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阅读作家魏丽饶的散文集《醒梦》一书中知道“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附近有一个叫祁庄的小乡村,读完魏丽饶对于这个小乡村的优美描写,我对这个地方充满向往,想有机会去这里看看走走。我查阅了关于祁庄的有关资料,这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国际美丽乡村,虽不比周庄出名,但那是一处能让你梦回水乡的原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水乡的画卷之中。
祁庄原先叫“旗庄”,由南宋名将韩世忠受命抗金带兵驻防该地而得名。当年韩世忠带兵北上抗金,为便于作战,将韩家家属和幕僚、将士的家眷安顿在这里。由于韩家殷实人多,房子也造得多,以后不断扩大,成了一个大村落,村口高高竖起一面大旗,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韩”字,人们便把这个村庄叫作“韩村”。而那些文官武将的家属都把房子建造在与之近邻的一个无名小村落里,因房屋造得多,也很快成了一个较大的村落。为了便于识别,他们在每家的门前都竖了一面旗帜,旗上各绣着一个姓氏大字,王家的旗上绣一个“王”字,李家的旗上绣一个“李”字。旗帜多,颜色也多,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引得附近百姓都要来看稀奇。时间一长,人们干脆把这个“竖旗为识”的无名村庄叫作“旗庄”。后来,人们也许是不知其中原委,把“旗庄”写成了“祁庄”。
5月18日,初夏时节阳光明媚,在好朋友于先生驾车陪同下,前往祁庄游玩。还未到祁庄,就开始遥想粉墙黛瓦、绿意葱茏江南水乡。下车后,并未见有小桥流水,而是原始庄稼农田和许多民宿映入我的眼帘,很自然,很清新。这时,本不宽敞的乡间小道驶来一辆大巴,停在我的身旁。大巴上下来很多人,他们每个人颈部都挂着一根绿色绳子穿起的嘉宾证,我随机问了一位女生,得知他们是来参加第十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颁奖仪式的。我同这位女生边走边聊,得知她在《少年文艺》担任执行主编,我告诉她我也是一位文学写作者,并问她能否跟随她们一同参加这个颁奖仪式,结果她爽快地答应了。不知不觉,就同他们的大部队来到了昆山乡村振兴讲习所。
第十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颁奖仪式在昆山乡村振兴讲习所二楼举行,我进了会场找了空位就坐。主持人介绍了出席今天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李远涛,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单杰,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江苏省作协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谈凤霞,《文学报》总编辑陆梅,《中华读书报》编委陈香,江苏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马昇嘉,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朱艳琴,《少年文艺》原执行主编谢倩霓,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巫继东,昆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冯惠清,周庄镇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镇长吴剑峰等领导嘉宾及获奖作家代表、周庄文联文学协会部分代表、《少年文艺》创作基地学校师生代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等80余人参加。
“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始于2011年,每年一届,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报社联合主办,在周庄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少年文艺》杂志、昆山市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会、周庄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旨在繁荣和促进儿童文学短篇小说的创作,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真正的心灵养料,为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培育新人,输送最新鲜的血液,是全国唯一专门针对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创作的专项赛事。“周庄杯”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共产生了327篇获奖作品,其中10篇作品还荣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这是对优秀儿童短篇小说的集中展示,有力推动了当下儿童短篇小说的创作,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全面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等奖《张鲸鱼要做大事》以儿童小说特有的轻快笔触,在普通且细微的日常校园小事中,探寻成长的大事和童年的本质,字里行间流淌出对人生意义、追求等的思考。获奖者朱云昊是一名90后山东小伙儿。他说,虽然写完整篇小说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但酝酿作品则花了两年时间。就他个人观察,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写短篇似乎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轻松幽默、描写普通日常的校园题材小说,受到的关注就更少了。“但是我想,轻松幽默并不等于浅薄,校园日常也不意味着简单,校园小说同样可以写得深刻而有韵味。”
一等奖《找声音的女孩》以“声音”这一特别的符号作为孩子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无边思念以及母爱的伟大力量,构思巧妙,是对“爱”这一传统主题的创新表达。二等奖《少年简史》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的新作,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的十四年浓缩在一篇作品中,短短七千余字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岁月时代,是无数普通少年的锋芒和自我,给孩子们带去厚重坚实、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如今,祁庄环境清净幽雅,村内绿树成荫,河水清洌,依托周庄水乡古镇旅游文化品牌,拓展开发以稻香、花香、果香、酒香、菜香为特色的“香村·祁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特别是今年第十三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颁奖仪式在这里举办,为祁庄增添了文学香,让游人可以近距离感受江南乡村的韵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诗和远方”就在我们眼前。(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晚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站长原创作品推荐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精彩图辑推荐
▲上海南翔书苑绍兴体制与南宋转向图辑(2023-04-16)
▲上海嘉定南翔法式普罗旺斯太阳小镇图辑(2023-04-02)
▲上海图书馆东馆图辑(2023-03-25)
▲2023界浜村诗歌节启动仪式暨杨绣丽诗歌创作漫谈图辑(2023-02-28)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