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下午,一场金融·文化·生活暨《人在旅途》读书分享会讲座在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举办。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从事金融工作近十七年的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金融作家王冬先生以他的新书散文集《人在旅途》为引子,向现场观众生动讲述了他的职业经历、写作心得、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下金融文学写作的关系以及两岸三地“上海银行”的前世与今生的精彩故事。
王冬老师首先给大家回顾了100年前中国和世界的四件文学大事,分别是:(1)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四位年轻人成立“湖畔诗社”;(2)鲁迅先生将1918年至1922年间发表的十五篇小说编成文集《呐喊》于1923年出版;(3)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首次出版;(4)托马斯·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发布。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下金融文学写作的关系,王冬老师用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小说《城中之城》(该小说已改编拍摄电视剧,近期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黄金时段播出)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深圳金融作家李晓红的《顺流而上:深圳个人经济拼图》为例,向现场观众声情并茂地讲解了金融文学立足于都市;以中国金融作协主席阎雪君的《天是爹来地是娘》和陕西金融作家白来勤的《授渔记》为例,鲜活生动地说明了金融文学着眼于乡村,主要涉及乡村振兴、金融扶贫、农村生态建设等主题。
王冬老师提到2022年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年,同其他作家一样,他在去年写了许多文章,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他撰写的《父亲的梦想》《让我们再荡起双桨》两篇文章,发表在上海嘉定区《南翔报》,这是王冬老师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文艺”献上的一份礼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赋予作家的新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王冬老师向现场观众重点分享了他今年撰写的《没有一座城不反射阳光的恩泽--感受新时代的“嘉速度”》《浦东给上海抹上了绚烂的底色》两篇文章,描述了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上海嘉定区和浦东新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展现出的新面貌和新成就。
王冬老师平常的银行工作较为繁忙,数十年来,每逢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都要加班,但他仍然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和参加各种读书会讲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先后结识的作家大咖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将武康大楼写成魔都网红打卡景点的海派作家惜珍;以撰写新时代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山西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魏丽饶;还有以诗歌创作见长的上海崇明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绣丽等。这些作家都是王冬老师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在文学写作道路上砥砺前行。
两岸三地“上海银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将本次读书分享活动推上了高潮。王冬老师以今年第2期《金融文坛》杂志发表的文章《“上海商银”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向现场观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家两岸三地的“百年老店”银行的精彩故事,介绍了创始人陈光甫和上海银行在那个年代的命运以及与该银行相关的荣氏家族的金融成长发展史。
此外,王冬老师还介绍了他的老东家香港招商永隆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恒生银行的概况以及近代中国银行业中爱好文学的个案等妙趣横生的故事。
在活动尾声的互动环节,现场有两位观众发表了聆听王冬老师精彩分享后的感想和看法。这两位观众从事的职业分别是教师和电影编剧。(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晚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站长原创作品推荐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精彩图辑推荐
▲上海南翔书苑绍兴体制与南宋转向图辑(2023-04-16)
▲上海嘉定南翔法式普罗旺斯太阳小镇图辑(2023-04-02)
▲上海图书馆东馆图辑(2023-03-25)
▲2023界浜村诗歌节启动仪式暨杨绣丽诗歌创作漫谈图辑(2023-02-28)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