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过旅行,每走过一步,总会留下痕迹。就算当下觉得什么都不曾变过,一段时间过后回头看,原来每一件事情都在变,只有记录下来的回忆不会轻易改变。记录下来的文字,在多年后翻阅时,回忆总会在脑海里一一闪现,带回给你当时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我又一次用我的文字和语言,记录下我旅行中一部分珍贵的记忆和见闻。
--题记
民国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十五日下午,或许是在雨神的光顾下,给台湾桃园这座英雄般的城市又增添了少许的失落与伤感。在雨中,我走访了位于台湾省桃园市中坜区龙吉二街的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

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民众对于眷村或许没什么概念。通俗地说,眷村就是部队大院。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时从中国大陆有百万军民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这些军民在往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特殊聚落--“眷村”。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政治风气的开放,眷村建筑也渐渐的老旧,眷村里的居民以及下一代就慢慢离开到外界生活,而许多眷村就面临废弃、摧毁或是改建的命运:如果所有的眷村都从地表上消失,那么这些居民曾经存在过的记忆和证明也会慢慢的随着时间而风化。作为战败军队的眷村却有些尴尬,甚至难以在现今台湾的教科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更无提及。
目前定居澳洲墨尔本我的忘年交王恩禧(Oscar
Wang)老师当年就是在眷村长大的。据王老师的回忆,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随着国民政府在大陆地区与中共的较量中节节失利,中央政府播迁台北,王老师亦随同家人从湖北汉口搭机来台。那时,王老师在台湾从念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美好的童年时光在眷村度过,连他的太太也是从小在眷村结缘相识。王老师今年九十五岁高龄的岳母仍住在高雄眷村迁移过去的狮甲社区。
目前高雄市还拥有全台湾最多的眷村数量和占地面积,是全台湾眷村文化最丰富的地方。
或许是为了更好地体会王老师的童年生活,又或许出于对眷村文化的好奇和探究,借着第三次到访台湾的机会,我特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马祖新村眷村实地走访和感受一下那段已经褪色的往事与永不褪色的历史。
建造于民国四十六年(西元一九五七年)的马祖新村,为桃园市龙冈地区第一个眷村。当年为了安置驻守福建马祖的国军军官们在台湾的眷属,而建设的眷村,所以称之为“马祖新村”。马祖新村经过陆续兴建、修建,最终共有二百一十户居住于此。新村于民国九十三年(西元二〇〇四年)正式登录为历史建筑,民国一〇一年(西元二〇一二年)获中华民国国防部选定为全台十三处眷村文化保存园区之一。
马祖新村采用美式建筑以人为主的设计概念,在建筑工法上与各地眷村亦有相当大之差异,不同于一般眷村多呈现鱼骨式或棋盘式的竹篱笆平面配置,马祖新村采美式放射状眷舍配置,从灰瓦、红砖、庭院、红门白条及苹果绿窗框,全砖造眷舍建筑极具特色。三米宽的道路旁更是花木扶疏,整体眷村以八角亭为中心,分甲、乙、丙级分配将、校及尉级军官,最后共兴建了二百一十户。数十年来,将、校、尉官云集,荣景一时,遗风余韵,流传不辍,被誉为“星星满天飞”的眷村。
另一个将星云集的眷村,有着“将军村”外号的是高雄左营的“明德新村”,里面使用的宿舍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据时代,沿用的日式宿舍建筑里面曾经住下许多高阶海军将领。
如果按军种分,包括陆、海、空等三类眷村。但并不是所有军人都有资格住进眷村,在申请眷村房屋时必须要有主申请人和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房舍的分配依眷户人口数、考绩、结婚年限来分配。眷村初建时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皆隐含军种或省份涵意。例如,以“陆光”为名的眷村,全来自陆军家庭;“宪光”则是专门为宪兵建的眷村;而“大鹏”很明显就是空军眷村。
据台北市中心新村自治会会长张聿文回忆:早期的眷舍都没有自己的厕所和浴室,厨房也是几家共享的,煮饭做菜轮流使用灶台。村子里有一座公共厕所和温泉浴室,上厕所、洗澡全在自家外面,原来只有一间洗澡间,男生洗女生等,女生洗男生等,后来加建成男女各有一间,从傍晚开始,大家都端着脸盆去洗澡。

马祖新村中心的八角亭引起了我的兴趣。此亭名为“悦心亭”,于民国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将原来木造的凉亭进行整修为水泥制造之凉亭,站在橘黄色的亭子内中心,举头仰望亭顶,天花板上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八仙过海”的图腾。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李铁拐、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生活在眷村内的小孩儿们问到爷爷奶奶们为什么是八仙过海的时候,大家都只笑着说:“因为亭子八个角嘛!”。但其中或许也意味着自己如同八仙过海一般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的经历。
说起在眷村中生活长大的孩子们,宋楚瑜、李安、侯孝贤、杨德昌,邓丽君、林青霞、张雨生、任贤齐、马英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台湾名人,他们身上却又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烙印——是的,他们都来自眷村。
很多文献称眷村为“浓缩的中国社会”,眷村人来自五湖四海,身份证上的籍贯几乎可以拼贴出一个中国地图。甚至有这么一个说法,眷村这个“小中国”承包了很大一部分的台湾“软实力”。
民国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六月,韩战结束。国军禁婚令解除,许多青壮军人希望可以传宗接代,军眷房舍的兴建因而受到重视。国府开始有目的地发动民间捐款并由财政拔款,大举兴建眷村,民间捐款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宋美龄所主导的妇女联合会,当时在全台湾共协助募款筹建完成五万多栋眷舍。妇联下面附设托儿所,很多眷村孩子都在这里长大,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也曾透露,自己幼时在宋美龄办的托儿所里就读。很多眷村人对宋美龄都心存感恩之情,她被眷村人视为“蒋母亲”。有人说,很多政治人物都有可能挨眷村人的骂,但惟独宋美龄不会。

现任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曾说过,要保存眷村文化,并不只是修复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承载的文化得到再生,让下一代能够见到台湾眷村文化的独特历史。现任高雄市长许立民也认为,眷村文化是台湾近代史上不能抹灭的一页,来自大陆各省的百万军民同居一处,这么多元、异质的存在也丰富了台湾文化。
自民国一〇二年(西元二〇一三年)开始第一期文创实验进驻计划至今,马祖新村以边修复边活化的眷舍的方式,将修复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形式,透过活动办理间,民众也能来到马祖新村参观,从中了解马祖新村未来规划,并且给予建议及共同期望,将眷村历史文化重生转化成创艺行动再生。
为保存马祖新村眷村文化特色,修复工程采分期进行。“桃园光影”为原马祖新村活动中心,已于民国一〇四年(西元二〇一五年)整修完成,是桃园市第一个艺术电影馆,园区内也将陆续完工,预计民国一〇八年(西元二〇一九年)全面开放。未来将打造马祖新村为具有眷村特色之创意空间、拍摄空间、文创工作室、电影放映空间及亲子艺术体验区等多功能眷村文化影视创意园区。
园区内的桃园光影电影馆,从旧活动中心变成了新戏院。一楼拥有电影放映空间,二楼将礼堂改造为放映厅,安排各种主题的电影免费播放,推广电影文化。

知名纪录片导演吴乙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透过纪录片呈现人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就能感动人心。桃园提供了马祖新村这个基地,是我落脚此地进行电影文化推广的原因。
透过怀旧声影与驻村艺术家之手,使马祖新村绽放全新意象。邀请民众品尝昔日同舟共济的人情往事,重新与土地建立连结,让珍贵的历史不被时代冲刷埋没。
除桃园的马祖新村之外,台湾史上总共886处的列管眷村聚落。其中位于高雄左营的“将军村”明德新村目前已完成4栋建物改造的博物馆,未来也会将全部57栋房舍组合成为全台湾最大的眷村文化保留园区,希望能留下即使在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军眷村落的文化资产,形塑台湾多元的人文历史。(完)
马祖新村交通线路指南:从桃园中坜火车站后站搭乘公车5098路至马祖新村站下步行十分钟可达。
写于民国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凌晨,修改于七月二十九日下午
注:欢迎读者对本文发表您的评论、意见或建议,请发送至电子邮箱:winterwang@alu.fudan.edu.cn
相关链接
本文简体打印版下载(PDF格式)
站长第三次台湾之行图辑
台湾桃园慈湖纪念雕塑公园图辑
台湾省新北市野柳地质公园图辑
揭秘台湾眷村:1949年后国民党老兵卸甲之地(图)
一个台湾眷村人的经历
台湾眷村文化园区开幕 将军村重获新生
我在眷村长大
眷村纪实:“丢掉的中国”
文汇报:被误读想象了的眷村
桃园大溪老街音频解说
桃园大溪老街牌坊音频解说
桃园大溪老街牌坊音频解说
桃园大溪中正公園音频解说
大溪公會堂音频解说
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