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这个书名起得很好,因为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旅程。每个人从出生这个起点出发,最后到达人生的终点,而在此之间,则不停地一直奔波在旅途中。本书作者王冬以此为书名,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
说起来,我和王冬相识多年,但却只是见过一次面的老朋友,这是因为我们相识的缘分源于空气中的大气电波。王冬曾是国际中文广播电台的一名忠实听众,除了收听节目,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其中包括普通信件和电子邮件来往,以及参加征文比赛等。我之前曾在伦敦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中文部工作超过25年,最后几年还曾经担任过BBC中文部总监,主管BBC中文部,因此与这位忠实听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也在书中的《伴随我十年的BBC》一文中,详细描述他和BBC十年结缘的前后经过和亲身感受,更让我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即使到了今天,当年的情景仿佛仍然历历在目。说起来,由于当时不少BBC的忠实听众都是年龄较大的长者,我因此曾误以为王冬也是一位年老退休人士,后来才知道是一位比我小很多的年轻人,而且还是在外资银行工作的非媒体专业户。不过,我从那时候开始就知道,他最大的业余嗜好就是写作,因为他给BBC投稿的频率非常高。
《人在旅途》共收录了作者王冬多年来在业余时间撰写的近90篇散文,其中包括多篇旅游杂记,其中记载了他在两岸三地游览的所见所闻。有趣的是,有不少地方也是我曾经去过的。不过,通过他手中的笔,为广大读者们展示了他的独特视角和旅游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撰写的几篇台湾游记,包括走访苗栗县三义乡以及参观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等,因为其中除了讲述他当时的旅游经历外,还展露了他对台湾当地风土人情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可能是因为作者一直在银行工作的缘故,书中多篇作品的题材都是和银行有关。由于我也曾经在香港的一家银行工作了两三年,所以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一篇《“上海银行”的前世今生》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两岸三地都有以“上海”为名的银行,而这三家银行的关系是“祖孙三代”,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爷爷”,
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是“儿子”,
而该银行在内地深圳和上海的两家分行则是“孙子”。
除此之外,作者还先后撰写了四篇文章,介绍他曾经任职的一家香港银行--永隆银行发展历程,从该银行创办人伍氏兄弟当年艰苦创业,一直说到该银行在2008年被中国内地的招商银行收购,并更名为招商永隆银行。通过这几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一家老牌香港华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挣扎求存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能借此窥探香港多年来如何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
今年全球各地一直都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作者居住的上海也不例外。《人在旅途》散文集中也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四篇《上海记疫》系列文章,其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其中一篇散文《人间四月天》中的一段话,“对于病痛,包括疫情,能治愈的从来不都是药,而是希望。”
的确,生命和生活的最大动力就是希望。只要没有放弃希望,即使有多大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许作者多年来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也是永远保持希望的一种最佳方式。在这里,也祝王冬在人生旅途上继续写下去。(完)
写于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四日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常泰文化之旅之泰州梅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曾园·赵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