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過旅行,每走過一步,總會留下痕跡。就算當下覺得什麼都不曾變過,一段時間過後回頭看,原來每一件事情都在變,只有記錄下來的回憶不會輕易改變。記錄下來的文字,在多年後翻閱時,回憶總會在腦海裡一一閃現,帶回給你當時真實的感覺。這是我第三次踏上寶島臺灣的土地,我又一次用我的文字和語言,記錄下我旅行中一部分珍貴的記憶和見聞。
--題記
民國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十五日下午,或許是在雨神的光顧下,給臺灣桃園這座英雄般的城市又增添了少許的失落與傷感。在雨中,我走訪了位於臺灣省桃園市中壢區龍吉二街的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民眾對於眷村或許沒什麼概念。通俗地說,眷村就是部隊大院。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時從中國大陸有百萬軍民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這些軍民在往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特殊聚落--“眷村”。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政治風氣的開放,眷村建築也漸漸的老舊,眷村裡的居民以及下一代就慢慢離開到外界生活,而許多眷村就面臨廢棄、摧毀或是改建的命運:如果所有的眷村都從地表上消失,那麼這些居民曾經存在過的記憶和證明也會慢慢的隨著時間而風化。作為戰敗軍隊的眷村卻有些尷尬,甚至難以在現今臺灣的教科書中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中更無提及。
目前定居澳洲墨爾本我的忘年交王恩禧(Oscar
Wang)老師當年就是在眷村長大的。據王老師的回憶,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隨著國民政府在大陸地區與中共的較量中節節失利,中央政府播遷臺北,王老師亦隨同家人從湖北漢口搭機來台。那時,王老師在臺灣從念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畢業,美好的童年時光在眷村度過,連他的太太也是從小在眷村結緣相識。王老師今年九十五歲高齡的岳母仍住在高雄眷村遷移過去的獅甲社區。
目前高雄市還擁有全臺灣最多的眷村數量和占地面積,是全臺灣眷村文化最豐富的地方。
或許是為了更好地體會王老師的童年生活,又或許出於對眷村文化的好奇和探究,借著第三次到訪臺灣的機會,我特地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馬祖新村眷村實地走訪和感受一下那段已經褪色的往事與永不褪色的歷史。
建造於民國四十六年(西元一九五七年)的馬祖新村,為桃園市龍岡地區第一個眷村。當年為了安置駐守福建馬祖的國軍軍官們在臺灣的眷屬,而建設的眷村,所以稱之為“馬祖新村”。馬祖新村經過陸續興建、修建,最終共有二百一十戶居住於此。新村於民國九十三年(西元二〇〇四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一〇一年(西元二〇一二年)獲中華民國國防部選定為全台十三處眷村文化保存園區之一。
馬祖新村採用美式建築以人為主的設計概念,在建築工法上與各地眷村亦有相當大之差異,不同於一般眷村多呈現魚骨式或棋盤式的竹籬笆平面配置,馬祖新村采美式放射狀眷舍配置,從灰瓦、紅磚、庭院、紅門白條及蘋果綠窗框,全磚造眷舍建築極具特色。三米寬的道路旁更是花木扶疏,整體眷村以八角亭為中心,分甲、乙、丙級分配將、校及尉級軍官,最後共興建了二百一十戶。數十年來,將、校、尉官雲集,榮景一時,遺風餘韻,流傳不輟,被譽為“星星滿天飛”的眷村。
另一個將星雲集的眷村,有著“將軍村”外號的是高雄左營的“明德新村”,裡面使用的宿舍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據時代,沿用的日式宿舍建築裡面曾經住下許多高階海軍將領。
如果按軍種分,包括陸、海、空等三類眷村。但並不是所有軍人都有資格住進眷村,在申請眷村房屋時必須要有主申請人和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房舍的分配依眷戶人口數、考績、結婚年限來分配。眷村初建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皆隱含軍種或省份涵意。例如,以“陸光”為名的眷村,全來自陸軍家庭;“憲光”則是專門為憲兵建的眷村;而“大鵬”很明顯就是空軍眷村。
據臺北市中心新村自治會會長張聿文回憶:早期的眷舍都沒有自己的廁所和浴室,廚房也是幾家共用的,煮飯做菜輪流使用灶台。村子裡有一座公共廁所和溫泉浴室,上廁所、洗澡全在自家外面,原來只有一間洗澡間,男生洗女生等,女生洗男生等,後來加建成男女各有一間,從傍晚開始,大家都端著臉盆去洗澡。

馬祖新村中心的八角亭引起了我的興趣。此亭名為“悅心亭”,於民國七十六年(西元一九八七年)將原來木造的涼亭進行整修為水泥製造之涼亭,站在橘黃色的亭子內中心,舉頭仰望亭頂,天花板上是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八仙過海”的圖騰。八仙分別為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生活在眷村內的小孩兒們問到爺爺奶奶們為什麼是八仙過海的時候,大家都只笑著說:“因為亭子八個角嘛!”。但其中或許也意味著自己如同八仙過海一般漂洋過海來到臺灣的經歷。
說起在眷村中生活長大的孩子們,宋楚瑜、李安、侯孝賢、楊德昌,鄧麗君、林青霞、張雨生、任賢齊、馬英九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臺灣名人,他們身上卻又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烙印——是的,他們都來自眷村。
很多文獻稱眷村為“濃縮的中國社會”,眷村人來自五湖四海,身份證上的籍貫幾乎可以拼貼出一個中國地圖。甚至有這麼一個說法,眷村這個“小中國”承包了很大一部分的臺灣“軟實力”。
民國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六月,韓戰結束。國軍禁婚令解除,許多青壯軍人希望可以傳宗接代,軍眷房舍的興建因而受到重視。國府開始有目的地發動民間捐款並由財政拔款,大舉興建眷村,民間捐款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宋美齡所主導的婦女聯合會,當時在全臺灣共協助募款籌建完成五萬多棟眷舍。婦聯下面附設托兒所,很多眷村孩子都在這裡長大,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曾透露,自己幼時在宋美齡辦的托兒所裡就讀。很多眷村人對宋美齡都心存感恩之情,她被眷村人視為“蔣母親”。有人說,很多政治人物都有可能挨眷村人的罵,但惟獨宋美齡不會。

現任臺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說過,要保存眷村文化,並不只是修復建築物,而是讓建築物承載的文化得到再生,讓下一代能夠見到臺灣眷村文化的獨特歷史。現任高雄市長許立民也認為,眷村文化是臺灣近代史上不能抹滅的一頁,來自大陸各省的百萬軍民同居一處,這麼多元、異質的存在也豐富了臺灣文化。
自民國一〇二年(西元二〇一三年)開始第一期文創實驗進駐計畫至今,馬祖新村以邊修復邊活化的眷舍的方式,將修復的過程成為一個動態形式,透過活動辦理間,民眾也能來到馬祖新村參觀,從中瞭解馬祖新村未來規劃,並且給予建議及共同期望,將眷村歷史文化重生轉化成創藝行動再生。
為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化特色,修復工程采分期進行。“桃園光影”為原馬祖新村活動中心,已於民國一〇四年(西元二〇一五年)整修完成,是桃園市第一個藝術電影館,園區內也將陸續完工,預計民國一〇八年(西元二〇一九年)全面開放。未來將打造馬祖新村為具有眷村特色之創意空間、拍攝空間、文創工作室、電影放映空間及親子藝術體驗區等多功能眷村文化影視創意園區。
園區內的桃園光影電影館,從舊活動中心變成了新戲院。一樓擁有電影放映空間,二樓將禮堂改造為放映廳,安排各種主題的電影免費播放,推廣電影文化。

知名紀錄片導演吳乙峰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透過紀錄片呈現人們所經歷的悲歡離合,就能感動人心。桃園提供了馬祖新村這個基地,是我落腳此地進行電影文化推廣的原因。
透過懷舊聲影與駐村藝術家之手,使馬祖新村綻放全新意象。邀請民眾品嘗昔日同舟共濟的人情往事,重新與土地建立連結,讓珍貴的歷史不被時代沖刷埋沒。
除桃園的馬祖新村之外,臺灣史上總共886處的列管眷村聚落。其中位於高雄左營的“將軍村”明德新村目前已完成4棟建物改造的博物館,未來也會將全部57棟房舍組合成為全臺灣最大的眷村文化保留園區,希望能留下即使在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大規模軍眷村落的文化資產,形塑臺灣多元的人文歷史。(完)
馬祖新村交通線路指南:從桃園中壢火車站後站搭乘公車5098路至馬祖新村站下步行十分鐘可達。
寫於民國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淩晨,修改于七月二十九日下午
相关链接
本文繁体打印版下载(PDF格式)
站长第三次台湾之行图辑
台湾桃园慈湖纪念雕塑公园图辑
台湾省新北市野柳地质公园图辑
揭秘台湾眷村:1949年后国民党老兵卸甲之地(图)
一个台湾眷村人的经历
台湾眷村文化园区开幕 将军村重获新生
我在眷村长大
眷村纪实:“丢掉的中国”
文汇报:被误读想象了的眷村
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