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文字 背景 字号      
《天南地北安徽人》栏目简介

上传日期:2018-01-08 作者:王冬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以"讲安徽人故事,看安徽人风采"为主旨的栏目,它关注那些在本省、外省和海外尤其在上海的安徽籍知名人士、优秀人才,以及有特殊经历、有感人故事的普通百姓。栏目采用纪实手法,记录安徽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真实经历、真实心态、真实感受。
它创办于1997年10月6日,目前每周一期,每期讲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故事。
联系信箱:winter_hunantv@163.com

竞风流——在上海地铁烙下我们的足迹
[记者] 王世凤、赵盛、韦剑峰

初到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人都会对这里的交通留下深刻的印象。1400多万的人口使这个城市处处人如潮车如海。空中、陆上、地下编织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其中被誉为城市交通动脉的地铁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来自中铁四局上海地铁经理部。去年3月,他们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上海地铁8号线三标段的中标者。而这个经理部内有相当一部分精英都是我们安徽人。

在上海杨浦区一座四层小楼上,我们找到了中铁四局上海地铁经理部。副总经理徐亦辉告诉我们,他们目前承建的上海地铁8号线全长近2公里,期间共涉及2个车站2个区间的建设,投标价近2亿7千万。去年3月他们凭借自己承建地铁方面令人信服的实力,成功打败众多竞争对手,揽下了这项工程。虽说只有短短的2公里,可它对于中铁四局来说却创造了几个第一。

总工程师汪清河是个地地道道的安庆人,面对这么多的第一,身上无形中肩负了更多的使命。他明白成功建设这条地铁背后的巨大意义。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上海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产生近3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等候各路豪杰去争夺。地铁8号线的成功中标,对中铁四局来说无疑是从这个大蛋糕中抢得的第一杯羹。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把它看做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一场战役。

每天下工地,翻阅材料,研究相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汪清河从来没有说过一声累,说过一生难,他希望,在上海地铁的建设中烙下我们安徽人坚定而闪光的足迹,这也是中铁四局每一位员工共同的希望。

竞风流:软件园里的安徽人
[记者] 李光瑜、徐振山、张勇

在深圳经商的安徽人多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我们的老乡干的不错,在深圳高新开发区的软件园里,陈友算是个知名人物。

一走进软件园,就能看到天源迪科成立十周年的横幅。走进这家公司,没有想象中的嘈杂,却透着安静幽雅。办公室布置的整洁大方,除了家具就是电脑,安徽老乡陈友就是这里一百八十多人的老板,从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深圳市的重点软件企业,陈友费了不少心血,创业时的艰辛,一直到现在都是历历在目。

天源迪科软件公司总经理陈友:“1月18号公司一成立,我和另外一个同志就到上海设办事处去了,当时为节约成本考虑,租了一间宾馆,200块钱觉得很多了,于是就白天办公,晚上把东西收收,他睡沙发,我打地铺。”
记者:这样持续了多长时间?
陈友:两年吧。

陈友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硬件,后来又在中科大读的了应用软件的研究生,原本在国有企业里做技术人员,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冷不丁的要跑市场做营销,一时半会还真是适应不了。

歪打正着,也许正是这份实在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在睡了一年的地铺之后,陈友终于拿回了第一份价值55万元的定单。当时和他们竞争的还有一些大型的软件企业,可陈友相信赢的会是他们。

软件开发的生意想做好可不太容易,更讲究跟踪服务。客户一个电话,人就要到,一开始条件艰苦,陈友就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十年的光阴转瞬而过,现在骑自行车拜访客户的日子,对陈友来说已经成了过去,可他说这种艰苦创业的劲头他会永远记得,如今,陈友也算是打出了一片天下。

陈友说,虽然他的软件公司在全国来说是只算中小型,但就象田忌赛马一样,竞争中怕的就是优势集中,十年来,他只做公安和电信这两个行业的应用软件,就是力求更加专业。

竞风流:深圳城里的徽菜馆
[记者] 李光瑜、徐振山、张勇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餐馆也是天南地北,哪里的风味都有,甚至连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人也到深圳开餐馆,所以人们都说深圳的餐饮生意不好做,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安
徽老乡,偏偏就把他的徽菜馆开在了深圳的市中心。

醉翁亭,看名字就知道是安徽人开的餐馆。生意还真红火,还不到十二点,就客满了。

这位就是老板,大家都叫他老宋,老宋其实年轻着呢,四十岁都不到。后堂紧张的就象在打仗,他却在东瞅瞅西望望,这可不是游手好闲,他是在监督原料的质量,要做正宗的徽菜,原料必须是从家乡来的。

老宋的餐馆里70%的原料来自安徽,淮南的豆腐、马鞍山的茶干等等,每周要空运两次,有两吨多。老家挺平常的东西运到深圳就身价大涨,这里的每一道菜这都是老宋到江淮各地采风、遍访名师后得来的,老宋说他不经意间还成了徽文化的传播者,徽菜馆里“徽”味十足,烟酒茶是安徽的,包厢名称用的也是安徽的地名,墙上挂的是宏村、西递的风景,报夹上也都是安徽的报刊,远在他乡的安徽人一到了这里就如同回到了家乡。老宋做的徽菜叫“新派徽菜”,汇聚了安徽各地的经典菜肴,对传统徽菜进行了大胆改革。

老宋1987年来到深圳,在餐馆开张前的十年中,老宋做的是电脑生意,对电脑的精通也给开餐馆帮上了忙。老宋给自己的餐馆做了个网站,所有的菜肴和相关的历史典故网上见,通过每个季度对点菜频率的统计,后十名的就淘汰,老宋还真有生意头脑,不过他原本可不是生意人,学的是中文。

中文、计算机和餐饮有机结合在一起,老宋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短短五年时间,醉翁亭在竞争激烈的深圳开了三家分店,老宋现在可乐呵了。

竞风流:宜昌发展的见证人
[记者] 韩毅、孙林、陈家辉

宜昌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的所在地.为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世界水电名城。从1992年开始,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在一系列给宜昌带来巨大变化的工程中,都有一位安徽籍指挥者的身影。他就是现任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宜昌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的萧兴乐。

今年58岁的萧兴乐,1965年离开了安庆老家,在宜昌当兵、在宜昌工作,如今,他成为了宜昌规划建设的指挥者。从修建宜昌市中心的夷陵广场,到宜昌老城区改造,萧兴乐都费了不少心血。他的得意之笔,是他主持修建的夷陵长江大桥。这座三塔单斜拉的的长江大桥,不但是我们国家桥梁史上的唯一。更重要的是,大桥位于前往三峡旅游的始发点--宜昌九码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它。

宜昌已经成为萧兴乐的第二故乡,他经常会抽出点时间在宜昌的城区里转转,他说这对于培养和一个城市的感情很重要。

在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萧兴乐,现在心中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还是关于他的工作。

萧兴乐:“既然事水电旅游名城,我们城市的灯光布置还有待加强,要更亮起来,更美起来。”

萧兴乐的第二个愿望则是关于故乡安徽的,因为他八十多岁高龄的父母如今还住在安庆。

萧兴乐说,到那时,他还要和儿时的伙伴聚在一起,把黄梅戏唱个够。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造访雾峰林家
  • 下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日月光华之日月潭游记
  •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20
    Copyright © 202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