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城故事--萬縷千絲的歷史裂痕與友誼每年的五月十八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今年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回憶起二〇一二年八月的黑龍江之行,當時寫下了《千里之外,遠東之行》。文中亦輕描淡寫地提及了位於方正縣的“中日友好園林”。借國際博物館日的機會,專門詳細地說說這座特殊的園林所帶來的小城故事。 --題記
方正--這個原本不起眼、不知名的東北偏遠小城,因一座“中日友好園林”而風波頻起。 六年前(二〇一二年)盛夏的一天下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這塊飽經歷史滄桑的黑土地,在城東炮臺山下一條狹窄道路的盡頭,一片白樺和松樹林旁,“中日友好園林”的鐵門閉鎖著。 方正與日本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這個地區是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的一部分。 其實,方正的“中日友好園林”裡面並不是園林,而是約五千名日本人的墓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帝國戰敗崩潰,獲勝的蘇聯紅軍湧入當時的滿洲國,這些人就是那時候死去的。 這座“中日友好園林”是目前中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日友誼關係的園林,是為了紀念那段歷史悲劇由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于一九六三年批准修建的,其前身是“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象徵著戰後方正與日本不同尋常的緊密關係。
二〇一一年中日關係交惡,被憤怒的反日民族主義者潑灑紅色油漆後,這座園林被關閉至今。我來到園林大門口亦吃了閉門羹。我的兩位方正朋友知道我對歷史饒有興致,在園林外牆的某個角落找到了一處空隙,陪同我一起翻了進去一飽眼福。 園中一個“藤原長作紀念碑”引起了我的駐足,據方正朋友介紹,他是日本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藤原長作先生到方正縣傳授水稻旱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使方正縣的水稻單產翻了一番。為紀念藤原先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經外交部批准,縣政府於二○○四年九月,在“中日友好園林”中建成藤原長作紀念碑。紀念碑碑身為暗紅色大理石,基座外鑲漢白玉欄杆,碑身正面刻“藤原長作紀念碑”,背面書有其業績碑文。 就在撰寫本文的十天前(五月八日),李克強總理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邀,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此次是中國領導人時隔八年再次正式訪問日本,亦稱“破冰之旅”。而方正這座鮮為人知的“中日友好園林”依然關閉著,中日關係的起伏使得這座園林更加千絲萬縷。不過現在,這裡的人在懷著謹慎的希望觀察事態發展。
红色区域为方正县所在位置,上图来源:维基百科 這個縣城曾以自己與日本的這種聯繫為傲,它豎起了日語的商店招牌,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日本生活和工作。但是,當日本和中國的敵對情緒加劇時,方正人發現自己被打上了叛徒的標籤。 從《紐約時報》記者 KAROLINE KAN的文章中瞭解到,現在,這座園林由一對老年夫婦看守,他們住在大門旁邊的一個小房子裡,阻止偶然出現訪客入內。要入園參觀需得到縣政府的批准。 回想當年,我真是一名幸運兒,可以“進”園參觀。在此,還是要多謝我的兩位方正朋友的協助遂得以如願。 這個縣城和公墓一樣,被困在複雜而痛苦的歷史之中。直到現在,這兩個亞洲經濟巨人的關係依然因為這段歷史而有著深深的裂痕。 方正與日本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的這個地區——現在被稱為黑龍江省——受日本建立的滿洲傀儡政府管轄。為了控制這個事實上的殖民地,日本派來了約三十八萬移民,其中大多是貧窮的農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約有一萬名殖民者被不斷前進的蘇聯軍隊圍困在方正。成千上萬人無路可逃,死於寒冷、疾病和饑餓,以及集體自殺。 還有成千上萬日本人留了下來,其中很多是被絕望的父母送給中國家庭的孩子,或者被遺棄的孤兒。 他們的故事被遺忘了,直到一九六三年,周恩來總理下令,將日本人的遺骨從周圍的小山和樹林中挖出來火化和埋葬。骨灰被葬在這個後來被稱為“中日友好園林”的地方。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日本人開始從中國東北地區接回戰爭遺孤,幫助在中國的親戚和朋友去日本工作、求學和結婚。 從我的方正朋友瞭解到,方正縣很多居民家庭都有著海外關係,尤其是日本。方正縣政府網站刊載的資料是,該縣三點八萬人——占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生活在海外,絕大部分在日本。 據《紐約時報》記者 KAROLINE KAN的報導,一九九五年,一名被接回日本的遺孤在公墓裡為收養日本兒童的中國父母修建了一座紀念碑。這些遺孤中一些人沿用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還有一些人一回去就起了日語名字。現在常來友好園林的有很多屬於這個群體。 在方正朋友的陪同下,我逛了這座既知名又不知名的東北小城,逛了早市的菜市場,逛了晚間時有時無街燈昏暗的馬路,唯一引起我注意的是小城裡隨處可見的看板,最多的要數“日語培訓學校”和“諮詢中心”了。這種中日紐帶顯而易見。這類“諮詢中心”聲稱可以提供申請赴日簽證或在日本找工作或尋找婚姻伴侶等各種服務。 二〇〇六年,為了從日本吸引更多投資而宣稱自己是“龍江第一僑鄉”。作為形象重塑工程的一部分,方正縣所有店鋪的牌匾都被要求做成中日雙語。 二〇一一年,方正縣的“中國式碑劇”在全國引發熱議。事件起因是方正縣花七十多萬元在公墓裡建了一道紀念碑牆,上面刻著據信被葬在那裡的日本移民的名字。此事激起了線民的憤怒。同年晚些時候,五名年輕男子翻牆進入公墓,將紅色的油漆潑在了碑牆上。縣政府連夜拆除了碑牆,並將殘垣斷壁埋在了墓地裡。 此舉並沒有止住批評的聲音。方正被嘲諷為“漢奸縣”。在一個地下購物中心的入口處,一個牌子上赫然寫著“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句話是在指涉昔日帝國列強對中國民眾的羞辱。 自那以後,街頭幾乎所有日語牌匾都消失不見了,方正縣還去掉了路牌上的公墓名稱。 “如果沒有和日本的關係,方正什麼都不是,”教日語的華銳語言學校王東軍老師說。“也正是因和日本的關係,方正縣的物價消費水準與周邊幾個縣城相比亦較高。”我的方正朋友說。 “對我們這樣既愛中國又愛日本的人來說,看著這種紛爭就是一種受罪,”曾是戰爭遺孤、現在是中國歸國者日中友好之會理事長的池田澄江(Sumie Ikeda)說。“方正本該成為讓人們銘記歷史不犯同樣錯誤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讓人產生仇恨的地方。” 如果有再一次機會,我還想到方正這座東北小城去走一走,去“中日友好園林”看一看。(完)
相关链接 |
||||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