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星期五 晴 台北
尽管每天下午都有雷阵雨为白天超高的气温来降温,但是一早照旧艳阳高照,早晨的台北能见度相当好,加上并没有太多的超高建筑,远远的101观光大楼看起来十分夺目。
正当我用摄像机把这幢位于信义路五段7号的高楼慢慢拉近时,发现镜头里出现了一个警察正盯着我。我怕对人家不礼貌,忙收起摄像机。警察示意我走过去,对我用不大但显然不太友好的闽南口音嚷嚷什么。我听不懂,就拿出我的《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和《新闻记者证》给他,表示我是一个来自上海的游客,对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感兴趣才拍摄的。警察看着我的证件,脸色逐渐柔和了,双手把证件还给我,还敬了礼,并用上海话告诉我可以继续拍摄,一问才知道,他的太太就是嫁台的上海人。我忙说:“谢谢侬!”我估计他是看了我的‘通行证’,再加上沾了和其太太是同乡光的缘故,谢天谢地,不管怎样,至少使我免受了一次街头被训斥的狼狈样。
从抵达台北的飞机上俯视101大楼,到晚上返回台北时眺望101大楼的夜景,今天上午,上海赴台旅游首发团成员终于登上台北地标性建筑101大楼。这座直插云霄的世界第一高楼,始建于1997年,断断续续建了7年时间,才于2004年底建成使用,由办公楼、观景台和商场饭店组成,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电梯,从1楼到89楼只需38秒时间,来到101大楼,首发团成员联想最多的当然是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与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目前世界第四,亚洲第三,中国第二,堪称上海迈向21世纪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
踩着每分钟1010米的最高速度,在38秒内,上海游客奔驰到了89层观光层上。俯身看台北市内的全貌,亲身感受到世界最大风阻尼器对身高508米的101大楼的稳定作用。几乎每名游客都为家人、朋友寄上一份明信片,寄上来自世界最高楼上的祝福。
台湾接待旅行社原计划安排上海首发团在位于101大楼85层的欣叶101食艺轩用午餐,而由于电梯运行的问题,今天的午餐临时改到了海霸王餐厅。对于“海霸王”,首发团的上海游人都十分熟悉,10多年前台商在沪开设的“海霸王”自助火锅曾红火上海,给上海餐饮业吹来一股强劲的“台”风,今天首发团在海霸王品尝正宗的台湾菜。
昨天在六星级宾馆日月潭涵碧楼中餐厅细细留神,发现几乎每桌都会点上一两道上海点心,除了桂花拉糕外,南翔小笼包、眉毛酥、枣泥松子酥等来自上海的点心也非常受欢迎,厨师长刘宏峰说:“平均每天中餐厅要供应1500多份上海点心,占到全部点心供应量的90%以上,上海点心现在是涵碧楼的新招牌。”
随着台湾游的开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陆游人来到位于日月潭的涵碧楼用餐,涵碧楼总经理曾维昌表示:“上海点心将给入住涵碧楼的大陆游人带去家的温馨。”
午餐后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体验那里的文化精粹与物华天宝。
1965年8月,建成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的碧水苍山之间。远远望去,在巍巍青山和葱茏松柏的掩映下,故宫博物院奶黄色的墙壁与碧绿的琉璃瓦都在阳光下璀璨闪光。这里共收藏、展出稀世珍品超过65万件,每一件都堪称珍宝,是代表中华文明的顶级文物:现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盘,传世仅数十件的宋汝窑天青瓷器、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煌煌巨制《四库全书》,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和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另有阎立本、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从唐代到清代的历代名家书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一想到马上就要看到传说中的珍宝,我们的心跳不禁加速了。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大都是当年被国民政府“拣剩下来的东西”。
来这里参观的游人,戴上听筒,可以接收无线讲解,我对瓷器颇有兴趣,放眼望去,不得不感叹台北的古瓷之丰。
这里的珍品可说是见证了中国人的苦难史,先是因“九·一八事件”,东三省3个月内相继沦陷。此时几百公里之外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正紧张地酝酿着馆藏文物的南迁计划。准备工作足足做了1年多,1933年2月5日的凌晨,19557箱故宫珍品在神武门前正式踏上了南迁之路。
装满故宫文物的列车一路向南,经过郑州、徐州,再转津浦线,抵达浦口火车站。到达南京后,一部分留在南京,大部分迁至上海。4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在朝天宫成立,南迁文物全部进驻朝天宫。
接着“七·七事变”、上海沦陷,故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再度开始运往大后方四川保管,一路险情不断,所幸并未遗失和毁损。
当时,故宫先将80只铁箱转往四川省巴县。接着又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抢运出的文物16000多箱,分别由水陆两路撤离,抵达四川省峨嵋、乐山和贵州省安顺等地安放。抗战胜利后,文物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不久又逢国共内战,因此,又被国民政府分别由重庆白市驿机场、成都市新津机场和南京下关从水路运来台湾。
来台后,这些传世珍品先是暂居基隆。而后从基隆到了杨梅,在杨梅一个仓库里放着,放了几天又到了台中糖厂,台中糖厂放了不到一年,再转到台中雾峰乡北沟吉峰村仓库,因场地有限、交通不便,最后以故宫名义,于1965
年11月12日正式落脚台北外双溪。有“图书管理员”之称的蒋复璁(1983年退休时,台湾当局授予二级景星勋章。在此前后,又获得台湾“教育部”金质奖章及“行政院”文化奖章。退休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90年去世。)出任院长。从那时起,海峡两岸就有了“一宫两院”的格局。而在北沟那段10多年的历史,更像是一块空白。
问题是,国民政府当年撤台时根本来不及拿走由北平运往南方的19557箱故宫文物,于是只能精选,最后能够运往台湾仅有5606箱(包括故宫博物院的2972箱)顶级国宝。数量仅占当年北平南迁文物的三分之一左右,不过却以质精闻名全球。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此外,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也随船前往,其中就有那份著名的《南京条约》。
这些文物中包括了曾参加过“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珍品:中国彩瓷烧制史上最美丽的作品——乾隆年间珐琅彩瓷中的极品、珐琅彩山水楼阁碗;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汉玉辟邪;散发着几千年前神秘气息的良渚文化的玉琮;长6米多,被后世称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的《富春山居图》。
第二批迁台文物有3502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最著名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它于乾隆47年入藏紫禁城文渊阁,是当时七部《四库全书》中缮写最为完整、制作最为精良的一部。这批文物里还包括曾收藏在紫禁城里的宋元瓷器、世界上仅有的汝窑无纹水仙盆、宋高宗最珍爱的汝瓷之一——奉华纸槌瓶、宋代五大名窑的珍品——定窑孩儿枕,除珍贵的宋元瓷器外,存于南京的全部青铜器也随“海沪号”飘扬过海,到了台湾。
“满文原档”即所谓的“旧满州文件”,完整记录清入关以前在关外崛起的所有历程,描述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如何率众在关外壮大、建立清朝的完整故事,共40巨册,是世界上研究满州史以及满文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文献。
这部文献不但可说是最早的满史,同时在语言学上,努尔哈赤以蒙古文作为基础加以变化创立满文,“满文原档”于满文创立8年后诞生。由于此时满文创立不久,仍是非常原始古老的语言。这部旧满文与满族研究的重要文献,在全世界也只有一份,光是复印本一套就得卖台币4万元。
我们梭巡着,一看到“汝窑”,不禁“眼睛发绿”,直勾勾地扫过去。
宋代青瓷中质地最好也最为罕见的自然是汝窑瓷,宋人记载汝窑为宋瓷之冠,它以细腻的胎体、精巧的片纹和浅蓝、天蓝与淡青釉的虹彩而闻名于世,现存于世的典藏不足70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21件,堪称世界之最,而且是最上乘的,价值上千亿。
老实说,到台北,看的就是你汝窑!汝窑之美,难描难绘。那天展出的是一只“天青莲花式温碗”,千年以下,我真不知这样的尤物当年是怎么弄出来的,它是一种天庭的“滋润”,当然,润得恰到好处——任何艺术的颠峰状态都是“恰到好处”——减之一分嫌瘦而增之一分嫌肥,和它相比,南宋官窑似乎过于肥腴,而南宋龙泉窑则稍嫌清癯了。
关于“天青色”,古人的感觉似乎和我们不同。周世宗“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烧将来”中的那个“青”色,是不是我们现在认定的“青”呢,看来不是。那时侯没有标准色板,偏绿或者偏蓝的甚至微紫的,都可以说是“青”。
“天青莲花式温碗”,就是微绿泛蓝的。而同时展出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也是天青,却是偏蓝而微绿的,更接近现在的“天青”色。古人所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确有这样的无上境界!
说起“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可谓天下第一绝品。众所周知,汝窑器釉面大都有细如蟹爪的开片,所谓“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绝”,其中,没有开片的更加珍贵,“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逼近了怎么看都找不到一丝细纹,聚釉深处泛碧,釉薄处,则浅泛粉青,完全符合宋人“汝窑宫中禁烧,内以玛瑙为釉”的说法,到此为止,全世界65件汝器唯此一件无纹,称之为“广陵绝响”,毫不为过。想象着当年工匠从无数的汝器中遴选出这件神器,该是如何地狂喜啊。
我们梭巡着,发现瓶底烧印有“丰华”两字的一只梯形的青蓝色瓷瓶尤其华贵,那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贵妃刘夫人的宫中之物。官窑青瓷弦纹簋、哥窑灰青葵口碗、宣德霁红莲瓣壶……只能用目不暇接,神醉心迷来形容此刻的情形,玉器中的翠玉白菜;书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宋徽宗(赵佶)的瘦金真迹;画卷中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还有大量为目前有关当局秘而不宣的国宝级文物——台北故宫真是珍品绝藏的海洋。
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始终是台北故宫国宝人气第一的展品。海内外旅客为一睹翠玉白菜而到台北故宫一游者大有人在,甚至还在台湾的历史课本上出现过。原陈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的螽斯。螽斯,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水嫩得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可以说这是件含义深远的嫁妆。
另外还有一块几可乱真的“红烧肉”,也是台北故宫脍炙人口的藏品,这块玉髓属于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在不同时间点受杂质影响乃至生成颜色不同,形成了一层一层的色泽,经工匠巧妙地琢磨,并将表面石皮染色,成为一块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逼真的“红烧肉”。同行的朋友看了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真想一口咬下去”!
长期以来,这两件雕刻之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的藏品,几乎与台北故宫画上等号,展览全年无休,根本不敢随意换展,就算海外博物馆想要借展,台北故宫也一律予以回绝。
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达18年之久、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秦孝仪(2007年1月5日,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寿87岁。)先生曾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馆藏孰优孰胜?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60多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精中之精”,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80万件的珍藏,珍稀度差一些,但是近几年出土的一些珍品同样无人匹敌。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迁台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
1992年9月5日,一批由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组成的首批大陆记者赴台访问团飞抵了台北。不久,记者们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他们是首批亲眼见到这偌大一批故宫国宝的祖国大陆人。
其中一位记者写道:“在博物院匆匆而行,我们不时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也为它的分离而喟然长叹。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国宝虽历经战乱,数度迁徙,却无一遗失。据所载,台北故宫博物院自1989年7月1日于1991年5月14日,曾对博物馆实施了为时2年的文物总清点。整个文物量总计645784万件。其中,从大陆运来的文物达609290万件。在这次清点中,对每一件文物都进行了摄制照片建卡。在博物馆接待室我们见到了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秦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却思维敏捷。我们赴台之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代院长吕济民先生,曾托《光明日报》记者翟惠生给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捎来口信,希望能和秦先生在任何地方见面,互相交流经验;希望双方能互办藏品展览;希望在199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之际共同主办纪念活动。秦先生听言,欲言又止,面露为难之色。不过秦先生表示,他希望台湾有关专家能去大陆进行考察,也希望大陆同行能到台湾故宫看看。后来,听陪同人士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早就有与大陆互办藏品展览的设想,但是恐文物到大陆后被扣押,所以顾虑重重。我朝身后已渐渐消失在青烟薄雾中的故宫博物院投去百感交集的一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源头……”
博大精深的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国之瑰宝。尽管大批故宫文物流徙到台湾,但所幸的是,这批文物虽经战火兵燹和万里迁徙的大劫难,却终于在数次灾难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故宫的文物虽然分别珍藏在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里,但我们相信这些饱经战乱和分离之苦的国宝,终有一天会随着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而更加耀眼夺目、异彩纷呈!
下一篇
相关链接
买肉皮
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原则
2018年全球最繁忙国际航线 香港—台北败给了新加坡—吉隆坡
不生孩子、不约会:中国迎来“消费降级”时代?
陈香梅去世:曾游刃于中美台之间的飞虎将军夫人
香港新时尚:到自助洗衣房看书、喝咖啡、交朋友
上海爱心妈妈代言人秦旭峰个人摄影作品慈善义卖活动举行
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