為紀念濟南“五三慘案”遇難同胞,拆除午炮,改建為國恥紀念亭,亭中有水泥繪製的國恥地圖一幀,租割失地均塗有鮮明的彩色,以喚起民眾愛國熱情,該亭後毀於民國二十七年(西元1938年)“文夕大火”。
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為紀念抗日戰爭“長沙會戰”中陣亡的將士,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在國恥紀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頂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額系蔣公中正親筆題寫。
在天心閣4D影片播放廳,我觀看了時長約八分鐘的《關羽戰長沙》。該片所述之內容其實並無正史考據,只是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久之便在民間廣為傳頌,時過境遷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成了流傳在這座長沙城裡的一段有名的故事。
西元208年冬,曹操兵敗赤壁,退走華容道。來到一地勢險要的穀口處,從穀內吹來的凜冽寒風,讓馬兒驚起前蹄,讓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惶恐不安,正在曹操驚慌之際,前方突然出現一支兵馬,為首者騎一匹赤色駿馬,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手提青龍寶刀,這架勢一看便知是關羽。
關羽本是奉命在此堵截曹操,但他念及曹操舊日於他有恩,故意將其放走。而後為彌補華容道之過,主動請命征戰長沙。
長沙城牆下,殺機四起,士兵們嚴陣以待,如鐵牆一般築起一道道防線。而此時的長沙太守韓玄站在城樓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城樓下方的局勢,他的身旁站著副將魏延。交戰開始,這關羽果然名不虛傳,一出手便將對方一名將士斬于馬下,身首異處。見此情景,韓玄大驚失色。此時沙塵中走出一名老將,正是黃忠,雙方於馬上鏖戰數十回合,難分勝負。關羽見狀,掉頭猛奔,黃忠則緊追不捨,突然關羽懸崖勒馬,轉頭使了一招拖刀計,刀口直指黃忠,黃忠大驚,馬失前蹄,關羽趁機將刀伸在他的脖子前,黃忠本以為這次必將命喪關羽刀刃之下,哪知關羽為人素來忠義,心中尋思,若是這般險勝,並不光明磊落,轉念之間放了黃忠,約好再戰。
翌日,二人來到同一地點,這一次黃忠先假裝戰敗,用同樣的招術,回頭向關羽放了三箭,前兩箭為了還關羽人情,黃忠放的是空箭,到了第三箭為了報答關羽昨日的不殺之恩,只射中了關羽的頭巾。
二人這兩回合之戰,被長沙太守韓玄一一看在眼裡,回到兵營,韓玄責怪黃忠故意使空箭放走關羽而通敵,隨即下令將黃忠處斬。正要斬首之際,魏延領兵趕來救出了黃忠,轉頭便用刀指向韓玄要奪其性命。
韓玄慌不擇路,立刻向天心閣後方的“磨盤灣”逃跑。
跑出巷口韓玄發現前方有兩條路,到底應該向哪邊跑才能即迷惑住魏延又能救得了自己的命,韓玄犯了難。情急之中,韓玄想出一個絕妙的好招兒,他將自己一隻腳上的靴子脫下,將靴尖朝南放置,光著一隻腳往城北方向逃跑。魏延追到巷口,不見韓玄蹤影,只見地上躺著一隻靴子,聰明的魏延立刻明白了這是韓玄有意使的詭計,便不予理睬繼續向北追去,這條小巷後來被命名為“南倒脫靴”。
韓玄繼續逃跑,逃到大約臬後街(今解放西路)附近一小巷岔口時,又將自己另一隻靴子脫下,將靴尖朝西向岔口放著,然後光腳繼續向北逃跑,此地後來被命名為“西倒脫靴”。
在今天的天心閣西門下,我們還能看到部分磨盤灣和南倒脫靴的走向與形制,而西倒脫靴巷則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了。
魏延再一次識破了韓玄的伎倆,繼續向北追殺,追到今天城北一處名叫六堆子的地方,韓玄終於躲不過,被魏延一刀奪命。那裡原有一個大池塘,後人為了紀念這段傳說留下了“賜閑湖”的街名。(原名刺韓湖,因長沙話‘韓’、‘閑’同音)。
今天的天心閣僅有著不到30年的生命---原本,它的歷史可以拉長到數百年前的明代。雖然出於抗日作戰的需要,國民政府仍採取了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畫,使得有著百年歷史承載的天心閣毀於一旦。如今,徒留閣樓下的一段城牆承受著歷史的滄桑,向世人訴說著長沙曾經的幸與不幸。(完)
作者寫於民國一〇六年(西元2017年)六月二十三日
相关链接
广结善缘长沙行之天心阁篇(简体PDF版)
天心阁简介(百度百科)
天心阁景区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