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路中间站|站点超链接|发表意见|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从哀牢山到可可托海

更新时间:2022-10-11  作者:刘思贤   下载本文word版

去年底,在雲南發生了一件大事,最後也發酵成全國媒體都在關注的新聞,就是“哀牢山裏失聯了4名地質員”。當時我也每天翻看新聞的即時報導,從開始的揪心到最後的遺憾。為何對哀牢山地質員失聯的這個新聞如此關注,一是它發生在身邊,就在我最熟悉而又陌生的哀牢山,二是它激起了我埋藏了很久的地質情結,想要記錄下。

哀牢山是一座美麗、神秘的山脈,原始森林裏面無人區的地方才存在各種危險,但在開發過的景區內還是是很安全的。它得名於古哀牢國,是古哀牢國東界界山,位於中國雲南中部,為雲嶺向南的延伸,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嶺。這個橫跨三個州市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有野生動物,天氣一會一變,走深了當地人都怕走不出來,估計GPS都沒信號。

說起哀牢山,我爸一個四十多年的老員警一直也是常在山裏奔波,小時候只有座機,半夜電話鈴響就走了,後來手機24小時開機,很多時候就去山裏堵卡、抓人,他的足跡踏遍了轄區內的所有哀牢山段脈,可以說跟哀牢山也是有著特別深的緣分。後來我有幸從事地質行業工作,這是我真正深入瞭解地質工作的入門,我曾經的朋友即同事都是地質學校出來的專業工程師,他們做勘探物資相關(工作性質稍複雜,具體就不描述了)、礦石採樣相關(有次當時人手不夠、專案太忙還被臨時抽調準備去野外,出野外前給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和培訓,所以準備工作尤為重要)。

一頂草帽、一套迷彩服和軍綠色的地質包(包內揣著地質四寶:地質錘、羅盤、放大鏡、GPS定位儀),再加一個水杯,這似乎就是最傳統最普遍的地質工作者的標配。地質隊員們在工作中,需要全程參與區調工作的招投標、野外踏勘、刻面測量、野外地質填圖以及總體設計的編寫與評審,需要培養過硬的業務素質。在長期的野外實踐工作中,很多都是專業技術骨幹帶頭幹。

在礦山作業,尤其我們這邊亞熱帶地區,時常會遭遇能致人死致人殘的毒蟲草耙子的襲擊,時常要面對能隔著衣服食人血肉的“刨犇兒”、牛虻、蚊子,還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叢不時會刺破臉頰,佈滿陷阱的沼澤虎視眈眈,如果是原始森林中,還會有很多野生保護動物和暗藏的數不清的各種危險。但很多同志都是勇敢地沖到了第一線,密林深處總能看見他們堅定的身影。炎熱的盛夏,為了防禦草耙子,他們穿著不透氣的雨衣雨褲,在近四十度的高溫下穿行,堅持挖樣取樣,取完樣又要背起那十幾公斤重的樣品袋回到駐地。

記得曾編寫資料時記錄過在營盤、雪華幅區調專案中,有一次測剖面,由於露頭限制,有一條剖面選在了河邊。為了儘快完成任務,專案負責人在寒冷的12月裏帶著專案組的人員堅持下河,只有零下幾度的河水如冰針一般刺著他們的腳踝,惡劣的環境、超負荷的工作使他們體力嚴重透支,但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前面摸路、排險,並不斷地鼓勵隊伍裏較年輕的同志,經過不停地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與冰水足足抗爭了5天,終於帶領隊伍艱難且圓滿地完成了長達5公里的剖面測制的任務。

還有一次,專案中施甸地層社區與耿馬地層社區界線位置與前人的認識出現了分歧。面對這樣重大的地質問題,專案負責人先後6次白天帶領專案組人員翻山越嶺,每次沿途奔波幾個小時,爬走懸崖峭壁來到現場探實情況,做好筆記;在深夜裏,他們挑燈夜戰地翻閱資料,經過反反復複的推敲琢磨和現場採集,最終收集到大量的證據,確定了界線整體西移,重新劃定了社區分區界線,使專案取得重大突破,並得到專案技術顧問的大力肯定。

要幹好地質這份工作,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還要有很強的耐心和責任心。由於忙於工作,地質人很少照顧家裏,對於家人他們都有太多的內疚和無奈,有位同志的妻子曾戲謔地說,他像一只隨季節遷徒的動物,只是冬天和雨季來家裏窩一下,其餘的時間都獻給了大山。

野外準備工作,每一步都細緻再細緻。一線的野外人員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在野外,每隔幾個月有時候甚至就是一年能見到他們兩次面回室內...真的辛苦,也危險。特別入夏後一到雨季汛期,高溫、灌木沼澤等等艱險的環境,想起一師兄有次差點把小命抵在了山澗,又想起有一次作報告作的是倆80後入職沒幾年的小夥子發生安全事故從大霧中的中甸幾千米懸崖跌進穀底。

後來去新疆,特意驅車去了著名的可哥托海三號礦坑。可哥托海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的東北邊緣,阿爾泰山脈的東端南麓,額爾齊斯河的源頭,自建國以來它就被列為國家高度機密的區域蒙語意為“藍色的河灣”,哈薩克語意是“綠色叢林 ”。素以“地質礦產博物館”享譽海內外 ,是中外地質學者心目中的“麥加”。當時我們駛入富蘊縣時,手機信號一段路上被遮罩了。

這是我們的共和國功勳礦,這裏以前在地圖上都是沒有標注的,只有絕密代號111。沿途的風景很美,在阿勒泰一帶,白樺林成片,在廣袤的華夏土地上成千上萬的河流都是滾滾向東流,而唯獨一條自東南向西北並流入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從可哥托海穿過,潺潺流水像藍色緞帶,舞著這片熱土上當年礦脈的交響,礦區的大動脈綿延著紅色基因,父輩們一代人在艱苦中用錚錚傲骨鑄就著半個世紀的輝煌。

當時我遇上了一大家子哈薩克族在門口一直拍照,還說要跟我合影,一個阿姨告訴我,他們家祖輩男人都是在這座礦山度過的,現在回來看看。關於這個礦坑的資料大家可以去查閱下,坑洞很大很深,坑道裏必須穿上羽絨大衣防寒服才能進入,陰冷的環境真的很感恩當年在這裏工作的每個地質工人。

“奉獻、犧牲,責任、擔當、效率、先行”——這就是地質人,一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三光榮”傳統和“四特別”精神時代內涵,用自己的青春譜寫了一曲曲無私奉獻讚歌的新時代地質工作者。
雖說如今科技發達了許多,但這個世上所有的活著,都仍要值得慶倖!因為世間充滿了意外。所有的現世安穩,都是身後乃至國家在為此奉獻擔當先行甚至犧牲,每天在為此負重前行!善待尊重每個人、每一天,珍惜每一個當下。

借此,祭奠此次犧牲的四名地質工作者,向這群可愛的人致敬!(完)

【作者簡介】

劉芳杏,筆名思賢,雲南玉溪人,85後,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公安文聯專刊》《玉溪日報》《詩傳播》等刊及文學網路平臺。

推荐阅读
为我择偶的“参谋长”
绽放生命之光,初圆文学之梦
走进周庄

鹏哥的婚事(上)
鹏哥的婚事(中)
鹏哥的婚事(下)
一个“志愿军老战士”--朱俊贤的故事
保安眼中的沈局
读征文《英雄的选择》,感动得二次流泪
宅家轶事
为背井离乡的故乡人,点燃了一盏心灯 读《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有感
苏南明珠之锦溪镇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如果您也想表感想,点击此处发表意见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