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年--對於我的祖國來說,是戊戌變法一百廿周年,是北京夏季奧運會十周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對於我個人來說,亦具有特別的意義。今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從三月份的香港,五月份泰國,六月份寶島臺灣,到九月份的漢口,十月份嘉興,再到十一月份的廈門,可謂是我出生以來外出旅行最多的一個年頭。二〇一八年--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十周年,第一次首都北京之旅十周年,第一次踏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香港之旅五周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國—泰國普吉島以及第一次漢口和廈門之旅。
--題記
農曆十月初十(西元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午,在這個“雙十”的吉日,我乘搭東方航空班機從上海虹橋空港前往東南沿海城市廈門,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是次廈門之行,是我臨時決定的,原本我打算去濟南,去親身感受一下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因廈門友人多次提點之邀,遂今年最後一站廈門三日之旅得以成行。
点击在线收听李叔同作词《送别》
來到廈門,怎麼能不去風景如畫的鼓浪嶼島呢?就如同到北京不去長城一般。因廈門友人事先幫我預訂好鼓浪嶼的船票,十一月十九日上午九點五十分我順利抵達了鼓島。

沒來廈門之前,就聽聞鼓浪嶼景色秀麗,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曾去過。是次親身經歷入島一遊,果然名不虛傳。我在《廈門行記(上篇)》中提到中英《南京條約》開啟了廈門,廈門成為了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認識和瞭解鼓浪嶼這座美麗的小島也要從那個時候說起。
一八四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道光二十二年的正月十五日),美國人雅裨理搭乘英國海軍軍艦抵達鼓浪嶼。這位手捧《聖經》踏浪而來的美國歸正教會傳教士,是鴉片戰爭後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一個雞犬相聞的漁耕聚落,從此與世界有了脫不了的關係。就像一個村姑冷不丁地撞上一個“貴人”,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大清王朝遭遇“自古未有之變局”的大環境下,很戲劇化地成為西風東進之窗。
島上居民的多樣性和相容性,不同文化交流碰撞所孕育出的具有教會色彩的西方文化,具有南洋色彩的華僑文化和具有閩南色彩的本土文化結合的多元文化;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所培育出的早期睜眼看世界的普通公民和走向世界的卓越人才;以鋼琴為代表的西方音樂和融歐洲、南洋、閩南為一體的折衷主義建築所構建的文化風貌;國際居住區的人文背景所衍生出的較早的公民意識與法律意識;公共地界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工部局與會審公堂所形成的民主與契約的公共管理模式等。

鼓浪嶼島上著名的景點之一就是日光岩遊覽區了。俗語說:“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日光岩,又稱龍頭山,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日光岩頂部有一直徑四十多米的巨石淩空屹立,渾然天成,為廈門的象徵。登峰俯瞰,廈鼓風光一覽無遺。民族英雄收復臺灣時,曾屯兵於此,現尚存水操台、龍頭山寨門等古跡。山上歷代摩崖題刻甚多,每一個摩崖題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與傳說。
中午時分,我花了50元購買了門票,進入了日光岩景區遊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角高高翹起、如鯤鵬展翅的日光岩寺的大門樓,“日光岩寺”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我的中學母校校名也是他題寫的。門兩旁的對聯分別是“日光普照三千界,岩勢高淩尺五天”、“善入音聲海,堅住菩提心”。
日光岩寺,以前叫蓮花庵,依山傍海,風光獨好;別致精微,清靜素雅;香煙繚繞,日光普照,是個閉關修行的好地方。我們熟知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曾于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農曆五月至十二月在此閉關八月之久。

進入日光岩寺,遠遠看見日光岩寺後巨岩上,有著三幅巨大的摩崖石刻。這三幅摩崖石刻最上方的四字橫書“天風海濤”是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福建巡按使(派官巡按天下風俗黜陟官吏,類似于“省長”。)許世英題刻的,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其中“鷺江第一”是清道光進士林鋮所寫,而另一幅“鼓浪洞天”,這是三幅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由明朝萬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年)泉州府同知(知府的副職,正五品)丁一中所寫的,距今400多年了。這三幅崖刻形象地概括了日光岩的風光。
三幅摩崖石刻下方左側,也就是日光岩寺西側則是弘一大師紀念園。弘一大師,名文濤,字書同,祖籍浙江平湖,一八八〇年生於天津富貴之家,中國近代三大高僧之一。他天賦異秉,天資聰慧,凡有所為,無不極致。他通音律,善詩詞,善繪畫,愛戲劇,曾親自上臺表演《茶花女》,轟動津滬。今天仍不絕於耳的歌曲《送別》就是弘一大師出家之前的填詞傑作,曾被定居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我的已故忘年交王恩禧老師的友人林海音女士的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弘一大師還是西洋音樂和油畫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之一。
如此才華橫溢、風姿卓絕的風流公子卻于一九一八年八月在杭州虎跑寺削髮,九月受戒,成為後來為無數僧眾敬仰的弘一法師。

據說,弘一法師本打算在日光岩寺閉關三年的,可為什麼只住了半年呢?據陪法師同去的高文顯回憶,是因法師嫌環境太吵。小木屋下廚子的說話聲,早晨的洗菜聲、炒菜聲都“吵”得法師心煩。更令法師難以忍受的是,隔壁冒出來的濃煙使“法師蒙熏”,連白天也不能好好地用心治學。看來雖入定,也難耐俗世之喧囂。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農曆十二月初六日,法師移居南普陀寺。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弘一法師的短暫閉關,讓日光岩寺的遊客都可以沾點佛緣並廣結善緣。大師果真仙靈!就在日光岩寺上方的龍頭山寨遺址處,我再次遇見了昨日(十一月十八日)在集美學村參觀陳嘉庚紀念館時相識的來自東北哈爾濱的鞏先生宋女士夫婦。與這對夫婦昨日相識時,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因為六年前我曾去過冰城哈爾濱,東北人非常熱情,他們還邀請我有時間再次去哈爾濱作客。
日光岩寺範圍不大,兩旁附有長廊廡榭、羅漢殿等,流光溢彩,鮮明靚麗。大雄寶殿、彌陀殿對合而設是全國唯一的。佛殿飛簷翹角,垂柱花籃,斗拱彩繪,琉璃映輝,一塵不染,宛如一塊晶瑩的璞玉鑲嵌在巨石綠樹叢中,琉璃歇山頂點綴在歐陸建築的樓群裡,中西文化交相輝映,頗顯中華古建築的風采,吸引無數觀光者。(完)
作者寫于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晚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打印版(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打印版(繁体版PDF格式)
我的二〇一八终点站—厦门行记(上篇)
“古早味”—臺灣心跳聲(智慧城市网转载)
古早(百度百科)
厦门之行图辑
厦门大学图辑
古早味,台湾味(豆瓣)
记忆中的老味道,古早味美食
厦门大学官网
泉州古早味:漂洋过海的乡愁
推荐文章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