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結束在英國廣播公司(BBC)25年職涯、退居媒體業「第二線」的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李文日前應龍應台基金會之邀來台間,接受《上報》專訪。除了分享自己帶領BBC中文部征戰中國市場的經驗,他也提出對新媒體世代的觀察與展望。「未來會不會不再需要BBC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呢?」李文說,「有可能。如果真是這樣,那也只能說,BBC已完成她的歷史使命。」
1991年加入BBC的李文曾任中文網主編、中國業務發展總監、中文總監兼總編輯等職,帶領BBC中文部走過網路與社群平台的崛起。近年來,他也訪問多名台灣政要,包括現任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李登輝,與宋楚瑜、朱立倫、郝柏村等人。目前任教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李文,最大的希望是培育「下一代媒體菁英」,由他們將媒體帶往全新的局面。
突破社群平台的心理阻力
回憶BBC中文部由傳統走向網路及社群的過程,李文認為網路化的腳步不算慢,但跟進社群平台時是慢了一些。BBC中文部首先試圖進軍微博,但困難重重,微信「也不讓你進」,最後才試圖從海外的臉書(Facebook)開始經營,如今也表現不俗。
李文從一名資深媒體人的角度,由中得到的主要啟示是「面對新事物,你真的要採取一個開放的態度。」他解釋自己起初一直不認為臉書是一個媒體平台,覺得「垃圾訊息、虛假訊息太多」,但突破這樣的心理阻力後,「過去這幾年,我對它的觀感就完全不一樣了。」
「面對新事物,不要太早就武斷地做出判斷。」李文解釋,「你先把它了解了,再看他是否適合你要做的事。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適合的,但你要了解後才會知道。」
專業形象是最好的宣傳
「BBC中文網」在1999年成立,不久後就被中國屏蔽。如今最大訪客來源為美國,其次為台灣或英國。其他訪客來自香港、歐洲、澳洲等地。李文表示,BBC知道有不少中國網民透過設在美國的代理伺服器「爬牆」訪問中文網,但無法確認其數目。
為了打入龐大中國市場,BBC在2006年成立「BBC英倫網」,將較不受中國封鎖的內容移置此站,維持中國年輕世代與BBC的聯繫感,也為中文網未來可能的回歸鋪路。
李文解釋,做為英國最大公共媒體,BBC的目標確實包括宣傳母國,「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我們的新聞專業。」雖然BBC在報導中也多少反映英國的價值觀,包括對人權與言論自由的支持,但李文認為,「做好一個受到尊重的國際媒體,而她是來自英國,這就是最好的廣告。」
流量與品德的兩難?只能靠媒體自己把持
這包括BBC強調「不偏不倚」的編輯指引,以及媒體自行守持的社會道德責任。李文直言,自己面對新聞的處理方式「肯定比較傳統、比較保守一點」,「我覺得媒體應該要有基本的品德底線,不應該為了追逐流量或甚至是商業利益,而放棄道德原則。」
李文解釋,「做為媒體,我們只能真實地反映見到的新聞。」他舉例,如果某些選戰的競選水平就是「比較庸俗,檔次低了一點」,媒體也只能據實報導,不能因此不報、或是刻意美化成更高的層次。
但媒體還有其他的責任,包括要在表面內容外提供背景知識與深入分析,「可以在分析中指出這次選戰庸俗的地方。」另一個重點,是要反映不同社群與階層的多元聲音,以達成BBC重視的客觀公正性。
BBC也將化整為零?
李文也觀察到,在社群媒體的興盛下,無論是媒體或是社會都有分眾、小眾化的趨勢,「但這不是媒體可以阻擋的。」他說,「社會共同的回憶與體驗越來越少,我覺得這沒有辦法。但究竟需不需要一個大眾共有的東西呢?未來可能不需要。即使你想要,可能也不會再出現了。」
報導範圍廣泛的BBC也提供分眾選擇權,讓視聽眾選擇性接收有興趣的新聞推播。但在分眾化的媒體環境下,「未來會不會不再需要像BBC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呢,有可能。如果真是這樣,那也只能說BBC已完成她的歷史使命。」
相关链接
台名嘴:大陆记者叶青林揭台当局“媚日抗中”真相遭打压
记者来鸿:蒋介石塑像在台海两岸的不同待遇
47岁单身女星俞飞鸿何以影响中国年轻人婚姻观
记者来鸿:香港年轻一代双重蜗居?
推荐文章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致青春--漫访台湾彰化精诚中学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追梦人—追忆凤飞飞的流水年华
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访士林官邸 知第一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