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繁体

“古 早 味”
      — 台 湾 心 跳 声

上传日期:2018-08-21 作者:Winter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曾有过旅行,有的人倾心于人风景,有的人则钟情于美食。我心中的完美的旅行应该做到“BEST”(B is for Buying, E is for eating, S is for Seeing, and T is for talking with local people.),宝岛台湾,是实践“BEST”的最佳目的地,聆听着古早味的台湾心跳声,又一次用我的文字和语言,记录下我旅行中珍贵的情怀和执念。

--题记

民国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中旬,我第三次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当我四年前第一次来到台湾的时候,就十分地喜欢上这里了。干净整洁的街道,热情淳朴的人民,听着很窝心的台湾腔的国语口音,还有李安导演电影里演着的台湾故事,张艾嘉歌里唱着的台湾情愫,满大街“古早味”招牌的莫名坚持。用百分百来形容我对台湾钟爱之情之程度绝不夸张。

很多去过台湾的人都说,台湾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老旧,比起中国大陆的日新月异,台湾社会更像一条静水流深的长河。初到台北的大陆人都会觉得建筑陈旧,除了全台第一高楼一〇一大楼外,没有崭新的高楼群,街道亦不宽阔,且大部分街道与骑楼的行人道之间没有上阶沿,若不是招牌上的繁体字,和大陆八〇年代的城市并无不同。机车(大陆称“摩托车”)惊险穿梭于汽车与行人之间。陈旧市容的背后,是普通民众的安居乐业。

记得读小学和中学时,听老师和长辈们反复讲起台湾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一定要打过台湾海峡解放台湾,去拯救我们的同胞。两位蒋故总统打造的“三民主义模范省”,曾经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如今那个耀眼的光环彷佛已经不在了。每次来到台湾,点点滴滴间感觉似曾相识,既陌生又亲切,在小街小巷里穿行,感受那种自然而协调的氛围,童年时代对周遭环境的图像在这里重现,想必这就是台湾的“古早味”,它是怀旧的符码,是经验的累积,是现存的过去,是当下的一部分,成为普罗大众接受的滋味。

我对“古早味”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古早味”是指台湾饮食传统的味道、烹饪美食的技艺和用餐氛围及饮食习惯等。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彷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做菜犹如做人,传承的“古早味”手艺岂止是美食而已,它更是老一代人的情怀和执念。

说起台湾的美食,我最喜欢的还是台铁便当。我的朋友们都对此表示惊讶和不解。每次到台湾,尤其是在台北,我总会在傍晚时分赶到台北车站台铁便当专门店购买,有时候去晚了,就卖光了买不到了,尖峰时间购买还要排队。可见,台铁便当供不应求受欢迎之情形。

我们大陆的铁路便当盒饭确实和台湾的便当有较大差距,我想这是制作观念的问题。台湾在制作便当时,是根据便当的特性来制作,选用那些比较干、比较下饭的食材,并且搭配合理的料理方式。而使用那些汤汤水水的食材,即便原料很好,用来制作盒饭也不会好吃。台铁便当餐盒里的美食,让勤劳淳朴的台湾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和骄傲,那些味道也必然刻入每个台湾人的童年记忆中,等待着未来的想念与回溯。

其实制作盒饭,就是要在制作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创造出美味。只要制作者能有用心、精心的态度,一样能把盒饭做得很好吃。台铁便当虽然比不上中国大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推介的美食,但这种“古早味”是独一无二的,其它美食无法比拟。

广义上“古早味”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展现出简单美、朴素美,带着谦逊、低调的性格,潜沉中似乎有几分孤独感,又仿佛透露出淡泊人事而亲近自然的感悟。出生于台湾苗栗名厨世家的作家董孟浩先生眼中的“古早味”是那个年代“妈妈的味道”或是“巷口那家店的味道”。可见,每个人心中的“古早味”是大不相同的。此外,“古早味”也折射出每个人的对往事的追忆和乡愁。

鲁迅的弟弟、大文豪周作人,总是怀念故乡绍兴的腌苋菜梗,虽然只是滋味清淡的平民家常菜,却能食贫与习苦,那种滋味尝惯了,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是舌尖上最撩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尝到他方风土,回荡自家节气。

目前退休定居于澳洲墨尔本我的忘年交王恩禧(Oscar Wang)老师在民国九十八年(西元二〇〇九年)六月的北半球之旅途经上海小住我杨浦家中期间,给我讲述了他一生中多彩多姿的经历和往事。王老师的“古早味”具有历史厚重感。他从小在台湾眷村生活成长,其实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川娃子。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随着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利,中央政府播迁来台,王老师随同家人从湖北汉口搭机来台。

“王家班”的“古早味”的特色菜是眷村味的“一品锅”。相传,此菜由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了音。

其实“古早味”投射到每个人的记忆里后,带回的往事云烟都是独特的。与它相连的,可能是夕阳落山时老屋房顶的袅袅炊烟,可能是母亲当初的一句话,可能是故乡那轮明月、房前的老树,可能是某个已多年未见的儿时玩伴,也可能是某段伤感的经历。这是古早味的魔力,它所关联的,都是独家记忆。于是当这种记忆被古早味唤醒后,每个人的反应与感受也不尽相同。

“妈妈的味道”的确是对“古早味”最佳定义。我的母亲亦是一位业余厨艺大师。九年前(民国九十八年\西元二〇〇九年),王老师在我家小住期间,有幸品尝到了我母亲亲自料理的美味佳肴。五年前(民国一〇二年\西元二〇一三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退而不休的王老师在澳洲3CW中文广播电台主持《细语香巴拉》节目,该期节目主题为“母亲的招牌菜”。应王老师之邀,通过越洋国际长途电话,我的母亲参与了该节目。在节目中,王老师称赞我母亲的“红烧鱼”是天下第一美味。王老师曾说过,他走遍全球各地,品尝过多家星级饭店的美食,都不及我母亲所料理的菜肴。可见,这是对我母亲何等的高度评价,多么经典的“古早味”啊!

“古早味”--是妈妈的味道,是台湾的味道,也是每个人的味道。每一次台湾之行都有数不完的惊喜和感动。无论是在雅堂,还是在市井,都有符合对应环境的人在坚守,让这种味道弥漫在岁月流光里,日久弥香。

最重要的,人们脸上的友善的表情,这一切才是台湾魅力所在。人,是台湾最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台湾歌手蔡依林演唱的《台湾心跳声》,这首歌曾作为二〇一〇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台湾馆主题歌。

正如歌中所唱的,宁静的小巷,一杯永和豆浆;我在细细品尝,恬淡的家乡; 霓虹灯点亮,关于夜市的想象;孩子们捉迷藏,在找爱吃的糖;昏黄的夕阳,龙山寺的老墙;我虔诚点着香,手拿一柱希望……

何其有幸,我看过台湾最美的表情,听过它动听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流走,人在变,技艺也在变,唯独记忆永不变,“古早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完成一次次的更迭,不断进化、演变,成为一种旧时记忆的味觉具化,成为一种永远的留恋与念想。(完)

作者写于民国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日晚,修改于八月二十一日晚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打印版(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打印版(繁体版PDF格式)
“古早味”—臺灣心跳聲(智慧城市网转载)
古早(百度百科)
台湾古早味蛋糕
清新的古早味(蚂蜂窝)
古早味,台湾味(豆瓣)
记忆中的老味道,古早味美食
我们·古早味(豆瓣)
泉州古早味:漂洋过海的乡愁

推荐文章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
  • 下篇文章:香港入境事务处关于在香港转机的电邮回复
  • 建议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8
    Copyright © 200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