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对于张学良这个人物,史学家们说法不一,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张学良仅仅是中学历史课本里“西安事变”一节里寥寥数字的描述和一张照片,对其人其事谈不上什么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去评价。且不论电视连续剧《少帅》及其历史观和制作水平,最起码,让大众对这个人物和那段历史,多了几分好奇和探索欲。
于是,我不禁记起今秋在沈阳——
对于沈阳这座城市而言,仿佛处处可以触摸到张学良将军的影子。在东北大学校门口,那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旁的落款,便是张学良;张学良,字汉卿;走进2003年9月19日,为纪念张学良而兴建的东北大学汉卿会堂,迎面就是一尊青铜半身雕像,该铜像是以张学良上世纪90年代的形像为基础,由“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著名旅日华工领袖王希天烈士的孙女王旗女士捐资10万元敬铸的。棕红色的大理石底座上镌刻着金色大字“张学良,1901——2001”……
一
在沈阳的日子里,我再一次冒雨前往位于城东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踞沈阳故宫1公里的张学良旧居(又称“大帅府”或“张氏帅府”)参观。所谓大帅府,就是张学良和他的父亲张作霖的旧居。张作霖是原奉系军阀首领,曾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人称“东北王”。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掌控“北洋政府”,出任陆海军大元帅,于是得了“张大帅”之名。
张作霖对红色帝国有更多的警惕。他与日本人互动颇多,但对苏俄采取决不让步的姿态。据《张学良年谱》,1925年5月7日,俄大使喀拉罕借口洮昂路侵害中东路权,拒绝与中国谈判。张作霖答复:“吾在领土内筑路屯垦,殊无外人置喙余地。俄人素以平等鸣于世,今乃出此有悖国际公法之行为,吾人自不无遗憾。吾头可断,对俄此等要求,必不让步。”

“‘重大办’在审查电视连续剧《少帅》的时候,大部分学者也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在张作霖手里,东北没有出卖过一寸土地。”
屈指算来,我应是第三次造访大帅府。头一回去大帅府,那是九十年代初,我匆匆路过沈阳数日,却把光阴掷进那大帅府里。莫非,我对张大帅的兴衰盛败发生了兴趣?不,不,当时的大帅府,乃辽宁省图书馆所在地。彼时的省图所使用的大帅府房舍由三部分组成:东院是大青楼、小青楼和十几间平房,中院是三进四合院,一直是几百万件档案的档案库;西院是六栋三层红楼。
我正忙于采访震惊中日两国的大案──“伪满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遗产案。沈阳曾是这个汉奸的老巢,当年的书刊上也留下赵欣伯出任“奉天市市长”的“遗迹”,而这些书刊在上海却很难查寻。大帅府里的“土特产”,使我对“赵公”──赵欣伯有了翔实的了解……
我如入山阴之道,目不暇接,在大帅府探胜求宝。查阅《满洲国现势》,查阅《沈水画报》,查阅《大满洲国要人画报》,查阅《盛京日报》以及厚厚的《治沈记》、《现代支那人名监》、《东北人物志》……午间,休馆之际,丽日中天,我把所借书报摊在大院的水泥台阶上,用“傻瓜”相机咔嚓咔嚓翻拍着。
尤为欣喜的是,我在大帅府查到了尘封已久的日本姬野德一在1935年所著《法学博士赵欣伯氏》一书,如获至宝。此书不仅详细记述了赵欣伯的生平,而且还附有赵欣伯赴日期间的日记!

那时候,我的注意力聚焦于大帅府的藏书,并没有关注大帅府本身。
后来,我听说为了使大帅府这一重要的历史建筑得以保护,辽宁省计划经济委员会专门下发932号文件,将省图书馆新馆工程立为省定重点项目,馆址选在万柳塘路与文化路交汇处东边的东陵区五三乡南塔村的菜地,共3.6公顷。那里,成了张氏父子的纪念馆。我再度前往大帅府,那时候大帅府经过整修,刚刚对外开放,还属于初创阶段,并未给我留下太多印象。
二
这一回来到大帅府,那里早已经成了像模像样的旅游景区,游客颇多。
走近大帅府,发觉大门前的广场上,那座青年时期的张学良全身铜像照旧。或许,考虑到张学良在这里居住的时候,还是青年。
大帅府还是原先的样子,但是门口的墙上多了几块大理石牌子,上书“张氏帅府”、“张学良旧居”,“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那块“张学良旧居”的大理石牌子上,还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这表明大帅府已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在1996年,不然的话,当年断不可能把辽宁省图书馆安在大帅府的。大帅府宣教部讲解员李雪小姐热情地全程陪同我进行解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10月26日,张作霖率部至奉天为大清末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保驾,从而逐渐掌握奉天军政大权。1912年9月,袁世凯任命张作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其后张作霖才开始在奉天安置家眷、置办产业。先在大南门里,通天街租赁了道台荣厚的一套旧宅居住,1913年底,将旧宅买下来,同时又将西侧的江浙会馆购买下来。到了1914年夏,将这两处旧宅全部拆除,重新设计和修建,也就是现在的大帅府建筑群。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新居。此时,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被尊称为“大帅”,亲近者称“雨帅”(张作霖,字“雨亭”),并在新居内有办公室处理日常公务,故此人们习惯称此处建筑为为“大帅府”。
据称,“九·一八”事变之后,大帅府名义上是“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所在地,实际上被日本奉天第一军管司令部所占据。在国民党统治时代,这里成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图书馆”所在地,实际上是国民党市党部及接收大员们进驻了大帅府。院内建筑多被毁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1948年秋,辽沈战役打响,11月3日,设在哈尔滨的东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接管了“原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图书馆”和“辽宁省立图书馆”。新的东北图书馆就设在当时的“沈阳博物院图书馆”,即现在的大帅府。
1955年,东北图书馆改名为辽宁省图书馆。随着藏书的增加,大帅府的馆舍显得愈发紧张,由于不是专业的图书馆建筑,许多书不得不打捆堆放。1994年10月,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试开馆,腾空了大帅府。

其实,大帅府很大,不至于不够用。辽宁省图书馆搬迁的真正原因是张学良在台湾逐渐从囚禁之中恢复自由,大陆为了欢迎张学良归来,便着手迁走辽宁省图书馆,修复大帅府。
张学良倘若归来,必定会旧地重游大帅府,所以,国务院把大帅府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修工作全面开展。
大帅府是一座由张氏父子逐步用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分东、西两院。东院是大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一荻(赵四小姐)故居;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其中,位于东院的大青楼是大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18年,竣工于1922年,仿罗马式建筑风格,因为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共三层,楼顶有阁楼,地下有地下室,是当时奉天最高的两个建筑之一,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东北近现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帅府正门前院是一个东西长百米,南北宽16米的大院,东侧开有东辕门,中间二门,西侧开西辕门。院落前的“起脊挑檐”的影壁墙,刻有“鸿禧”二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正中。

一进院落门的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大门上有彩绘门神。院落的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
在跨进大帅府的时候,我注意到大帅府的镶铜门槛很高。按照中国当年的惯例,“门槛高”意味着主人的身份高。然而,我在大帅府却见到一幅画,画面显示张学良当初出生在马车上!此非杜撰,张学良生前就曾说过:“我生在大马车上。”张家的“门槛”,原本不高。张作霖虽然后来贵为陆海军大元帅,但是他兽医出身,绿林起家,做过马贼,因骁勇善战,才一步步提升。1901年6月3日,张作霖的妻子赵春桂乘坐马车,前往辽宁省台安县桑林子乡张家窝棚探望堂侄赵明德时,途中临盆,在马车上生下张学良。
张作霖在“发达”之后,盖起了大帅府,“门槛”一下子高起来了。大帅府先是盖起高大的西式的大青楼,接着又盖起中西式的两层小楼——小青楼。张作霖“墙外金戈铁马,墙内左拥右抱”,发迹之后夫人有六位之多,即赵夫人、卢夫人、戴夫人、许夫人、寿夫人、马夫人。
三
漫步在大帅府,漫步在大青楼、小青楼,我无意于张作霖六位夫人的“艳史”,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张作霖的五夫人张寿懿。她当年住在小青楼。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张寿懿显示了她难得的机智和镇静:对于大帅府而言,晴天霹雳发生在1928年6月3日,那晚6时,张作霖离开北京大元帅府,乘坐专列返回沈阳,张作霖的专车22节,是清朝慈禧太后用过的“花车”,装饰非常华丽,他乘坐的80号包车在中间,包车厢后是餐车,前边是两节蓝钢车。专车前面还有一列压道车作前卫。次日凌晨5时30分,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突然发生猛烈的爆炸。后来得知,那是日本关东军设置的阴谋。因事件发生在皇姑屯火车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
据大帅府当时的管家温守善回忆:“张作霖被炸出约三丈远,咽喉处有一个很深的窟窿,满身是血。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驱车赶来接张作霖。张作霖的六姨太太和三儿子张学曾等人忙把张作霖抬上他的汽车。到大帅府后,张作霖即被抬进小青楼会客厅。”
回到大帅府时,张作霖已经不省人事。上午9时40分左右,终因伤势过重,撒手人寰。死前张作霖对卢夫人说:“告诉小六子(张学良的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大帅府的天,仿佛要塌下来。五夫人就在这个时候,成了大帅府顶梁柱。她当即与时任奉天省(1929年,改为辽宁省)省长刘尚清、督军署参谋长臧式毅商议,决定秘不发丧,以争取张学良赶回沈阳。
于是,护士照样在小青楼进进出出,厨师依然厨房忙忙碌碌,仿佛都在为张大帅将息身体服务。大帅府里一切如常,未发出一声啼哭,没有一个人眼睛红肿。
起初,日军对张作霖表示“关切”,派军医前来“救治”张大帅,被五夫人拒绝。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的太太,迈过大帅府高高的镶铜门槛,说是来看望张大帅的夫人们,谁都明白她安的是什么心。
五夫人张寿懿浓妆艳抹,在小青楼隆重接待总领事太太,并设宴招待。五夫人称,张大帅受了伤,但是并无生命危险,只是惊恐过度,正在静养,无法亲自出面会晤总领事太太,托她代为致谢。席间,从小青楼西屋里还传来张作霖的咳嗽声和骂声,丫鬟、护士时进时出。
日本总领事太太对于张作霖未死深信不疑——虽说张作霖的尸体正停放在咫尺之内的西屋。
张作霖命归黄泉之时,五夫人只知张学良正在天津。五夫人不敢动用电报、电话向张学良报丧,而是派出身边可靠副官秘密赶赴天津。副官到达天津之后,却又一时找不到张学良。五夫人在此期间心急似焚。直到张作霖死后第十三天,张学良终于赶回大帅府。
在张学良回来后的第五天,正式对外宣布,张作霖薨逝。日本总领事获知,大吃一惊!
在隆重举行张作霖祭奠仪式之后不久,1928年7月3日,27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五夫人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赢得大帅府上上下下的赞扬和尊重。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当时,在东北有不少日本间谍,但事先对此事却毫无察觉。
由于父亲的忌日是6月4日,从此以后,为了怀念死去的父亲,铭记杀父之仇,张作霖的忌日便成了张学良的“生日”。此后,张学良一般不过生日,有人问起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也总是设法回避。
张氏父子在“五卅”运动中曾有出彩一笔。正史多强调,运动初期,张氏父子曾人云亦云发爱国通电、捐款;在民众抗议危及天津秩序时,奉系军阀李景林毫不手软地镇压;奉系以维持秩序之名,进军沪上。

1925年6月11日(注:天津《大公报》1925年6月14日),带兵进入沪上“奉命调查沪案真相”的正是“玉面少帅”张学良,东北陆军教导队进入上海。“教导队”是奉系中坚,全队队员都是东三省著名军官的子弟且本人也是军中长官。4700人全通英语,臂上黄色方章写“为国保民,和平处事”。在“五卅”运动中,张学良捐款2000元,张作霖捐款2万元,李景林也曾捐款3000元,接济上海工人。张氏父子,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在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众运动中,收放自如。此前,张作霖早已有意栽培“前世是冤家”的长子。《张学良年谱》记载,张学良自军校毕业后,父亲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剿匪、与北京政府之间的上传下达、迎来送往。而五卅运动,带兵进入上海,是少帅在国际社会的首次正式亮相。
两年后,张氏父子再次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是张作霖绞杀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李大钊之死,《少帅》一剧并未实写,仅以张学良对父亲的谴责一笔带过。一笔带过的还有1929年7月起,“改旗易帜”后的张学良与苏联政府之间因“中东路事件”而签订的《伯力协定》。对此协定国民政府并不承认,并称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代表无权参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电视剧突出的重点是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蒋鼓动张学良出兵反苏,事后不援助、不善后。《少帅》似乎在暗示“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的某种顺承关系。
四
在小青楼听罢讲解员李雪小姐讲述的传奇故事之后,她领着我冒雨撑伞出了大帅府的东侧门,这里是一道窄窄的巷子,那里的一幢两层小楼明显不同于大青楼、小青楼,青楼是因用青砖砌成而得名,那幢小楼却是以红砖砌成,墙上嵌着白色大理石牌子,上书“赵一荻故居”,人称“赵四小姐楼”。这是当年赵四小姐,当“小三儿”时的居所。因为不是正式的夫人或姨太太,所以不能住到帅府中去。
参观赵一荻故居,我又听说另一个传奇故事。
张学良曾经自称:“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少帅》这样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张学良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那天是姐姐首芳的大婚。

张学良的正式婚姻有三次:元配夫人于凤至,1915年,与张学良结婚,当时张学良15岁,于凤至也年仅18岁;张学良的第二位夫人谷瑞玉,人称“随军夫人”。1904年2月出生于天津附近杨柳青一大户人家。1924年10月,在天津与张学良结婚,于1931年1月,与其解除婚姻关系。张学良的第三次婚姻,是与赵一荻(生母吕葆贞)结合。她生于香港,得名香笙。据说,出生时东方天际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所以又名绮霞。不过,她最为人知的称呼是“赵四小姐”。她的父亲赵庆华,曾任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局的局长及北洋政府交通部航政司司长。他有6男4女,女儿中赵一荻最小,排行第四,故称赵四。
赵一荻小时候生活在天津。张学良则在天津旧法租界32号路54号拥有一幢三层洋楼,常在天津小住。
1927年5月的一个夜晚,15岁的赵一荻还只是天津的中学生,随大姐绛雪到蔡家花园看热闹。那里是江西督军蔡成勋斥巨资在天津四马路与五马路之间新建的豪宅,在1926年刚刚竣工,又称蔡公馆。由于蔡成勋爱好交际,蔡家花园也就成了天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常举行舞会。就是在那里,赵一荻结识了张学良,一起跳舞。此后,赵家赴北戴河避暑,正巧张学良也在那里,约赵一荻跳舞。回到天津之后,张学良与赵一荻陷入热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张学良不得不从天津赶回沈阳。张学良念念不忘赵一荻,写信约她去沈阳。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得知女儿跟有妇之夫来往,坚决反对,把赵一荻软禁在家,派女佣监视。赵一荻在哥哥赵燕生的帮助下,离家出走,乘火车单身赴沈阳。到达沈阳之后,赵一荻起初被张学良安排在北陵别墅,秘密同居。赵庆华在赵一荻私奔沈阳之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
于凤至获知后,力主把赵一荻接至大帅府,以“张学良秘书”相称。于凤至见了赵一荻,十分喜欢,亲自监工设计,在大帅府外建造了这幢红砖小楼,供没有夫人名义的“侍从小姐”赵一荻居住。赵一荻非常感激于凤至的宽厚仁德,对她更是恭顺敬重。她和于凤至和睦相处,情同姐妹。1929年,赵一荻为张学良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张闾琳。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病逝于美国夏威夷。一年以后的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也在美国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
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可惜人已尽尘埃。我在大帅府参观,仿佛在那里巡逡历史长廊。大帅府见证张大帅与张少帅的传奇人生。正因为这样,尽管,我在沈阳只有匆匆的两天一夜的逗留时间,尽管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那里,在我看来,三访大帅府,值!(完)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简体版(word格式)
●下载本文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繁体版(word格式)
●下载本文繁体版(pdf格式)

推荐链接
▲谎言与真相的博弈——邂逅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作家朱惜珍:上海老洋房装点我的梦境,沪上旧风景铸就我的文字
▲2018年1月20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当前我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图辑
▲2018年05月19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揭秘雍正皇帝继位之谜图辑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沈轶伦女士专场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刘常津先生专场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