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路中间站|站点超链接|发表意见|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从哀牢山到可可托海

更新时间:2022-10-11  作者:刘思贤   下载本文word版

去年底,在云南发生了一件大事,最后也发酵成全国媒体都在关注的新闻,就是“哀牢山里失联了4名地质员”。当时我也每天翻看新闻的实时报道,从开始的揪心到最后的遗憾。为何对哀牢山地质员失联的这个新闻如此关注,一是它发生在身边,就在我最熟悉而又陌生的哀牢山,二是它激起了我埋藏了很久的地质情结,想要记录下。

哀牢山是一座美丽、神秘的山脉,原始森林里面无人区的地方才存在各种危险,但在开发过的景区内还是是很安全的。它得名于古哀牢国,是古哀牢国东界界山,位于中国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这个横跨三个州市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有野生动物,天气一会一变,走深了当地人都怕走不出来,估计GPS都没信号。

说起哀牢山,我爸一个四十多年的老警察一直也是常在山里奔波,小时候只有座机,半夜电话铃响就走了,后来手机24小时开机,很多时候就去山里堵卡、抓人,他的足迹踏遍了辖区内的所有哀牢山段脉,可以说跟哀牢山也是有着特别深的缘分。后来我有幸从事地质行业工作,这是我真正深入了解地质工作的入门,我曾经的朋友即同事都是地质学校出来的专业工程师,他们做勘探物资相关(工作性质稍复杂,具体就不描述了)、矿石采样相关(有次当时人手不够、项目太忙还被临时抽调准备去野外,出野外前给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培训,所以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一顶草帽、一套迷彩服和军绿色的地质包(包内揣着地质四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GPS定位仪),再加一个水杯,这似乎就是最传统最普遍的地质工作者的标配。地质队员们在工作中,需要全程参与区调工作的招投标、野外踏勘、刻面测量、野外地质填图以及总体设计的编写与评审,需要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在长期的野外实践工作中,很多都是专业技术骨干带头干。

在矿山作业,尤其我们这边亚热带地区,时常会遭遇能致人死致人残的毒虫草耙子的袭击,时常要面对能隔着衣服食人血肉的“刨犇儿”、牛虻、蚊子,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丛不时会刺破脸颊,布满陷阱的沼泽虎视眈眈,如果是原始森林中,还会有很多野生保护动物和暗藏的数不清的各种危险。但很多同志都是勇敢地冲到了第一线,密林深处总能看见他们坚定的身影。炎热的盛夏,为了防御草耙子,他们穿着不透气的雨衣雨裤,在近四十度的高温下穿行,坚持挖样取样,取完样又要背起那十几公斤重的样品袋回到驻地。

记得曾编写资料时记录过在营盘、雪华幅区调项目中,有一次测剖面,由于露头限制,有一条剖面选在了河边。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项目负责人在寒冷的12月里带着项目组的人员坚持下河,只有零下几度的河水如冰针一般刺着他们的脚踝,恶劣的环境、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体力严重透支,但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前面摸路、排险,并不断地鼓励队伍里较年轻的同志,经过不停地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与冰水足足抗争了5天,终于带领队伍艰难且圆满地完成了长达5公里的剖面测制的任务。

还有一次,项目中施甸地层小区与耿马地层小区界线位置与前人的认识出现了分歧。面对这样重大的地质问题,项目负责人先后6次白天带领项目组人员翻山越岭,每次沿途奔波几个小时,爬走悬崖峭壁来到现场探实情况,做好笔记;在深夜里,他们挑灯夜战地翻阅资料,经过反反复复的推敲琢磨和现场采集,最终收集到大量的证据,确定了界线整体西移,重新划定了小区分区界线,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项目技术顾问的大力肯定。

要干好地质这份工作,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很强的耐心和责任心。由于忙于工作,地质人很少照顾家里,对于家人他们都有太多的内疚和无奈,有位同志的妻子曾戏谑地说,他像一只随季节迁徒的动物,只是冬天和雨季来家里窝一下,其余的时间都献给了大山。

野外准备工作,每一步都细致再细致。一线的野外人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野外,每隔几个月有时候甚至就是一年能见到他们两次面回室内...真的辛苦,也危险。特别入夏后一到雨季汛期,高温、灌木沼泽等等艰险的环境,想起一师兄有次差点把小命抵在了山涧,又想起有一次作报告作的是俩80后入职没几年的小伙子发生安全事故从大雾中的中甸几千米悬崖跌进谷底。

后来去新疆,特意驱车去了著名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自建国以来它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 ”。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 ,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当时我们驶入富蕴县时,手机信号一段路上被屏蔽了。

这是我们的共和国功勋矿,这里以前在地图上都是没有标注的,只有绝密代号111。沿途的风景很美,在阿勒泰一带,白桦林成片,在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成千上万的河流都是滚滚向东流,而唯独一条自东南向西北并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从可可托海穿过,潺潺流水像蓝色缎带,舞着这片热土上当年矿脉的交响,矿区的大动脉绵延着红色基因,父辈们一代人在艰苦中用铮铮傲骨铸就着半个世纪的辉煌。

当时我遇上了一大家子哈萨克族在门口一直拍照,还说要跟我合影,一个阿姨告诉我,他们家祖辈男人都是在这座矿山度过的,现在回来看看。关于这个矿坑的资料大家可以去查阅下,坑洞很大很深,坑道里必须穿上羽绒大衣防寒服才能进入,阴冷的环境真的很感恩当年在这里工作的每个地质工人。

“奉献、牺牲,责任、担当、效率、先行”——这就是地质人,一个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时代内涵,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赞歌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
虽说如今科技发达了许多,但这个世上所有的活着,都仍要值得庆幸!因为世间充满了意外。所有的现世安稳,都是身后乃至国家在为此奉献担当先行甚至牺牲,每天在为此负重前行!善待尊重每个人、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当下。

借此,祭奠此次牺牲的四名地质工作者,向这群可爱的人致敬!(完)

【作者简介】

刘芳杏,笔名思贤,云南玉溪人,85后,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公安文联专刊》《玉溪日报》《诗传播》等刊及文学网络平台。

推荐阅读
为我择偶的“参谋长”
绽放生命之光,初圆文学之梦
走进周庄

鹏哥的婚事(上)
鹏哥的婚事(中)
鹏哥的婚事(下)
一个“志愿军老战士”--朱俊贤的故事
保安眼中的沈局
读征文《英雄的选择》,感动得二次流泪
宅家轶事
为背井离乡的故乡人,点燃了一盏心灯 读《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有感
苏南明珠之锦溪镇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点击此处发表意见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