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发表
意见

光阴故事:天目山,且留下!
更新時間:2019-05-26 作者:夢夢老師

五一小長假,與兒子一家自駕游覽天目山。遭遇高速擁堵, 3個小時的車程硬生生走了8個小時,疲勞至極興致大減,沒想到,接下來的游覽卻讓我們感到異常愜意,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完美,于是,車馬勞頓之苦一筆勾銷。

下午四點,入住金溢農家,吃過農家主人(135-671-728-79)的迎客餐,溜達著來到西關水庫。

水庫規模不大,壩高48米,風光迷人,泉水從斷崖飄逸而下,如一條銀色絲帶,若隱若現,寧靜安閑。青山倒映水中,不時有大魚躍出水面,吸引游客駐足觀賞。

六七點鐘,水面和峽谷吹來陣陣涼風,略有一絲涼意,踏著夕陽一路歡笑返回農家樂。夜幕降臨時,繁星滿天,用山泉淋浴,沖走一天的疲勞,酣然入睡。

早上四五點鐘,天大亮,四周一片靜謐,清脆悅耳的鳥聲喚醒了時光,也喚醒了我,體會“鳥鳴山更幽”的意境,空氣像被過濾,充溢著竹子的清香,清新而清爽,遠近高低都是樹,人仿佛置身仙境。太陽,如同一顆火球,射出萬道金光,炫目,溫暖,遠山,深深淺淺的綠,跳動著光與影的和諧旋律,令人贊嘆不已。極目遠眺,一片片竹林盡入眼底,竹林邊星星點點的人家,升騰起裊裊炊煙,這時的小院已是樹影婆娑。

房里蒸汽氤氳,與陽光交織,是真實的人間況味,爐膛里的柴火卯足勁上演大合唱,紫銅鍋爐呼呼冒著熱氣,屋子里彌漫著饅頭的香味,濃濃的煙火氣把我帶到了遙遠童年。

農家樂的美食誘惑我們的味蕾,天目山的風景也同樣令人陶醉。

天目山一名“浮玉”,又名“天眼”,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池水常年不干。“天目”之名始于漢,峰巒疊翠,古木蔥蘢。西天目山素有“大樹王國”美譽,禪源寺就坐落在山腳下。

禪源寺是浙江名剎,創建者為深得兩朝皇帝(順治、康熙)殊遇的玉琳國師,歷代高僧輩出,傳法系屬臨濟宗,遠播東瀛。

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西遷時在此暫住。1939年3月,周恩來在這里發表演講,寺東建有紀念碑亭。1941年,日寇七架飛機肆無忌憚地低飛盤旋禪源寺上空,輪番投彈三十多枚,整座寺院毀之一炬,我們看到的寺院,為2001年重建。

中軸線上的寺廟建筑群,設計精巧,負勢而上,金碧輝煌,頗為壯觀,黃墻黛瓦,異常明麗,各種石雕栩栩如生。周邊山林茂盛,古杉、古松、古楓、古銀杏比比皆是,尤其是自山崖石縫流出的泉水,泠然作響,似玉佩似風鈴,增加了天目山的清幽,也平添諸多靈性和風韻。

緊鄰寺廟,山泉聚集而為山塘,是難得一見的清幽雅致之地。遠處青山環抱,近處草木倒映水中,清澈的潭水像是一塊不規則的翡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或者徐志摩詩中的康河。塘邊一水榭,檐牙高啄,可謂有亭翼然。我想,若能偷得半日閑暇,斜躺竹椅,靜靜冥想,或面對青山綠水,煮茶品茗,賞花開花落,觀云卷云舒,那一定有千種風情,萬般詩意。

中午在農家樂吃的鮮筍、土雞、土雞蛋、水庫的魚、山野菜,勝似玉饌珍饈,舌尖上的美食,讓我們大快朵頤。

下午游覽天目山大峽谷。

峽谷又名大石谷,是蒼天賜予人類的一份豪禮!它打破五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長的火山巖溪,最長的木長廊,最長的花崗巖火燒板山坡游步路,站立人數最多的單塊火山巖石,火山巖巨石最多。

山門前,迎客瀑飛花碎玉轟然作響,“天目山大峽谷”幾個朱紅大字遒勁有力,是好客的天目山的滿腔熱情。

沿著石階漫步,會突然與巨石撞個滿懷,仿佛那些石頭都是從天而降,令人訝異驚嘆震撼,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難怪袁宏道說,“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一路上木長廊相隨,泉水為伴,鳥聲盈耳,古樹彌望,花香草香繚繞不散,沁人心脾。

除此之外,水上秋千,驚險浮橋,聲控水簾洞,皮筏沖浪,空中索道,滑草等等,都是引人入勝的體驗項目,引逗游客躍躍欲試。置身青山幽谷,流連于潺潺溪澗,與自然對話,相看兩不厭,人間瑣碎、人世煩惱,全然屏蔽。孩子們在谷底溪畔廊下隨意汲水撒歡,綻放童真,盡享野趣。

長廊和步道兩旁有古代傳說介紹,饒有趣味,為大峽谷增添了人文氣息,也增添了傳奇色彩。

關于臥牛石。

天目山佛教開山世祖高峰禪師初游天目山時,行至半道,一頭用來馱經書和行李的水牛,突然大叫一聲無影無蹤,據說,它被神人點化,變成了酷似水牛的臥牛石。

關于新婦石。

北朝末年,一對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亂兵,新郎被擄掠,新娘不顧一切地向前撲去,結果,被亂兵踢翻在地……待新娘蘇醒,新郎已遠去,她踉踉蹌蹌地往前趕,拼命呼喊,新郎聞聲拼命掙扎著轉身回頭,一對新人四目相對,涕泗橫流,就在這時,一道閃電,一聲霹靂,一對戀人瞬間化作五丈高的巨石,隔壑而對,默默無語,一站就是千年,仿佛是向世人傾訴著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控訴著人世的不平。

還有皇帝的傳說。

風流皇帝乾隆曾經三下江南,慕名來到天目山,不禁被大樹華蓋和別致景色所吸引,于是游興大發,游至峽谷時,不慎將印章遺落,此后,這里就有了碩大的印章石。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時珍、袁宏道等確實都在這里留下足跡。白居易寫的《新婦石》,凄婉動人流傳至今:“堂堂不語望夫君,四畔無家石作鄰。蟬鬢一梳千歲髻,蛾眉長掃萬年春。雪為輕粉憑風拂,霞作胭脂使日勻。莫道面前無寶鑒,月來山下照夫人。”活畫出孤寂凄楚豐姿綽約的新婦形象。

現實生活中,游覽天目山的名人更是不勝枚舉。郁達夫、徐悲鴻、胡適等都為天目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曾經登臨西天目山,拜謁開山老殿,賞倒掛蓮花,還在天王殿拜佛,韋馱殿替母親還愿。

金庸的胞妹查良秀是天目山鎮藻溪村村民,他曾兩次游覽天目山,并且在《書劍恩仇錄》《天龍八部》兩部小說中,都描寫了發生在天目山的故事。

遺憾的是,此次游覽止步于情怡亭,尚不足天目山大峽谷半程,無緣看到刻在金蟾觀月石上的先生手跡——“石谷有靈氣”(從金庸先生的詩句“天目有靈氣,靈石成山谷”中抽取),也未能一睹飛來石、石壁松的風采,不過,五瀑潭、臥牛石、山盟石、九連瀑、鋸板石、甲魚石、河豚石之美,都歷歷如在眼前,足以慰藉心靈。西天目山并不算險峻巍峨,仙人頂海拔不過1506米而已,但是,山幽,石巨,樹古,瀑急,水清,為世間罕見,真可以說山水有情,動靜相宜。

西天目山,適合所有人游覽,可以說老少咸宜:壯者可徒步登山,弱者可乘車攬勝,幼者可在山泉嬉戲。大峽谷有世界最長的木長廊,無日曬之憂,無雨淋之虞,緩坡慢道,拾階而上,無攀登之苦,堪稱勝境。

依依不舍地告別好客的主人,帶上筍干、梅菜、土雞蛋這些山貨返回。一路上是無邊無際的綠——綠草,綠樹,綠山,郁郁蔥蔥,連綿起伏,如同巨幅水粉畫,是大自然的杰作。車,仿佛在綠色長廊中穿行。途徑杭州,沿著西溪濕地外墻行駛,不禁想起宋代皇帝趙構游覽西溪濕地后御筆題寫的“西溪且留下”。

我想,天目山游覽一次是遠遠不夠的,須得久住,方可賞其風光,品其味道,得其神韻,悟其性靈。

所以,我,也,想,說——天目山,且留下!(完)

注:本文亦配有精彩圖片,近日將陸續更新。

注:非本網站內容冬網概不負責,未經本站同意,不得轉載本網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點擊此處發表意見

 

推荐阅读
【光阴故事天目山】天目山,且留下!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中国计划生育和出生率问题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十五年后 张国荣为何还在收获粉丝

香港导演在英国:关锦鹏谈人生、女人和香港电影的生死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19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