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年七月七日(星期六)下午,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让人闷热难耐,浑身不舒服,微雨时落时停。今天也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前往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参观。

说起李白烈士,或许很多人感到陌生,此“李白”非唐朝诗人“李白”,但对于影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想必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都有看过且印象深刻。该部作品中的李侠就是现实生活中李白的故事的原型。
李白烈士是中共情报通讯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一九一〇年五月一日,李白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秋收暴动。
一九三七年开始,李白到上海担任秘密电台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他大智大勇,不屈不挠,坚守战斗岗位,向党中央传递了大量重要的军政情报,以“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延安之间架起了畅通的空中桥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白曾先后三次被捕,饱受酷刑和利诱却坚贞不移。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政府特务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三十九岁。

故居里边由两个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我在弄堂内故居门口大门是关着的,门上贴有字条“参观者请按门铃”,我按下门铃后,一位女性工作人员为我开了门。此时的故居就我一个人在参观。
李白烈士的故居的房子很普通,普通的就像我家待拆迁的老房子一样。推开了房门,正对着楼梯,我手扶着楼梯的扶手。感觉凉飕飕的。走在楼梯上,像一个盲人似地。楼梯显得很陡,楼梯间也很窄。
故居从一楼到三楼陈列了“投身革命洪流”、“战斗在敌人的心脏”、“永不消逝的电波”三部分图片和实物
,系统介绍了李白烈士的生平及战斗业绩。
一楼厅里置放着李白烈士全身塑像。在展室中有1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李白少年做工踩过的砑光石,送给妹妹的油灯等实物。
二楼展出了李白使用过部分电讯工具,亲手制作的木扶梯,四封烈士写给家人的亲笔信;36幅珍贵的史料照片。
三楼已按裘慧英(已故)的回忆恢复了当年居室原貌。居室中有李白使用过的大橱、五斗橱、沙发和装发报机用的皮箱、竹篓等实物。
来到二楼时,向楼下看楼梯台阶,就像我家待拆迁的老房子站在三楼朝二楼楼道望去的感觉类似。此时的我,已经被眼前的孤单和恐怖所驱使。刚进故居参观时就我一人,后来来了三、四个中学生模样的访客。

看着馆内陈列的电台、发报机、电讯器材工具等实物。我不禁联想到那个革命的年代,李白为了革命胜利而英勇战斗的情景……
李白来到黄渡路工作前,曾在黄陂南路,威海路和建国西路工作和居住过。每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而黄渡路是他最后工作的的地方。由于工作的需要,李白常常在紧急和突然的情况下发出电报。他的工作室密不透风。夏天的上海,气温常常超过摄氏35度,发报时,豆大的汗珠从他营养不良的苍白的脸上留下来,发完电报,人就像从河里捞起来一样。寒冷的冬天,根本没有取暖设备,发报用的手指冻得发紫。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红色电波飞跃千山万水,飞向革命的圣地延安,使八路军总部对敌情了如指掌。红色电台像一把利刀扎入敌人的胸膛,使敌人闻风丧胆。
李白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完)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打印版(PDF格式)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简介(百度百科)
李白烈士故居(市保)---上海虹口黄渡路
李白烈士之子、李白故居名誉馆长李恒胜逝世(图)
上海虹口区李白烈士故居(图联)
参观李白烈士故居
《永远的精神家园》李白烈士故居:黎明前的电波永不消逝
上海虹口李白烈士故居图辑(本站站长亲自拍摄)
走访合肥李鸿章故居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