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下午,我寫了一篇《“上海銀行”的前世今生》,在“上海情愫”微信公眾平臺首發後,受到眾多讀者網友的點評。還有一個名叫“30號院”的公眾號,其主編葛小姐主動與我聯繫,表達想轉載我的這篇拙文。看來,銀行的歷史和文化內容比較受讀者的喜愛,易引發讀者的興趣,於是打算再寫一下我的“老東家”永隆銀行的前世與今生。
--題記
說起永隆銀行,對於許多生活在中國內地的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或者甚至未曾聽說過。但說起招商銀行,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二〇〇八年,永隆銀行被招商銀行並購,成為招商銀行成員,即招商銀行的全資附屬子公司。在香港,永隆銀行於二〇一八年十月更名為“招商永隆銀行”。永隆銀行是香港具有悠久歷史地華資銀行之一。目前在中國內地有深圳、上海和廣州三家分行。
我是二〇一〇年九月加入永隆銀行上海分行的,二〇一四年九月離開,正巧四年。迄今,我都對永隆上海分行充滿著感恩和懷念之情,因為在那裡,我的銀行財務職業生涯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在那裡,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值得拿出來說的就是我在該行內部刊物《集思》上發表的四篇文章:《追夢人—賀永隆上海分行喬遷之喜》、《千里之外,遠東之行》、《雙城記--從上海到香港》和《走訪臺北林語堂故居》。又是一個“四”,看來我和永隆與“四”還蠻有緣的。
今年是永隆銀行成立八十七周年,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八周年,也是永隆銀行在香港主權移交祖國後蓬勃發展的第二十三個年頭,我搜集和結合相關資料,撰寫了本文,以示紀念。
上回說到抗戰勝利後,伍宜孫邀朋同慶,永隆複業。從一九四五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永隆基本上都在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這一階段有兩件大事客觀上成就了永隆的元氣恢復,對永隆下一階段的發展與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次年內地爆發的國共內戰再次使香港迎來了不少殷商富戶,為銀號和銀行直接創造了可觀的利潤;另外便是香港《銀行業條例》的頒佈,客觀上推動了永隆業務的拓展及向現代銀行轉型的步伐。

銀行夢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對銀行業的准入標準並沒有嚴格的法律限制。任何人或公司,只要具有一定的資本都可以登記為銀行。長期以來,港英政府奉行不干預政策,並未對金融業採取過嚴格的監管。隨著投機活動的日益嚴重,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九日,港英政府出臺了第一部銀行業法律《銀行業條例》。
在經濟和金融環境的雙重刺激下,許多銀號也開始紛紛轉型。這一時期,伍宜孫和伍絜宜開始商量,如何能讓永隆更加強大起來,他們談得最多的,莫過於銀號和銀行的差別。在伍宜孫看來,一字之差,背後卻是規模、管理、信譽、產品、資質和客戶群等一系列問題的差異,他們必須讓永隆實現自己的“銀行夢”。
為了圓夢,伍氏兄弟帶領永隆員工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漫漫征途。在逐漸完善業務結構的基礎上,永隆於一九五六年正式改組為有限公司,伍宜孫擔任董事長,伍絜宜任董事兼總經理。隨著業務日增、員工日眾,原有的營業大廳無法應對快速發展的勢頭,伍氏兄弟決定把店鋪右邊和後面的場地一併租下來。一九五八年,待營業場所擴建完成,一個朝氣蓬勃的新永隆已經呼之欲出。
一九六〇年四月一日,伍宜孫提交的牌照申請獲批,永隆銀號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永隆銀行有限公司。在臨近而立之際,永隆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六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以永隆為代表的華資銀號紛紛轉型成為現代銀行,為更好地服務大眾創造了條件,也為自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跑馬圈地
依靠穩健的經營和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十年前完成擴建的營業大廳無法滿足銀行日益旺盛的業務需求,經過一番考察,伍氏家族購入了德輔道中至幹諾道中九千五百平方尺的地皮用於興建總行大廈。一九七三年四月十九日,永隆總行大廈竣工並舉行落成典禮。大廈共二十三層,總實用面積十四萬五千餘平方尺。大廈落成當天,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渣打銀行總經理梅大衛和永亨銀行創辦人馮堯敬等銀行家都來捧場。
永隆的另一幢大型物業是位於九龍彌敦道相連奶路臣街及西洋菜街,占地一萬六千三百平方尺的永隆銀行中心。這裡原為老舊的“唐樓”,產權本歸一個很大的家族所有,伍絜宜找來與他們家相識的恒隆地產陳先生從中斡旋,幾經周折於一九六〇年購入。後來伍氏家族組織拆卸重建,最終在這裡建成高二十五層的辦公樓。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九日,永隆在這裡舉行了落成典禮,場面蔚為壯觀。這兩座大廈落成至今已有四十餘年,此間香港物業價格屢創新高,為永隆帶來了可觀的價值。

開拓海外
除了加大在本港網點建設力度外,永隆也開始將眼光瞄準了海外。經實地考察,大家認為三藩市雖華人眾多,但早已有東亞等華資銀行設立了分行,且客戶關係緊密,市場趨於飽和。反倒是緊鄰的洛杉磯,也是華人聚集地且市場空間仍舊較大。伍絜宜之子伍步謙曾經在洛杉磯攻讀博士學位,知道那裡尚無華資銀行分支機搆,力主前往。一番斟酌之後,永隆首家海外分行於一九八四年落戶洛杉磯。
紮根內地
由於內地對港資金融機構進入的要求及監管十分嚴格,永隆在內地市場的紮根相對較晚。直到一九九四年,永隆才在廣東省廣州市設立了第一家代表處;一九九九年在上海設立了代表處。二〇〇三年,受惠於《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訂,內地放寬了香港銀行准入內地市場的要求,永隆因此把握時機,成為首家依照新規申請獲准在內地設立分行的港資銀行。二〇〇四年,永隆在內地第一家分行深圳分行開業,翌年增設了深圳南山支行。二〇〇八年,原設于上海的代表處升格為上海分行。二〇一五年,廣州代表處升格為廣州分行。
伴隨規模的擴張,資本的積累、技術的更新和業務的豐富,永隆一步步走向成熟,從白手起家到經歷戰亂後再次回歸,從紮根香港到華麗轉型,風雨兼程,一路走來,太多的細節勾勒出永隆的藍圖。伍氏兄弟精心治理下的永隆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機會來臨之時,他們順應潮流,把握金融規律,積累有形資產和無形商譽;遭受打擊之際,他們堅守理念,絕不氣餒,沉著應對考驗,為日後的發展默默地積蓄力量創造了條件。(未完待續)
作者寫于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二日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一)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二)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三)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四)
▲漫走武汉图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注:本站為公益性網站,非本站原創內容本站概不負責,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或觀點。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