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络中间站|站点超链接|留言评论|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参观记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1-04-16

前不久与一位朋友微信聊天获悉,在距浦东国际机场不远的祝桥镇,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抗美援朝上海志愿军文献馆。用中国知名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索了一下,百度百科也没有该词条的专页介绍,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实地去探访参观一下。在出发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包括咨询军事作家、战史研究者周先生和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记者周先生,了解到馆内有一位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常年在馆内为到访的参观者做义务讲解,宣扬抗美援朝精神。他----就是现年86岁的抗美援朝退役英雄朱俊贤老战士。

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参观如抗美援朝志愿军文献馆这样红色人文景点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四月十六日下午,我申请半天年休假,从陆家嘴出发乘坐地铁换乘公交车前往位于祝桥镇江镇路100号的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参观并拜访了这位耄耋老人。志愿军文献馆的门牌号码和党的生日碰巧皆是“100”,冥冥之中似乎暗涵着我们的国家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思想指引下,必将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公交车,在四月天的午后温暖阳光下沿着乡间小路行走,经过一座小桥,小桥左侧护栏处一块巨石上标注着“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八个白底绿字。再向前行百米许,便能看到了上海地质科普馆。经询问,志愿军文献馆在科普馆后面。

据了解,为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3周年,上海抗美援朝文献馆于2015年10月25日开馆迎客。该馆由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上海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慈善家吕焕皋出资建造。展厅内收藏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次战役的战利品、文物、纪念品数千件,真实还原了7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一楼展厅主要由主厅、模拟坑道、志愿军之家组成。二楼展厅收藏着朝鲜战争相关的各类文献、照片、物件等,其中大部分展品均由志愿军战士及其家属捐赠。

志愿军文献馆前广场上,当年使用过的坦克和高射炮“驶进”了我的视线,此刻耳边仿佛想起了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的《英雄赞歌》,脑中瞬间想起了邱少云、黄继光和罗盛教等英雄儿女。这些光辉的英雄形象激励了我们几代人,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走进文献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文献馆两侧墙壁上的数百张抗美援朝战士们的相片,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感觉。他们有些已经白发苍苍,有些已经在战争中不幸牺牲,但是他们的付出会被我们一直铭记,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漫漫时间长河中最耀眼的星星。

在文献馆,我有幸见到了正在忙碌的86岁高龄的朱俊贤老战士。人看上去很清瘦,但很精神,穿着一身醒目的绿色军装,胸前还配戴着闪光的军功章,穿梭在文献馆的楼上楼下,却显得精神矍铄,脚步铿锵有力。朱老兵常年义务为参观者宣传讲解着抗美援朝的荣光故事,深受后人爱戴和敬仰。

经了解,朱老兵未满16岁就入伍参军,在军干校学医,毕业后在军队里担任卫生员。1952年9月赴朝参战,编为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卫勤战士。朱老兵回忆说,在那个战争年代,一个作战班组配一名卫生员,他随着班里的战斗员共赴前线,同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及时救助受伤的战友。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一场战斗中因救治朝鲜人民军崔少校,荣获一枚特殊的军功章。

朱老兵带着我参观了模拟当时战士们所处环境的坑道,里面非常黑,周围都是由岩石所做成的墙壁。而志愿军战士们竟然在干粮紧缺、环境苛刻的情况下,在坑道中生活了数周。

在二楼展厅内,一根外表绿色油漆的爆破筒引起了我的注意。朱老兵专门抽起靠在墙边的另一根爆破筒给我演示和讲解。他说这是假的,是他用自来水管仿制的。我随即好奇地问朱老兵:“这个爆破筒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用的那款爆破筒吗?”他手持爆破筒向围攻而来的美军同归于尽的画面在我脑中历历在目。

同样在二楼展厅,我看到了被称为朝鲜战争转折点的长津湖之役的沙盘,了解到冰血长津湖这段令人悲痛而又刻骨铭心的故事。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长津湖地区进行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无数名身着单薄衣物的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多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被冻得浑身僵硬却始终不肯放下枪,最终被活活冻死。他们坚毅的精神令我们十分震惊而又钦佩。这次战役,收复了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1953年7月27日10时,朝、中、美三国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27日22时起,一切军事行动完全停止。

为了宣扬英雄事迹和抗美援朝精神,1999年5月18日,朱俊贤在上海松江佘山南麓山下的徐霞客塑像前,开始了单车进藏之旅。他执着地说:“为了保家卫国,无数战友血洒他乡,我们永远不要忘了他们……”一路上秉承着“爱党爱国,坚守奉献”的信念,翻山越岭跨高原,不畏藏高氧薄,不惧风餐露宿斗严寒,以宣扬志愿军英雄事迹为主线,宣传奥运精神为已任,凭借自身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及爱国的情怀,骑行1.9万余公里,把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传遍了全国,红色种子也播遍大江南北,还捧回了世界“单骑自行车行程最长的人”吉尼斯纪录证书。

作家魏巍的女儿得知朱老兵的事迹后,专程为老人送来父亲《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成为一段佳话。

肃立在一楼长津湖战役的巨幅浮雕前,抬头看着墙上的照片,那些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勋章,拼成的“勋章仍然辉煌”六个大字,象征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带着和平与希望存于记忆。虽记不住所有英雄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永在。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使这座鲜为人知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文献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变成一个“网红”景点,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和学习。

此刻,我的耳边仿佛再次响起了英雄赞歌,唱响了我的祖国······(完)

作者写于二〇二一年四月十八日

注:本文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散文(评论)组二等奖。获奖名单>>>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青年作家网刊登本文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
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常泰文化之旅之泰州梅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曾园·赵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度尼西亚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writerwinter@yandex.com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