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奧運年,中國第一次在北京成功舉辦奧運盛會,中國體育健兒一路高奏凱歌,收穫51枚金牌,令國人揚眉吐氣。就在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結束後的9月20日,當天中午十二點我搭乘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航班飛往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這是我出世二十六年來第一次乘坐飛機,就如同毛主席第一次坐飛機從延安飛往重慶一樣,赴蔣中正的邀請,出席重慶談判。這也是我第一次前往北京。
在奧運會開幕之前,一些海外媒體就曾報導了北京空氣污染問題。現在奧運會和殘奧會都已閉幕了,為改善奧運期間的空氣品質而實行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等相關措施也於21日起取消,奧運之後的北京將會是什麼樣子?北京的空氣品質改善了嗎?交通擁堵狀況也有所緩解了嗎?我在飛機上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飛機還有十分鐘就要降落北京首都機場了。"乘務員通報說。從飛機舷窗俯瞰,想一睹北京奧運新貌和被譽為"龍形"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但眼前是一片厚厚的白色霧靄。這不禁使我再次聯想起一些西方媒體為何那麼特別關注北京的空氣品質了!飛機繼續緩緩下降,我期待著T3航站樓印入眼簾,後來才知曉本次航班降落在T2航站樓。但當我終於看清楚地面物體的時候,竟然已經是機場跑道了。14點10分左右,我落機踏進了T2航站樓。

T2航站樓是老航站樓,人們和一些媒體關注的大多是新建的T3航站樓,為了此次北京奧運盛會,北京當局專門投鉅資新建了T3航站樓。提到T3航站樓,不禁使我聯想起英國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5號航站樓(T5),從T5到T3都是英國著名設計師福斯特爵士的作品。T5被英國女王稱作"英國通向21世紀的門戶",
T3則是北京奧運的新"國門"。
據英國媒體報導,倫敦希思羅機場的5個航站樓加在一起都不如北京這座新航站樓大。新航站樓和機場擴建總耗資為30億美元。雖然我沒能夠領略到T3航站樓的颯爽英姿,但透過T2航站樓的玻璃窗遠遠可以望見T3航站樓的廓影。BBC中文部奧運特派記者蒙克在他的報導中寫道:“新航站樓最大的特點是寬敞明亮,裡面和香港的新候機室一樣,是玻璃鋼筋籠罩下的一體化空間,只不過更大。”
在機場地下一層,我詢問一位保潔阿姨:“怎麼去乘機場快軌?”這位阿姨非常熱情地回答了我,還要領著我去,一直領著我走到自動扶梯口,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北京人,但這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歌曲“北京歡迎你”的風貌。
在地下二層我找到了機場快軌售票處,買了一張單程票,售票員在給我車票同時,還給了我一張車票報銷發票,這讓我感覺到很特別。在上海,乘坐地鐵都是要向站廳客服人員主動索取車費發票的。雖然這張車票我不能報銷,但不知道怎麼的,這讓我將北京主動給乘客發票與腐敗聯繫起來。說起機場快軌,其實就是普通的軌道交通,就像地鐵一樣。機場快軌單程票是25元,一共只有兩站,第一站是三元橋車站,第二站就是終點站東直門車站。

到東直門车站後我換乘了地鐵2號線,2號線是環線運行線路,相當於上海地鐵4號線。北京地鐵票價目前實行的是單一票價2元,相比比上海地鐵票價那是相當便宜的,不愧為帝都,真是財大氣粗,北京財政给予公共交通事业上的補貼真可谓投入巨大,羡慕啊!
我登上地鐵2號線前往北京的陸上門戶--北京(火車)站。北京站歷史可追溯到西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原址位於正陽門甕城東側,始建於1901年,建成於1903年,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歷史上曾沿用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十日改稱“北京站”至今。

北京站是中心對稱的,分為東和西,東面的被稱為北京站東,西面的被稱為北京站西。北京站現址1959年1月20日開工興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原址被拆除。北京站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車站。北京站是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建築雄偉壯麗,濃郁民族風格與現代化設施設備完美結合,其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民国四十八年九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北京站新站建成之始,中共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和中央其它領導同志,曾先後到站視察,毛澤東主席視察新建北京站後親筆題寫“北京站”站名。車站根據周總理指示將這三個立體大字放置車站正面中央正上方。
我所預訂的旅店就在北京站附近,安頓好住處後,就直奔北京站售票大廳買好了返滬的車票。休息了片刻已經五點鐘了,此時開始,我就開始前往我的北京之行第一站--前門大街。
從北京站乘地鐵2號線到前門車站就到了歷史悠久的前門大街。之所以選擇前門大街作為我北京之行的首站,是因為來北京之前,我的一個曾經在BBC英國廣播電臺中文部作為記者工作了八年的忘年交,目前定居於澳洲墨爾本的王恩禧(Oscar
Wang)老師,他強烈推薦我一定要去前門大街走走看看。

傍晚時分的前門大街別具風味,不愧是北京城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商業街,該街位於北京城中軸線,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壇公園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明嘉靖二十九年(西元1550年)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禦路,建外城後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民眾俗稱前門大街。民國五十四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明代前門大街是正東坊和正西坊的分界線,以街中心分界,東屬正東坊,西屬正西坊。又因正陽門是京師正門,故前門大街一帶比其他城門大街寬。
為了北京奧運,前門大街進行了整治改造工程,崇文區政府提出了“人去房空、騰而不拆”的思路,2008年8月7日,前門門大街重新對外開放,稱為旅遊觀光的一條步行街。

前門大街還是條美麗的街道。《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就曾歌詠過:“前門輦路黃沙軟”;宣統時有人描繪前門大街“綠楊垂柳馬櫻花”,馬路兩側,紅綠相映,往來行人,樂而忘倦。
後來,前門大街這些特點大部分都保留下來,還開設了好幾家大服裝店、百貨商店。北京最老的照相館——大北照相館,上海遷京的“老正興”飯館等也都開設在這裡。著名的大柵欄、八大胡同、紀曉嵐故居、琉璃廠也都在前門地區,民族風格保留的還是比較完整的。
逛完了前門大街,回到旅店差不多晚上八點多了,第一天的行程就這樣在匆忙中結束了。(完) 本文寫於2008年10月3日,修改於2015年10月18日
相关链接
北京印象图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