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络中间站|站点超链接|留言评论|

心灵之旅话草堂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0-12-05

继二〇〇八年九月独自一人首都北京游之后,一年后的九月,我又一个人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天府之国之旅,在蓉城受到成都友人Elaine的热情款待。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午,我来到了唐代“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杜甫草堂”,此处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它是由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和碑亭等组成。千里迢迢来到锦官城,不去参拜草堂会成为憾事的。

杜甫(712年-770年),汉族,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青羊区青华路38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对于杜甫草堂,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杜甫传》作者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在踏进杜甫草堂的这一刻,不禁使我想到中学语文课本中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我应景地在心里默诵着这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黄四娘是杜甫的邻居,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热爱生活爱花的心境跟杜甫相通,而被写入千古名诗的第一句,显示了杜甫与邻居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表现了杜甫向往农家田园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也正是带着这样美好的心情游览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草堂庄严静穆,若不是人来人往,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红墙环绕,绿竹蔽天,一片静谧。走进草堂,儿时的读书声又响在耳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这一片静谧,这细雨何能丝丝潜入夜呢?

在“少陵草堂”前,我试图找到当年老先生留下的什么痕迹,尤其是老先生此时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写在我眼前的这间茅屋里。在这首很有画面感的诗里,老先生把民间最卑微的、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活生生的描写了出来。忧国忧民的老杜,在那个秋风怒号,雨脚如麻的八月,上演了一处感天动地的感人话剧,他在雨中呼天抢地,和顽皮的孩子们争夺茅草,却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来,这样的老杜,自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心牵天下百姓,天下寒士的安慰,心想着若有广厦千万间,一定要大庇天下寒士。

步入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的诗史堂,这里四壁皆是杜甫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浮雕的创作者之一的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记得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梅兰芳纪念馆内的汉白玉梅兰芳塑像也是出自刘开渠先生之手。

沿着走廊,我欣赏到从古至今众多书法家、军事家、大文豪等人摹写的杜甫诗句作品,这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叶圣陶、叶剑英、陈毅等大作,字体有草书、隶书、行书等。杜甫的诗歌大都揭露那个时代血淋淋的事实,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的过程。 从他的作品《自京赴先县咏怀五百字》就可以看出来,这首五言诗是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当他回到家时,看到的却是自己的爱妻怀里抱着已经饿死的孩子,站在那里悲伤而凄凉地哭泣。在展厅内,有一座杜甫的爱妻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的塑像,她眼神里写满忧伤,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凝视着那座塑像,仿佛听到了他的妻子撕心裂肺的哭泣声,又仿佛看到杜甫见到这一场景后,那种忧伤而悲痛的心情。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喇嘛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在草堂东北区域,是唐代遗址陈列馆,馆内陈列着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现在的草堂,也算是广厦有几间了,除了在一个角落里还能看到草堂原来的些许影子外,其它地方都是面貌日益新,亭台楼阁,溪水清流,殿阁回廊,加上游人如织,当年的老杜何曾想到今日的盛景。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早已实现,现在的热闹和他当年的颠沛流离何尝不是鲜明的对比啊!

站在竹梅成林,溪水环绕的草堂前,凝睇杜老先生的茅屋,自然想到了先生同命相连的好友李白。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老友到了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而从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以得知,他被流放夜郎(今云贵一带),中途得赦,老年定居安徽当涂采石的锁溪河。

杜甫“吾意独怜才”,他思念着“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李白,住在破茅屋里还常常“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而且,还是不止一次的梦见故友,“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两个同时期的“诗圣”和“诗仙”,在安史之乱后一别再也没相逢。他们的友谊真可谓是文坛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啊!(完)

作者初稿写于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修改于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四日晚

读者点评

拜读了你的文章。首先为你精益求精的态度点赞,一般人不会拿出11年前的文字再作修改发表。可见,你对这篇文字之钟情;之二,当年就有这样的水准,可见你的文学功底从小扎实。这篇游记,层层递进,即使没去过杜甫草堂的人也会对草堂有明显的印象,同时结合杜甫的诗,他当年所处之大背景和个人境遇,邻里、朋友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是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的基础。没有生活的文字是苍白的。谢谢你的文章。

--叶碧云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站长原创作品推荐
常泰文化之旅泰州望海楼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秀美江南宁波记三部曲—梁祝篇
秀美江南宁波记三部曲—天一阁篇
秀美江南宁波记三部曲—中城往事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推荐阅读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ljzbankersclub@vip.sina.com
Last updated:May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