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乘坐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都会经过一座叫武威路的地铁站,这个站名听起来非常霸气,武威路横跨上海市普陀、嘉定两个行政区,自民国以来,上海市的道路名称都是以全国各省市名来命名的,武威路也不例外。武威路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北位置,想必武威这座城市必定位于祖国版图的西北方位。
于是,我在地铁用手机搜寻了一下,武威是大西北甘肃省的一个城市,古称凉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庆祝霍去病大胜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更名为武威。武威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河西四郡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汉魏名郡、五凉古都、盛唐大邑、西夏陪都、明清重镇以及现代典范之城,坊间流传“大唐盛世看长安,大汉盛世看凉州”的说法。
武威自绿洲而始,因丝路而兴。当年从长安出发,西至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向西,武威一度成为中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从唐代开始,古凉州一直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商业兴隆,经济发达,为河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承西启东,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丝路文化汇聚融合之地。武威不仅“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有“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誉,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

如果说起武威,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它在哪儿,但提起凉州,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不知晓。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中学时代学过的《凉州词》,唐代诗人王翰、王之涣都以此为题挥墨作诗,成为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成就武威这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
我发现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竟然有那么多,这里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这里有大将霍去病大胜匈奴的荣光战绩,这里还有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留下的历史足迹,各路风云人物在武威的历史中熠熠闪光。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边塞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边塞边关的路上,和亲的女郎总是哭哭啼啼,而裘马的少年往往血脉贲张。即或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等逶迤而来,就连参禅入道、超凡脱俗的王维都曾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像随军的记者,哪怕筚路蓝缕,困难重重,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用苍秀之笔,大写意地描绘塞外边关的苍凉、雄奇、悲壮、瑰丽,在疾风、斗石、黄沙、飞雪、孤城的意象中,丰腴了文学的篇章,他们发自内心的慷慨悲壮也会永远在文学的长河中回荡。日月同辉,辉耀古今。

不论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或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是岑参的“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等等这些千古名句,因为一首诗,难忘一座城,激起我前往武威重走文化之路的念想,那儿的人们,那儿的故事,令我心驰神往。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前夕,我首次踏上祖国大西北的土地,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来到了丝路明珠的武威,徜徉在这座诗意的城市,思诗之文脉绵长;看城之今朝新貌。
九月十五日傍晚,我从兰州中川机场落机后直奔中川机场火车站,搭乘D8889次和谐号列车前往武威东站,途经天祝西站、古浪北站后,最终抵达终点站武威东站。在此不得不插入一句,途经的天祝和古浪两个地名,我也很熟悉,因为在上海的嘉定区马陆镇有一条路叫天祝路,而古浪路则位于普陀区。出站后,我在站前广场上看到随风飘舞的白字红底的旗帜,上面写着“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开通运营”,好奇地百度了一下,原来我搭乘的这段高铁线路于今年六月二十九日正式通车运营,由此丝路重镇武威市接入了全国高铁网,迈入高铁时代。顿时,我感慨万端,很幸运地生活在这个新时代,见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在武威文庙,我碰到一群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正好跟着他们旅行团的导游蹭听文庙的介绍。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文庙,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文庙,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而武威文庙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它始建于明代,古称“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组成,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的古建筑群。
从入口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文昌宫的山门。进入山门,正对面为过殿,过殿两边开小门,门楼精巧,门额上书“天衢”“云路”,寓意登第做官。穿过过殿,是一座两层方形阁楼,称为戏楼。对于这个戏楼,导游向新加坡旅行团游客抛出了一个问题:古代文人学子不是应该抓紧时间挑灯夜读备战科考吗?怎么会得闲来戏楼赏戏呢?后经导游点拨才茅塞顿开,原来戏台上演什么戏,就暗示国家近期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不就是现代版《新闻联播》吗?在信息传播闭塞的古代,文人学子正是通过戏台看戏来了解国家大事。
进入桂籍殿,殿内供奉道教文昌帝君塑像,四周树立有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于右任等一众名家书法碑刻。殿外梁架下便是最为出名的文庙匾额,共有四十余块,集史料和艺术于一体。其中“书城不夜”大匾更是武威学子刻苦学风的写照,此处众多匾额也是游客集中打卡拍照的热门地。
全国各地大小孔庙建筑形制基本相同,皆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由万韧宫墙、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尊经阁等部分构成。近代国内战乱不断,全国多数文庙遭受毁灭,武威文庙却有幸得以完整保存。殿阁门楼,协调对称,古槐侧柏,巍峨苍苍。只有传统中国文化,才能孕育出这般厚重的人文气象。
在雷台汉墓景区,我对铜奔马的故事饶有兴趣。今年九月,正是国宝铜奔马发现五十五周年。一九六九年九月,原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地区挖防空洞时,意外地发现了墓室内的铜车马。但由于缺乏文物常识,农民们破坏了考古现场,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当年十月,在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看到墓室和仓库里的铜车马后向上级报告,这些文物在翌年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青铜奔马就在其中,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由于出土时队阵的顺序遗失,只能按照史料记载来重排车马队。在车马队的最前统领全军的就是这匹青铜奔马。后来的考证表明,雷台一带为一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九日,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说“它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如尾巴形状是齐展的,并非开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马跑得很快,连猎鹰也赶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铜雕作品应正名为“马踏飞鹰”而非“马踏飞燕”。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后被广泛地使用。一九七三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该文物巡展欧美十二国,郭沫若为此挥毫泼墨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郭沫若也从此被视为铜奔马的伯乐。由于文物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艺术家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
“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此次武威之行,我还游览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冰沟河景区、西夏博物馆、鸠摩罗什寺、海藏寺和武威市博物馆。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搭乘兰张高铁,武威正吸引八方来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飞速发展。
这就是武威,金戈铁马开启武威的璀璨,人文充盈铸就凉州的厚实,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武就文成,一去一来间,历史的厚度决定人文的深度。
这是历史悠久的凉州,也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武威。(完)
作者完稿于二〇二四年十月十四日晚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在祁庄邂逅儿童文学大赛颁奖仪式
▲《从我身边走过的城》后记
▲永远在路上——写给《人在旅途》的读后感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活动回顾
| 金融·文化·生活暨《人在旅途》读书分享会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