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冬冬看世界|精彩乐无穷|品味人生录|网路中间站|站点超链接|留言评论|Patreon会员频道|爱发电会员频道|

独行也很好
——读王冬老师《人在旅途》有感

作者:白云强 更新时间:2022-10-02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王冬老师的作品《人在旅途》。正如王冬老师在书里提到的,我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也是想起了四十年前看过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人在旅途》,那个时候我十来岁。

我是七零后,王冬老师是八零后。都说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和八十年代的人之间有代沟,这种说法没有错,但是当我们都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我相信代沟自然也就消弭了,最多有时候玩笑地冒出一句,“你这个小屁孩!”

晚上临睡前翻开王冬老师的书,读上两三篇,感觉不错,同时也想着写点读后感什么的。今天,书已读到尾声,我开始落笔。

写点什么呢?首先应该是明确主题。文学创作,不论是小说、散文、随笔还是诗歌,体裁可以不同,但主题不能没有。主题是指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要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有时候也可指作品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中心思想主要来源于创作者的经验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王冬老师在《人生旅途》中的中心思想是旅行,而且是独行。

独行,不是去寻找孤独,而是静下心来独自去旅行,一个人去感受世事的流年和人间的烟火。

《人生旅途》全书十余章节,从记录作者生活的上海故事和工作的银行过往开始,对他这些年来的旅行作了大概的分类,并以诗词赋题,雅意自然而成,同时在作品的最后还有数篇应时应景而写的散文随笔,读起来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引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这里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

说起旅行,我去过上海、去过宁波、去过成都、去过北京,去过香港,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这么说,王冬老师在书里写到的地方,除了台湾和泰国,我都去过了。

但我从未写过游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直觉得写游记是一件很难的事,是需要真才实学的,是需要情感沉淀的。我也想写,但就是写不来。我曾经试过,但很快就放弃了。

在王冬老师的作品里,每一座城市都是有故事的,故事里是有灵魂的,是值得用文字去描述和记录、用文字去感悟和珍藏的。而且每一座城市都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方,只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灵魂。

上海的外滩,是曾经的十里洋场,黄浦江边的万国建筑留着近代中国的沧海桑田;宁波的天一阁,最让人记住的是风雨中走过六百年的藏书阁;成都的茶、“掏耳朵”,还有麻将牌,是成都的名片,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北京的沙尘、雾霾和拥堵,都是我曾经的亲身经历。王冬老师在《上海记疫》之四的《你好,五月》里写道:还好有回忆,尽管多是美化的,回忆就是滤镜。

很赞同这句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世纪之交,我在北京生活了七八年,那个时候的北京是旧的,是有伤的,但现在回忆起来,沙尘、雾霾、拥堵仿佛都被加上了滤镜,变成了岁月回首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忆邓丽君》、《忆翁美玲》,看到名字,听到曲,王冬老师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影视剧般的回忆。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这事、这人都已无法回头,好在他们被文字记录了下来,便有了永恒,不再消失。

我喜欢旅行,也喜欢独行,所以我这个七零后和八零后的王冬老师没有代沟。我们都喜欢旅行,也喜欢文字,我们是有共同点的。

王冬老师在《上海记疫》之一的《人间四月天》里写道:对于病痛,包括疫情,能治愈的从来不都是药,是希望。

很喜欢这句话,概括一下,希望是药,可以治愈一切,包括岁月的流年和我们正在过的小日子。

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个梦想,就是做个自由职业者,时间自由、行动自由、心情自由,行万里,观天下,我称之为行观,就是走在路上,从大海到高山,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野到河流,从湿地到沙漠;从东到西,早上五点看日出,晚上十点看日落,从南往北,从冰天雪地到烟雨蒙蒙,从秋意深深到艳阳高照。喜欢就多待两天,看自然风光,看人间烟火,然后再离开。

等老了,走不动了,就寻一方庭院,听风望雨、赏月观雪,再煮上一壶茶,倒上一杯酒,看看书、写写字。隐者不敢当,勉强做个文艺老翁。

不知王冬老师是否也有此想法?(完)

【作者简介】

白云强,江苏南京江宁人。文学创作爱好者,摄文作者。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有作品散见纸刊和部分纯文学创作平台。短篇作品集正在出版审校中。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复审入围全部名单公布
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漫走武汉图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读者点评

编者按:如果您想发表对本文的看法或感想,欢迎发电子邮件给我们。谢谢!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phoenixtvnews@proton.me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