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发表意见 |

呈 给 母 亲 的 赞 美 诗

更新时间:2019-06-02   作者:梦梦老师

在老家方言里,叫妈妈是“咩”音,阳平,《康熙字典》解释为羊鸣也。

母亲1935年生人,今年85岁,不识字,只认识名字,认识数字,会算账。

母亲兄弟姊妹5人,行四,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我仅仅是听到过姥爷、姥姥,姥姥去世时,母亲5岁。大姨舅舅已结婚,于是,母亲就开始踩着板凳做饭。

不到1年,姥爷娶了后姥姥,后姥姥吸大烟,几乎吸光了一个农庄的全部家当,半夜烟瘾犯了,就让母亲翻山越岭买烟土,一个来回总得一两个时辰,山里狼多,六七岁的女娃娃独自走夜路,提心吊胆,简直吓得能把魂丢了。每次买回来先偷偷留出一点藏起来,攒多了,姥姥再让买时,可以少跑一回。为了避免后母起疑,找出烟土后,就躲在麦秸杆里,捱到天快亮再送回屋里。

姥爷去世1年后,母亲嫁给父亲,那一年母亲19岁。婚后两年,父亲当兵,母亲在村里入党,是远近闻名的妇女队长。

58年大闹钢铁,家家户户把锅灶交给村里的高炉,人人吃食堂,给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母亲一天摇耧播种十几亩地,与壮劳力同工。40岁进城当工人,从学徒开始,兢兢业业,直到退休,从没有迟到过一次,年年是先进。

母亲很漂亮,可惜,没有留下一张年轻时的照片。27岁不幸中风,蝎子蜈蚣之类的五毒都吃过,什么偏方也试了,还是没有治好,落下后遗症——面瘫,一只眼睛合不上,经常发红、流泪。所以,母亲很少照相。

上图说明:作者梦梦老师与她母亲留影

去年夏天,母亲说,好多年前就有人建议她做个眼皮小手术,可以让眼睛闭合好点,她说的时候,似乎有点难为情。原本打算过几天做白内障手术,就赶紧让小妹妹咨询省城眼科医院。术前检测视力,小护士问“山”字的开口方向,一连几个,母亲都说不知道,我误认为是不识字的缘故,赶紧又比划又解释,没想到,检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一只眼睛500度,一只眼睛1000度。我心里又是自责又是难过,近视度数如此之深,母亲平时怎么生活呢?母亲生病近60年,我一直以为早已无医可治,从来没想过带她看病,她的视力是什么时候下降到这个程度,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自己仅仅是二三百度的散光加近视,离开眼镜常常是窘态百出。

母亲奇瘦,近1米6的个头,体重从未超过80斤,测心电图时,探头很难吸住肚子;手上青筋裸露,一抓就是一层老树皮。脸上布满沟壑。但是,头发乌黑,很少有白发,而且,腿脚好,走路快,年轻人都撵不上,一口气爬5楼不用休息。她干活利落,我们姊妹几个小时候的衣服、鞋子,夏单冬棉全都是母亲一手做成,在工厂做工,不甘人后,不管是包糖块、做帽子还是给汽车喷漆,样样出色。

母亲一生操劳,好像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父亲当兵15年才随军,农活、家务全是她一人承担。随军安家后,父亲下班后总是先到厨房,每到这时,母亲总是大怒,吵着“哪有男人往厨房钻的?”把父亲撵出来。

我生孩子,她紧张得落下双手痉挛的病根。我坐月子,丈夫在县里扶贫,一天六七顿饭都是母亲做,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来给我做第一顿饭,七点半做好第二顿饭去上班,中午下午回来先给我做,晚上睡觉前还要加餐。更何况上下班要横穿小城,一趟就是半个多小时,从没说过一个累字。正印证了那句话,“女人本弱,为母则刚”。

除了上下班,她几乎足不出户,旅游过的地方屈指可数:随军前,探亲去过天津,看病去过宝鸡,转业那年全家去过北京,当了全国劳模,总工会组织去大连旅游,我带着去上海看过世博会,两个妹妹带着去过山东、四川,仅此而已。但是,她很知足,她总爱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辈子呆在农村没去过县城的人多着呢。

也许是习惯于忙碌,母亲退休前,从来没有睡过午觉,即使我们姊妹三个都出嫁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仍旧是奔波劳碌,从不消停,照顾了儿女照顾外孙。我提醒她睡午觉,她总是说,又不累,好好的睡什么?近几年慢慢养成午睡的习惯了,我开玩笑说,睡午觉好吧,她笑笑说,没事干就睡上一觉。

作为长嫂,她总是勇于担当,乐于付出,宽容而隐忍,不管谁家有事,都是有求必应,所以,家里经常有长住的亲戚:堂妹上学住过一年,表弟学驾照住过半年,堂弟实习住过半年,侄女工作住过半年,表姐在家坐过月子,琐碎生活,全是母亲打理,从无怨言。平时,不管哪个亲戚来城里看病,只要她知道,立刻赶到医院,送饭送东西。

母亲干练果决,比父亲还像军人,家里的大事基本都是她拍板。父亲得胃癌住院,我们对她隐瞒实情,直到看着父亲各种器官一天天衰竭,她忽然产生不详的预感,只问了我一句,“你爸的病是不是不好?”,我含泪点点头,她就明白了一切。有一天,叔叔来探望,叔嫂一起商量好父亲的后事,叔叔走了,她立即决定,明天出院。

她明白,儿女已经竭尽全力了,请北京专家手术,女儿女婿轮流陪床,手术做得好,只是病不好,无法挽救父亲,于是,她俯下身子,拉着父亲枯柴一般的手,哄父亲出院,就像哄一个婴儿。我心里很清楚,她是不想再拖累儿女,也不想让父亲浑身插满管子在医院受罪,想让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家里度过。

父亲去世后,古稀之年的母亲,张罗着给弟弟娶了媳妇,按理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可以安享晚年了,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年,弟媳瘫痪了,80多岁的老母亲开始了新一轮的劳碌:照顾孙女,照顾儿媳。

我是家里的老大,却是最后一个学会干家务的,读书期间,只要是看书,可以什么家务都不做。直到自己也当了母亲,才正儿八经开始学做饭。学会做饭之后,到谁家吃饭都主动下厨,只有回到娘家,可以坐在沙发上,踏踏实实吃到母亲亲手做的手擀面,不等吃完,面汤就摆好了。儿子小的时候,每逢礼拜天,总是在娘家吃,从娘家拿。儿子长大了,我的工作忙了,母亲来看我的次数比我回家的次数多,而且,一到我家,先进厨房。现在,我的儿子当爸爸了,我也退休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乃人之常情,可是,我却离开母亲去外地照顾孙子了。

我不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母亲还是照例往我家跑。亲戚们送来的红薯、红枣、玉米面,她自己做的豆包、枣馍,总要送给我婆婆尝尝。有一次,她要看亲家,家里没啥稀罕东西可拿,就去超市买鸡蛋,买好鸡蛋出来了,拐杖忘在超市里,想要返身去取,工作人员不允许带东西进,她不会存包,只好出超市把鸡蛋寄存到存车处,找到拐杖了,又找不到鸡蛋了,折腾了半天。

五一假期,大妹妹和妹夫从山东回来看望母亲,给我爱人拿了一箱酒,还有一些自家小院种的菜,因为时间紧,加上妹夫感冒,走之前没有来得及把东西送到我家,送走他们,母亲就一个人打车把东西送过去。家里的门铃坏了,她又没有手机,一个人把一箱酒和一包菜搬到5楼。我打电话聊妹妹妹夫,她无意中说起这件事,竟然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平常,我问她怎么搬上去的,她笑着说,一层一层挪呗,我听了,又是心疼又是生气,隔着几千里地,我在电话里几乎是吼着说,酒又放不坏,放到家里你女婿去喝不就行了吗?再说,你打个电话,他10分钟就过去了,何必非要亲自搬到楼上呢?以后千万别这样了,外人见了,还要说儿女虐待老人呢!在电话那头,母亲像做错事的小孩子,连声说,下次不了,下次不了。其实,我心里明白,她是体谅女婿工作忙,事情多,不愿意让他为这点小事耽误时间,更重要的是,她觉得这不算啥。

母亲一生恪守凡事不求人的原则,很少麻烦人。即使对子女也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她待儿女好,一向奉行只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绝不插手我们的家事。她疼爱女婿,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远接近送,嘘寒问暖。三个女婿都很受宠,偶尔在我家留宿,晚上泡脚一定是先女婿,后女儿,最后才是她。

三个女婿都争着让她住自己家,丈夫每每嗔怪她,说,你就是跟我不亲,住二女婿家,住三女婿家,就是不在我家住,她满脸皱纹挤成一朵花,笑呵呵地说,咱们离得近,想多会儿住就多会儿住。

也许是因为从小没娘,母亲练就了诸多生活的本领,而且深明大义,任何时候都能够顾大局识大体,能够顾忌每一个人的感受,她从不说人长短,对谁都是真心付出。我在家门口上大学,宿舍同学的针线活全拿回来让母亲做。别看没文化,说起话来句句是理,滴水不漏。凡是和她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既尊重又佩服,竖起大拇指夸赞。我儿子曾经说过,姥姥几乎就是完人,很少有人能像姥姥那样。

前几天过母亲节,到处是赞美母亲、思念母亲的文章,诸如 “有妈就有家”,“妈妈在天堂祝福我们”等等等等,单看题目就想落泪。母亲当然不知道什么是母亲节,我拨通家里的座机,刚叫了一声“妈”,就听她说,好好看娃,不用牵挂我,家里都挺好。我想写文章,问她体重多少,不等我说完,她就抢着说,“千万别给我买衣服,衣服多得穿不完。”

晚上惊悸而醒,枯坐床头,思绪乱飞,十分惶恐。不禁扪心自问,我给母亲做过什么呢?我还来得及给她做什么呢?

小时候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等到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变老了。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从村庄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再到整个世界,而母亲的视野却越来越小,最终,她的全部世界只剩下儿孙。现而今,自己老了,母亲却更老了。几十年来,我好像一直习惯被母亲照顾,没有当着她的面,说过一次“我爱你!”没有给母亲单独做过一顿饭。我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非要说出一种 食物,大概是爱吃剩饭,不过,我能确定,婆婆爱吃带鱼爱喝酸奶,离不开豆腐乳,儿媳爱吃虾爱吃辣椒,无辣不欢,丈夫爱吃烧烤,儿子爱吃焖面,孙子爱吃鱼爱吃菇爱吃腐竹爱吃莲菜……

耳边一遍遍响起方言里叫妈的声音,“咩”,阳平,是羊羔的叫声……(完)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点击此处发表意见

推荐阅读
魏丽饶:娘
【光阴故事天目山】天目山,且留下!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中国计划生育和出生率问题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十五年后 张国荣为何还在收获粉丝

香港导演在英国:关锦鹏谈人生、女人和香港电影的生死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20
E-mail: ljzbankersclub@vip.sina.com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