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发表
意见

【上报专访】BBC前中文总监李文 给下一轮媒体世代的备忘录(上)
更新时间:2019-05-04

4月结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25年职涯、退居媒体业「第二线」的香港浸会大学高级讲师李文日前应龙应台基金会之邀来台间,接受《上报》专访。除了分享自己带领BBC中文部征战中国市场的经验,他也提出对新媒体世代的观察与展望。「未来会不会不再需要BBC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呢?」李文说,「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只能说,BBC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

1991年加入BBC的李文曾任中文网主编、中国业务发展总监、中文总监兼总编辑等职,带领BBC中文部走过网路与社群平台的崛起。近年来,他也访问多名台湾政要,包括现任总统蔡英文、前总统马英九、李登辉,与宋楚瑜、朱立伦、郝柏村等人。目前任教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李文,最大的希望是培育「下一代媒体菁英」,由他们将媒体带往全新的局面。

突破社群平台的心理阻力

回忆BBC中文部由传统走向网路及社群的过程,李文认为网路化的脚步不算慢,但跟进社群平台时是慢了一些。BBC中文部首先试图进军微博,但困难重重,微信「也不让你进」,最後才试图从海外的脸书(Facebook)开始经营,如今也表现不俗。

李文从一名资深媒体人的角度,由中得到的主要启示是「面对新事物,你真的要采取一个开放的态度。」他解释自己起初一直不认为脸书是一个媒体平台,觉得「垃圾讯息、虚假讯息太多」,但突破这样的心理阻力後,「过去这几年,我对它的观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面对新事物,不要太早就武断地做出判断。」李文解释,「你先把它了解了,再看他是否适合你要做的事。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适合的,但你要了解後才会知道。」

专业形象是最好的宣传

「BBC中文网」在1999年成立,不久後就被中国屏蔽。如今最大访客来源为美国,其次为台湾或英国。其他访客来自香港、欧洲、澳洲等地。李文表示,BBC知道有不少中国网民透过设在美国的代理伺服器「爬墙」访问中文网,但无法确认其数目。

为了打入庞大中国市场,BBC在2006年成立「BBC英伦网」,将较不受中国封锁的内容移置此站,维持中国年轻世代与BBC的联系感,也为中文网未来可能的回归铺路。

李文解释,做为英国最大公共媒体,BBC的目标确实包括宣传母国,「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我们的新闻专业。」虽然BBC在报导中也多少反映英国的价值观,包括对人权与言论自由的支持,但李文认为,「做好一个受到尊重的国际媒体,而她是来自英国,这就是最好的广告。」

流量与品德的两难?只能靠媒体自己把持

这包括BBC强调「不偏不倚」的编辑指引,以及媒体自行守持的社会道德责任。李文直言,自己面对新闻的处理方式「肯定比较传统、比较保守一点」,「我觉得媒体应该要有基本的品德底线,不应该为了追逐流量或甚至是商业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

李文解释,「做为媒体,我们只能真实地反映见到的新闻。」他举例,如果某些选战的竞选水平就是「比较庸俗,档次低了一点」,媒体也只能据实报导,不能因此不报、或是刻意美化成更高的层次。

但媒体还有其他的责任,包括要在表面内容外提供背景知识与深入分析,「可以在分析中指出这次选战庸俗的地方。」另一个重点,是要反映不同社群与阶层的多元声音,以达成BBC重视的客观公正性。

BBC也将化整为零?

李文也观察到,在社群媒体的兴盛下,无论是媒体或是社会都有分众、小众化的趋势,「但这不是媒体可以阻挡的。」他说,「社会共同的回忆与体验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没有办法。但究竟需不需要一个大众共有的东西呢?未来可能不需要。即使你想要,可能也不会再出现了。」

报导范围广泛的BBC也提供分众选择权,让视听众选择性接收有兴趣的新闻推播。但在分众化的媒体环境下,「未来会不会不再需要像BBC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呢,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只能说BBC已完成她的历史使命。」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中国计划生育和出生率问题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十五年后 张国荣为何还在收获粉丝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19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