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路中间站|站点超链接|发表意见|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要规范中西方文化元素的互译与使用
——以“龙、凤”为例

更新时间:2024-07-11  作者: 王林波   下载本文word版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跨文化交流的策略,费孝通先生讲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愿景,从器物(如茶叶、瓷器、丝绸)和精神产品(出版物、孔子学院、影视、动漫)两个不同层面去考察是方法。无论哪个方法,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必然遇到中西方文化元素的互译问题,对此放任自流只会阻碍交流,还是要规范引导。

本文不探讨具体的翻译工作,而是建议在涉及中西方特色文化元素的时候互译要倍加慎重,不能简单套取即有名词,或者视觉上比较相像就直接用,必须弄清楚其文化内涵,如果表达不了就直接用音译更佳。规范使用是关键!纠正不当用法,减少误解。尤其是在各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对涉及中外独有的文化元素,互译工作更是要起到清晰地文化表达作用,不能造成误解。如龙和凤应该音译为“Loong,Voong”,而不是外国文化中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国的“Dragon,Phoenix”,它们应该被译为汉语“恶魔,不死鸟”。

一、以“龙和凤”的翻译为例试看互译不当产生的问题

1、不利于保护和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

2005年,在评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时,龙落选了。组委会的解释是“龙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龙”在英语中被译为“dragon”。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这种虚构动物丑陋庞大,是邪恶的象征。如何翻译“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马上就要十年了,但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定论。龙在中国则是图腾,是神物,封建时代则是天子的象征。Dragon和龙完全是两码事!

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封建王朝中龙是天子,凤是皇后。凤和传统文化中代表南方的朱雀、代表太阳的赤乌有共通之处,是否相同可以继续考证,但都和龙一样是永恒的、吉祥的,中国历来是“龙凤呈祥”的说法。而phoenix是西方神话一种传说中的鸟,它与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和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五百年一次被烧成灰烬,然后从灰烬中重生,是悲壮的象征。凤和phoenix也完全不搭边,但目前都这么互译使用。

2、不利于中国塑造正面国家形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被比喻为 dragon,中国因为自称“龙”,因而在外国时政绘画中也被频频表现为恶魔 dragon,为西方媒介妖魔化中国提供了便捷条件。可以说各个反华势力也在以这些文化符号的不准确互译为借口,来妖魔化中国。当前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交流更加频繁,需要更加下面的国家形象,不应该让文化符号的互译成为绊脚石。

3、不利于中国公众客观了解西方文化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磷,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基督教《旧约》中的故事。与God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一些圣徒如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dragon为其业绩。杀死豺狼虎豹,仅仅是英勇的行为;但杀死 dragon,不仅是英勇的行为,而且还是正义的行为,杀死 dragon 的英雄,都被冠以头衔 “圣”(St.)。俄罗斯的国徽中间部分即是圣乔治杀死 dragon。可以说Dragon在西方世界可以是一切邪恶的代表,因此把dragon翻译成“恶魔”到是非常恰当。对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正确理解也有所帮助,不会造成困惑。

二、规范中西方文化元素的互译与使用

1、从事互译的工作者达成规范互译的共识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及其下属的中国翻译协会,还有各个地方上的翻译协会,在中外文化元素的互译上应当达成共识,避免出现当前的混乱局面。可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牵头,发动各地的翻译协会,联系相关的文化学者,对一些中外文化元素的互译达成共识,然后共享给教育、宣传部门,通行全社会,让跨文化交流更加畅通。

2、外文词典规范文化元素的互译

当前流行的市面上的汉英、英汉词典依然是把龙和Dragon,凤和phoenix互译,互联网上的各种电子辞典和在线翻译软件等皆是如此。建议各个词典编撰出版机构重新规范,对新出版的纸质和电子词典要正确翻译,新闻出版局要起到规范网络词典的作用。

3、学校教育和使用的教材应当规范互译

教材代表着权威信息的传递,而且教材影响面极广,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当重视文化元素的互译准确性。对外语教学的师资要加强此方面的培训工作,外语教师更要有文化自觉。而教材的编撰更不能是闭门造车,而应该是同文化界和翻译界互联互通。不能给一代代的学生们造成困惑。

4、文化窗口单位率先做好正确使用的宣传

如上海的各个博物馆,有很多龙凤形文物、官方网站上和现场英语说明都翻译成dragon,应当纠正为Loong,否则不是告诉外国人士中国人是以恶魔为图腾么?再就是如道观的一些外文介绍,比如“龙王庙”不能译为Dragon Temple,我们可不是崇拜恶魔,而是能降雨的神。以此类推,一些中国文化特色的景点在使用外文翻译应当规范,力求准确表达中国文化,而不是去对应一些外文中的邪恶词语。同时出口的一些出版物、影视和动漫的翻译也要把好关,不能向外国观众传递扭曲的中国文化。

5、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及对外汉语培训中规范使用互译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窗口,还有国内外各个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无论是培训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还是直接教外国人汉语,文化沟通的正确性非常重要,一旦造成误解,后面再纠正代价要大得多。此外,如果孔子学院等机构在传递文化符号时对应错误,也会损失公信力,对是进一步发挥作用将起到阻碍作用。

6、媒体宣传要有文化意识,避免误导公众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波兰馆日 “波兰龙的巡游”, 中新社记者居然报道“波兰和中国一样,都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 世博园上演 “波兰秀”,和 “将中国元素进行到底” 毫无关系,实际上波兰的 “龙” 是魔鬼,波兰人不是崇拜 “dragon”,而是崇拜杀死这头 “龙”(dragon)的英雄。这又是一则不懂龙和Dragon文化内涵的反面教材。因此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强相关记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培训,增加文化识别技能,清晰地为公众传达信息。而代表政府的新闻办、党报、政府喉舌等官方媒体更是要起到表率作用。

王林波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第四综合总支部
2015/1/4

推荐阅读
为我择偶的“参谋长”
绽放生命之光,初圆文学之梦
走进周庄

鹏哥的婚事(上)
鹏哥的婚事(中)
鹏哥的婚事(下)
一个“志愿军老战士”--朱俊贤的故事
保安眼中的沈局
读征文《英雄的选择》,感动得二次流泪
宅家轶事
为背井离乡的故乡人,点燃了一盏心灯 读《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有感
苏南明珠之锦溪镇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点击此处发表意见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