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风,时光荏苒,后天是我第一次香港之行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去过香港很多次,香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上一次去香港是四年前,也是六月,与以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我第一次从深圳搭乘广深港高铁“动感号”前往香港。
香港回归祖国以前,在很多内地人的印象里,香港也许都是TVB(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港剧里各种警匪枪战、古惑仔打斗和香车俪人,是鳞次栉比的摩天楼,是名牌潮牌和街头的茶餐厅,是逛不完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旺角、
长洲等景点。
上面提到的大众化景点,我皆去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年前的六月,我去了一个网红打卡景点“大馆”,这是一位从上海去香港工作多年的我的友人推荐的。相信这个地方很多内地游客都不曾听说过和去过。虽然四年过去了,但这个地方,依然漫过我的记忆。
大馆,建于一八四一年,位于香港中环荷李活道,四面被围墙包围着,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对比,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成为了独特的一角。这里原是旧中区警署(前称中央警署),曾经是香港警察总部及中区警署。由于中区警署现时已迁至上环中港道中区警区总部毗连,原址连同前域多利监狱、前中央裁判司署的建筑群现在是香港法定古迹,后由香港赛马会和香港特区政府对其进行活化保育。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九日起对外开放,免费入场参观。
当我走进坐落于中环繁忙街道之间的大馆,首先被眼前的偌大庭院、神秘的小巷,还有水泥丛林中罕见的开阔空间所震慑,然后注意力便会落在与繁华的现代环境并行不悖、散发着庄严气派的殖民地建筑。我开始感受到这里的宁静,已有六十年树龄的芒果树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士响号更是隔绝于耳,虽与中环一贯的环境截然不同,却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不过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是多年的等待后向游人开放,确实非常值得来此一游。
大馆是昔日警务人员,以及公众对前警察总部以至整个建筑群的粤语简称,这里共有十六幢历史建筑物及两个偌大庭院,现已被改造成举办艺术和表演活动的空间。建筑群由域多利监狱、中区警署及前中央裁判司署组成,另有检阅广场、监狱操场及洗衣场石阶等户外空间。与原建筑的复古红墙截然不同的两幢瞩目的建筑是“赛马会艺方”和“赛马会立方”,出自设计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瑞士建筑师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默隆之手,外墙使用100%再生铝作为空心砖材料,如同一层层肌理皮肤,新建筑的创新与实验、原建筑的复古与怀旧,两种风格的建筑镶嵌在一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众所周知的上海提篮桥监狱号称为“远东第一大监狱”,而香港的域多利监狱的名气也不在其下。其中之一就是越南共产党前领导人胡志明是该监狱著名囚犯之一。一九三〇年,他因逃避越南的法国殖民地政府追捕而潜逃香港,次年,香港警队将其拘捕。胡志明在其著作中形容,当时监仓四面都是暗黑的高墙,令人感觉好像置身又深又黑的井底一样,囚犯每天仅能在建筑物之间窄长的天井中踱步放风十五分钟。根据其描述推断,他当时很可能被囚禁于B仓。我环顾了四周,这里究竟是否他所形容的那个天井呢?
除胡志明这样的名人外,普通囚犯也会在牢房的墙壁上刻文画案。为还原当年真实场景和助力游人参观兴致,大馆将原监狱进行整理翻新,原警署大楼维持着原始的布局,呈现出上世纪的香港监狱,紧挨着的一间间牢房,对称式的设计,一眼望到底的长廊,在视觉上给人压抑、束缚的感受。现在每间牢房都安装了投影设备。我在其中一间牢房的墙壁上看到当年一个囚犯写的“狱中题壁”很有意思,“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落款日期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看到这里,心情沉重,我走出大馆,站在街角,收集路人的表情,他们脚步匆匆,我突然发现,这座城市,有着更真实的另一面。香港似乎已然是华妆渐落,明媚不再,而它留给我们很多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三日晚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