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作家朱惜珍:上海老洋房装点我的梦境,沪上旧风景铸就我的文字

上传日期:2018-07-26 作者:上海热线

漫步上海的街头,见得最多的便是梧桐树。作为行道树,它似哨兵般挺立,守护着道路两旁的咖啡馆与创意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绵长坚定。雨滴洒下来,正如巨大的雾罩,为上海勾勒出似幻如梦的线条。

布满沧桑的红砖外墙,青石路面,新旧融一,留存了老上海的记忆,旧门楣里镶嵌着优雅。老派头与新格局,旧上海与新时尚,这般的时光交错透露出浓郁的小资情调,令人忍不住了解更多。

师董会导师、著名海派作家惜珍说:若你想去读懂上海,除了到东方明珠、外滩、城隍庙、田子坊等世人皆知的景点外,还应该去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譬如颇有历史感的老洋房和旧马路——因为那里也藏着复古而新锐的魔都。 惜珍本名朱惜珍,从小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当过记者编辑,钟情文字。起初,以写小说为主。代表作有《不和谐的和谐》《长亭短亭》《不说也罢》《寻找感觉》《拒绝浪漫》《迷失在丽娃河畔》等等。

小说,可以满足一个女性想象的欲望。但儿时的老房子早已经不在了,每每路过,总是怅然。偶尔在梦里出现熟悉的街道老屋,倒是温馨依旧。

为何不用笔,记录下这些年上海的风花雪月、历史变迁与人情冷暖呢? 因为深爱着上海,惜珍常常被梦里的情景温暖着。于是,她想为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有着上海马路情结的人留存一份念想。从2003年起,她的目光转向上海的城市文化,开始了上海历史与人文的非虚构写作。

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慢慢地,有时候甚至是漫无目的地,走在马路上,一路上不时拍个照。从《上海的马路》问世开始,上海就成了她的写作主题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主食。

上海的马路与旧风景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不少依旧保留着东、西方两种文化碰撞的特殊符号,镶嵌着东、西方两种文明互相包容的印记。尤其这64条马路,以原先租界为最多。惜珍一条一条马路走过,这些洋房、马路、风景装点她的梦境、铸就她的文字: 《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梧桐深处的别恋——上海的经典园林》……这些书,几乎成了解读上海马路的经典。

今年4月21日,也就是“4.23世界读书日”的前两天,上海团市委、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图书馆主办的阅文杯“悦读青春”2018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老洋房阅读之旅启动仪式在沪举行。百余团干部代表、青年读书会代表、青年代表前往,了解上海老洋房的变迁,体验了一次特别的“阅读之旅”。

惜珍受主办方邀请,为参与者畅谈她用十余年时光整理寻觅的64条“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的经典故事。

“这样的‘老洋房阅读之旅’我已经走了十几年了。在活动现场,由数百本《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书籍码成的武康大楼模型受到青年的欢迎。这套书出版后,要的人很多,自己家中也仅剩一套了。我很高兴,越来越多人有‘老房子情结’。”惜珍动情地说。

图:世界图书日, 惜珍老师站在以她的书搭建成的武康大楼模型前 爱老房子,爱马路,爱阅读,爱寻找,从而爱上上海。惜珍一直坚持寻找上海马路,延续城市文脉,写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今,《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3册)还入选“五四推荐书单”。

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能汲取营养、获取真知、扩宽视野。你也想手捧书本、阅读建筑、徜徉历史、品读上海吗? 不妨到附近的书城,买几本惜珍老师的作品,从她饱含深情与智慧的文笔里,领略别样的上海风情吧~

老房子没拆掉,道路也没拓宽,它在等待有缘人将它一一拾起、读通、入心。上海的沧桑,世故的变迁,在惜珍老师构筑的文学世界中,露出一抹明亮的绿色,成为上海的标识。(完)

 

相关链接
走访上海虹口李白烈士故居
作家朱惜珍:上海老洋房装点我的梦境,沪上旧风景铸就我的文字
记者来鸿:蒋介石塑像在台海两岸的不同待遇
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我的名字叫中国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世博梦,金融圆
香港的故事三部曲之一《双城记-从上海到香港》
香港的故事三部曲之三《看张保仔,游长洲岛》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陈香梅去世:曾游刃于中美台之间的飞虎将军夫人
  • 下篇文章:少奇故里花明楼参观记
  • 建议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8
    Copyright © 2018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