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曾有過旅行,有的人傾心於人風景,有的人則鍾情於美食。我心中的完美的旅行應該做到“BEST”(B
is for Buying, E is for eating, S is for Seeing,
and T is for talking with local people.),寶島臺灣,是實踐“BEST”的最佳目的地,聆聽著古早味的臺灣心跳聲,又一次用我的文字和語言,記錄下我旅行中珍貴的情懷和執念。
--題記
民國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六月中旬,我第三次踏上寶島臺灣的土地。當我四年前第一次來到臺灣的時候,就十分地喜歡上這裡了。乾淨整潔的街道,熱情淳樸的人民,聽著很窩心的臺灣腔的國語口音,還有李安導演電影裡演著的臺灣故事,張艾嘉歌裡唱著的臺灣情愫,滿大街“古早味”招牌的莫名堅持。用百分百來形容我對臺灣鍾愛之情之程度絕不誇張。
很多去過臺灣的人都說,臺灣有一種洗盡鉛華的老舊,比起中國大陸的日新月異,臺灣社會更像一條靜水流深的長河。初到臺北的大陸人都會覺得建築陳舊,除了全台第一高樓一〇一大樓外,沒有嶄新的高樓群,街道亦不寬闊,且大部分街道與騎樓的行人道之間沒有上階沿,若不是招牌上的繁體字,和大陸八〇年代的城市並無不同。機車(大陸稱“摩托車”)驚險穿梭于汽車與行人之間。陳舊市容的背後,是普通民眾的安居樂業。
記得讀小學和中學時,聽老師和長輩們反復講起臺灣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一定要打過臺灣海峽解放臺灣,去拯救我們的同胞。兩位蔣故總統打造的“三民主義模範省”,曾經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如今那個耀眼的光環彷佛已經不在了。每次來到臺灣,點點滴滴間感覺似曾相識,既陌生又親切,在小街小巷裡穿行,感受那種自然而協調的氛圍,童年時代對周遭環境的圖像在這裡重現,想必這就是臺灣的“古早味”,它是懷舊的符碼,是經驗的累積,是現存的過去,是當下的一部分,成為普羅大眾接受的滋味。
我對“古早味”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古早味”是指臺灣飲食傳統的味道、烹飪美食的技藝和用餐氛圍及飲食習慣等。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彷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歲月,一段令人懷念的歷史痕跡。做菜猶如做人,傳承的“古早味”手藝豈止是美食而已,它更是老一代人的情懷和執念。
說起臺灣的美食,我最喜歡的還是台鐵便當。我的朋友們都對此表示驚訝和不解。每次到臺灣,尤其是在臺北,我總會在傍晚時分趕到臺北車站台鐵便當專門店購買,有時候去晚了,就賣光了買不到了,
尖峰時間購買還要排隊。可見,台鐵便當供不應求受歡迎之情形。
我們大陸的鐵路便當盒飯確實和臺灣的便當有較大差距,我想這是製作觀念的問題。臺灣在製作便當時,是根據便當的特性來製作,選用那些比較幹、比較下飯的食材,並且搭配合理的料理方式。而使用那些湯湯水水的食材,即便原料很好,用來製作盒飯也不會好吃。台鐵便當餐盒裡的美食,讓勤勞淳樸的臺灣人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和驕傲,那些味道也必然刻入每個臺灣人的童年記憶中,等待著未來的想念與回溯。
其實製作盒飯,就是要在製作成本低廉的情況下創造出美味。只要製作者能有用心、精心的態度,一樣能把盒飯做得很好吃。台鐵便當雖然比不上中國大陸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推介的美食,但這種“古早味”是獨一無二的,其它美食無法比擬。
廣義上“古早味”是一種對生活的認知和態度,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展現出簡單美、樸素美,帶著謙遜、低調的性格,潛沉中似乎有幾分孤獨感,又仿佛透露出淡泊人事而親近自然的感悟。出生于臺灣苗栗名廚世家的作家董孟浩先生眼中的“古早味”是那個年代“媽媽的味道”或是“巷口那家店的味道”。可見,每個人心中的“古早味”是大不相同的。此外,“古早味”也折射出每個人的對往事的追憶和鄉愁。
魯迅的弟弟、大文豪周作人,總是懷念故鄉紹興的醃莧菜梗,雖然只是滋味清淡的平民家常菜,卻能食貧與習苦,那種滋味嘗慣了,就是揮之不去的鄉愁。那是舌尖上最撩人的情緒,格外敏感,嘗到他方風土,回蕩自家節氣。
目前退休定居於澳洲墨爾本我的忘年交王恩禧(Oscar
Wang)老師在民國九十八年(西元二〇〇九年)六月的北半球之旅途經上海小住我楊浦家中期間,給我講述了他一生中多彩多姿的經歷和往事。王老師的“古早味”具有歷史厚重感。他從小在臺灣眷村生活成長,其實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川娃子。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隨著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中央政府播遷来台,王老師隨同家人從湖北漢口搭機來台。
“王家班”的“古早味”的特色菜是眷村味的“一品鍋”。相傳,此菜由明代石台縣“四部尚書”畢鏘的一品誥命夫人余氏創制。一次,皇上突然駕臨尚書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燒了一樣徽州家常菜----火鍋。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讚美不絕。後來,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鍋竟是余夫人親手所燒,便說原來還是“一品鍋”!菜名就此一錘定了音。
其實“古早味”投射到每個人的記憶裡後,帶回的往事雲煙都是獨特的。與它相連的,可能是夕陽落山時老屋房頂的嫋嫋炊煙,可能是母親當初的一句話,可能是故鄉那輪明月、房前的老樹,可能是某個已多年未見的兒時玩伴,也可能是某段傷感的經歷。這是古早味的魔力,它所關聯的,都是獨家記憶。於是當這種記憶被古早味喚醒後,每個人的反應與感受也不盡相同。
“媽媽的味道”的確是對“古早味”最佳定義。我的母親亦是一位業餘廚藝大師。九年前(民國九十八年\西元二〇〇九年),王老師在我家小住期間,有幸品嘗到了我母親親自料理的美味佳餚。五年前(民國一〇二年\西元二〇一三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退而不休的王老師在澳洲3CW中文廣播電臺主持《細語香巴拉》節目,該期節目主題為“母親的招牌菜”。應王老師之邀,通過越洋國際長途電話,我的母親參與了該節目。在節目中,王老師稱讚我母親的“紅燒魚”是天下第一美味。王老師曾說過,他走遍全球各地,品嘗過多家星級飯店的美食,都不及我母親所料理的菜肴。可見,這是對我母親何等的高度評價,多麼經典的“古早味”啊!
“古早味”--是媽媽的味道,是臺灣的味道,也是每個人的味道。每一次臺灣之行都有數不完的驚喜和感動。無論是在雅堂,還是在市井,都有符合對應環境的人在堅守,讓這種味道彌漫在歲月流光裡,日久彌香。
最重要的,人們臉上的友善的表情,這一切才是臺灣魅力所在。人,是臺灣最美麗的景色。我不禁想起臺灣歌手蔡依林演唱的《臺灣心跳聲》,這首歌曾作為二〇一〇年上海世界博覽會臺灣館主題歌。
正如歌中所唱的,寧靜的小巷,一杯永和豆漿;我在細細品嘗,恬淡的家鄉;
霓虹燈點亮,關於夜市的想像;孩子們捉迷藏,在找愛吃的糖;昏黃的夕陽,龍山寺的老牆;我虔誠點著香,手拿一柱希望……
何其有幸,我看過臺灣最美的表情,聽過它動聽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流走,人在變,技藝也在變,唯獨記憶永不變,“古早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完成一次次的更迭,不斷進化、演變,成為一種舊時記憶的味覺具化,成為一種永遠的留戀與念想。(完)
作者寫於民國一〇七年(西元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日晚,修改于八月二十一日晚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打印版(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打印版(繁体版PDF格式)
古早(百度百科)
台湾古早味蛋糕
清新的古早味(蚂蜂窝)
古早味,台湾味(豆瓣)
记忆中的老味道,古早味美食
我们·古早味(豆瓣)
泉州古早味:漂洋过海的乡愁
推荐文章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