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夏日的午後,在臺灣離島金門的一個小島上,一行30人正排隊進入一個神秘的水泥塔。他們並非什麼好奇的遊客,等著參觀這個由48組揚聲器組成的三層建築。實際上,這群人是當地一家合唱團的成員,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一項藝術使命——在塔樓內輪流對著麥克風唱歌。他們的表演是一個一次性演出項目中的一部分,而他們的表演地曾是聲音力量的象徵。
這裡是北山播音牆(又名“心戰牆”),它位於臺灣金門群島,距離中國廈門只有2公里(1.2英里)。播音牆建於1967年,是一處戰略軍事據點,它在臺灣反共宣傳時期海峽兩岸的廣播戰中曾發揮重要作用。在該塔停止運轉近30年後,一群來自柏林和臺灣的藝術家把這處被人遺忘的歷史遺址變成了一個實驗藝術的舞臺,探究超越傳統定義的“領土”概念。
聲音藝術表演專案“音波地盤”(Sonic
Territories)專案的發起人莫爾斯(Augustin Maurs)是一位來自柏林的跨學科藝術家。他說道,“對待被遺忘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藝術和音樂,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重塑。”
莫爾斯是一名受過古典訓練的大提琴演奏家,他一直致力於開展將傳統音樂與聲音舞臺進行概念重構的項目,其中包括2013年他與視覺藝術家在柏林愛樂廳舉辦的一場演奏會。大約一年前,他在做研究時偶然看到了北山播音牆的照片,並對這個建築及其歷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聲音的致命力量
以聲音為武器並非現代的發明。據聖經記載,大約3,500年前的耶利哥戰役(the
Battle of
Jericho)之時,以色列的祭司就吹響了公羊角;朝韓衝突期間,除導彈和子彈外,聲音也被用作一種致命武器,它能夠擾亂和困惑敵人,造成傷害。
金門群島屬臺灣邊陲金門縣的行政劃區,也是1949年中國內戰期間死傷慘重的古寧頭戰役(中國稱之為金門戰役)所在地。正是這場戰鬥,確立了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係現狀,共產黨未能擊敗國民黨奪下臺灣。
直至20世紀90年代前,金門群島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共建了四座廣播站,用於向中國大陸播放宣傳消息和音樂。北山播音牆的聲音可傳至25公里(15.5英里)外的地方。
宣傳資訊中最為著名的來自于已故臺灣歌手鄧麗君,據說她是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最喜愛的女歌手。鄧麗君的部分名曲如《甜蜜蜜》等均曾在這裡播出。
她本人也曾親自去過播音牆,通過廣播對中國大陸民眾喊話——採用的則是迪特裡希(Marlene
Dietrich)這樣的明星到前線巡演的路數——告訴大陸民眾,她等著他們來金門看看,自由是中國唯一的希望。這些資訊今天仍在播放,不過音量要小得多,僅作為金門群島上的觀光項目之一。
從“心戰”武器到聲音藝術
“音波地盤”這個專案由莫爾斯和三名臺灣藝術家——楊凱婷、張夏翡和王福瑞——所做的四個部分的聲音和音樂表演組成。這是北山播音牆的第一個當代藝術項目,其靈感來源於當地歷史及聲音的媒介性。
楊凱婷是一位常年往返於德國與臺灣兩地的藝術家。她介紹道:“與視覺藝術相比,聲音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層想像,聽眾必須通過想像在腦海中描摹敘事。”
她將幾位年輕的歌手從臺北帶到金門,讓他們表演1949年至1987年臺灣實行戒嚴期間曾經遭禁的經典歌曲,其中有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1978年),這首歌翻唱自中國女歌手周旋1938年的作品。表演曲目還包括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1979年)和《恰似你的溫柔》(1979年,鄧麗君在1981年也曾翻唱過此曲)等著名歌曲。
楊凱婷選取的歌曲旋律優美,表演時長僅有20分鐘,這與過去在北山播音牆播放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前的廣播給民眾特別是島上的當地居民造成了心理創傷。
“當年,播音牆的聲音震耳欲聾,徹夜不停”,楊凱婷說道。她在做研究時搜集了許多當地島民的回憶。當時的人們被聲音包圍,無處可逃。“‘心戰’是當地人精神領域的一項長期鬥爭。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有著強大的信念才可能戰鬥到底。”
張夏翡也以鄧麗君為主題,以卡拉ok的形式,演唱了迪特裡希和鄧麗君過去唱給士兵們的歌曲。身著旗袍的張夏翡先是在播音塔里用麥克風演唱。隨著喧鬧的音樂漸弱,她脫下高跟鞋走塔外的草地上,面對觀眾,拿著尤克裡裡琴自彈自唱。
然而,與當地居民在演出時的互動只能略微地彌合當代臺灣年輕人與歷史間的隔閡。張夏翡說:“對我來說,金門是個瘋狂的地方。我們來這參觀,這些島嶼就猶如一座歷史博物館或是一個好奇櫃。可是,那裡的人們仍然生活在另外一個時代,臺灣年輕人根本無法想像那些人當年生活在獨裁恐怖下的感受。”
壓軸的王福瑞則採用了別出心裁的音樂形式。作為臺灣聲音藝術的先驅,王福瑞通過將摩斯電碼轉化為音樂節奏,形成了一種迷人的音樂景象,在表演時呈現了一個實驗性的電子聲音作品。
這些聲音表演使淩馬騰(Ling Ma-teng音譯)想起心戰期間金門島上的艱辛生活,戰爭期間他曾在部隊服役,後來出了五本關於金門歷史的書。北山播音牆廣播不斷,而共產黨也用同樣的戰略進行反擊。現年75歲的淩馬騰說,“它們聽起來跟打雷一樣。我們放音樂,不停地放就成了噪音,令我們心神疲憊不堪。”
寂靜的聲音
在金門島上,寂靜是一種奢侈,而這也成為了此次莫爾斯的表演作品《宣傳喇叭和歌聲》的主題。金門縣合唱團由當地民眾組成。30名成員列隊進入塔內,對著廣播牆裡唯一的麥克風,演唱出關於沉默與無言的引言。
歌詞的引用來源甚廣,其中包括音樂家約翰·凱奇(John
Cage)的“我無話可說,我還是在說”,“6分20秒”(來自美國青少年活動人物、槍支管控宣導者岡薩雷斯(Emma
Gonzalez)在佛羅里達州派克蘭高中槍擊事件後,在今年三月領導的“為生命而遊行”(March
For Our Lives)上的演講)等。
在這個以中文演唱的30個引文的演出中,30位合唱團成員被要求進行即興表演,並針對引言自創音樂詮釋。“這幾乎就像是一個儀式,”莫爾斯說。“第一次彩排的時候,合唱團成員們對演出主旨表示好奇,因為播音牆距離中國大陸很近。瞭解之後,他們心態輕鬆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社區活動。這個作品是獻給他們自己的。”
儘管這次北山播音牆的表演只有一場,莫爾斯在釜山雙年展(Busan
Biennale,2018年11月11日結束)上繼續著他在亞洲的聲音實驗。雙年展上,他建起了一個播音牆裝置,其靈感正是來自北山播音牆。在釜山現代美術館舉辦的雙年展開幕式上有兩場當地韓語聲音的演出,並迴圈播放用韓語錄制的關於沉默的引言。莫爾斯的作品也是對朝韓之間常年心戰的一種呼應:在非軍事區,韓國的高音喇叭牆一直向北朝鮮方向播放宣傳資訊和韓國流行歌曲,直至2018年4月擴音器被拆除。
莫爾斯說,沉默是避開政治的一種方式;但與此同時,它也可能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姿態。“這部作品並不欲表達什麼高深的東西,而是表達了保持沉默的願望”,他這樣說道。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中国计划生育和出生率问题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十五年后
张国荣为何还在收获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