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首部散文集《人在旅途》(境外版)二〇二一年出版逾两年来,广受海外华文读者的好评,尤其是港台地区读者,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各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考虑到内地读者对于拙著的阅读需求和申请国内文学组织会员条件的实际情况,本人决定在重新整合原书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近两年来新撰写的一些文章,并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炜炜女士作序,以《从我身边走过的城》为书名,新桃换旧符在国内首次出版。
在选择《从我身边走过的城》作为书名之前,我拟定了数个书名征询以写故乡情感内容见长的作家魏丽饶女士的意见,在她的启发和建议下,我敲定了这个具有拟人化的书名。我喜欢旅游,去过不少城市,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品读它美丽的丰腴的气质,也可以看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文化追求。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优先洒脱”,武汉“豪爽硬朗”,香港“中西合璧”,台北“窝心友善”。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尝试着将自己当作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用城市客人的视角去发现这个城市之美,去捕捉这个城市的人文气韵。
城市因人而生动,城中人是城市印象的核心,人在城市中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近些年来,我参加市、区级图书馆和一些书店举办的作家分享会活动很多,见到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读者,也有作家,无形中,朋友圈的作家友人多了起来,特别是二〇二二年陆续加入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和上海浦东新区作家协会成为会员以后,今年先后加入了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上海市写作学会和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更有幸应邀成为《北外滩文学》执行编辑,且作为二〇二四年成立的上海虹口区作家协会理事,身边的一些友人见面都改称我为作家。对于作家这个称谓,我实愧不敢当,因为作家这个词是很神圣的,我还不达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充其量目前我只能算是一名文学写作爱好者罢了,这是现阶段我对自己身份的清晰定位。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人皆能吟诗作诗,唐人皆为诗人。如今,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文化自信的伟大新时代,只要坚持文学写作梦想的人,将来人人都能够成为作家。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背后一定要付出巨大努力。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每逢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等国定假日,都是我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在办公室加班。我平常写作的时间,都是从工作与生活的夹缝中挤出来的碎片,套用改一下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写作上罢了。
在二〇二三年上海书展现场,我巧遇秋季开学就要上四年级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得主陈仓先生之子陈不旧小朋友,他告诉我他的爸爸每晚都坚持写作,有时候写到很晚。最近读了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作家周立民的新书《春未老
书难忘》,看到书中每篇文末的落款时间几乎都是凌晨。为了不影响家人,有时还睡在客厅。
写作就是这样子,久坐腰酸、脖子痛、疲乏不堪,可见,成为作家不易,成为知名作家更不易。夏目漱石的妻子夏目镜子在《我的先生夏目漱石》一书中写道:“看他写东西的时候,似乎心情极为愉快,最晚时会一直忙到夜里十二点或是深夜一点左右。特别是像熬夜,还有那种让旁人看着揪心的创作痛苦,他都完全没有。”熬夜写作是所有作家的共同特点。大多数作家都不是全职作家,都是在工作之余从事写作,明明工作和生活的连轴转,会让人有几分狼狈,为什么还会产生快乐和幸福感呢?倘若没有快乐,谁会累月长年这样呢?这种感受也只有作者本人才能体会到。
文学铸心,写作铸魂。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着的,我始终怀着那颗文学初心,文学以人学所散发出来的希望,即使是微弱的,穿透看似厚重强大的阴影,放射出照亮暗夜的光芒,这是我践行文学和坚持写作的原因。
过去的二〇二二年,是我最不愿意回忆的年份,尽管我在那段特别岁月里留下了十篇记忆,它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是嬉皮笑脸的幽默,还是一本正经的荒唐;是不忍多思的绝望,还是祈求柳暗花明的希望;是他山之石的呐喊,还是失去激情的沉默;是声势浩大的悲壮,还是一地鸡毛的破碎......
时间滤去了哀伤和苦痛,日复一日的重复,是单调和消磨,我的精神世界驻守在写作之中,我困居斗室伏案写作,不是为了经国大业,不想谋取什么,而是自我养成的一种习惯,最高价值也就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没有激动,没有欣慰,只有一丁点韶华逝去的感慨。从《人在旅途》到《从我身边走过的城》,书中的这些文字,是想要留住那些值得记忆时光和情怀追逐的激荡,三年多的光阴在斜风细雨中不停着叩击着十八步斋的徽韵水墨画的窗帘,思绪在轻轻涨潮,徐徐漫上了书案、漫过了青灯残卷,感谢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的王炜炜老师,感谢本书的编辑,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的朋友们,感谢,感恩!(完)
作者写于2023年8月20日,修改于12月26日
上海南翔十八步斋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站长原创作品推荐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