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三)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0-06-20

上周六下午,我写了一篇《“上海银行”的前世今生》,在“上海情愫”微信公众平台首发后,受到众多读者网友的点评。还有一个名叫“30号院”的公众号,其主编葛小姐主动与我联系,表达想转载我的这篇拙文。看来,银行的历史和文化内容比较受读者的喜爱,易引发读者的兴趣,于是打算再写一篇我的“老东家”永隆银行的前世与今生。

--题记

说起永隆银行,对于许多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或者甚至未曾听说过。但说起招商银行,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〇〇八年,永隆银行被招商银行并购,成为招商银行成员,即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在香港,永隆银行于二〇一八年十月更名为“招商永隆银行”。永隆银行是香港具有悠久历史地华资银行之一。目前在中国内地有深圳、上海和广州三家分行。

我是二〇一〇年九月加入永隆银行上海分行的,二〇一四年九月离开,正巧四年。迄今,我都还对永隆上海分行充满着感恩和怀念之情,因为在那里,我的银行财务职业生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在那里,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值得拿出来说的就是我在该行内部刊物《集思》上发表的四篇文章:《追梦人—贺永隆上海分行乔迁之喜》、《千里之外,远东之行》、《双城记--从上海到香港》和《走访台北林语堂故居》。又是一个“四”,看来我和永隆与“四”还蛮有缘的。

今年是永隆银行成立八十七周年,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八周年,也是永隆银行在香港主权移交祖国后蓬勃发展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我搜集和结合相关资料,撰写了本文,以示纪念。

上回说到伍氏兄弟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将永隆从传统的银号转变成现代的银行,从立足本港跑马圈地到开拓海外和内地市场,为日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埋下了伏笔。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和竞争格局的日趋变化,以伍步高、伍步刚等人为代表的家族第二代管理者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经营压力的持续增大。二〇〇六年,他们开始全面考虑该如何继续经营好这份庞大的家业。

狼烟四起

二〇〇八年二月,永隆通过几家投行在市场透露消息,称自己在寻找买家。受此消息影响,永隆银行的股票一路大涨,成为港股跌势中的“奇葩”。在大盘屡创新低的情况下,永隆的股价连创新高,甚至历史性地突破了百元大关。股市的激烈反应源于中外银行业对竞购的浓厚兴趣,投资者相信,对香港市场有雄心的银行绝不在少数。

不经意间,永隆银行成为“各路豪杰”打开香港市场大门的“钥匙”。虽然并购未必能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带来的协同效应却意义非凡,对内地银行拓展香港业务,加快国际化进程及外资银行巩固发展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地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本不平静的香港金融圈,一时间狼烟四起。据Bloomberg通讯社报导,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中资银行都有可能参与竞购。此外,澳洲澳新银行和香港本地的渣打银行也有意参与,而此次收购涉及交易金额可能高达二十亿美元。

一水“芳邻”

所有的竞购者都有充分的竞购理由,但在外界看来,总部设在深圳且40%的客户在珠江三角洲的招商银行似乎与永隆银行最为合拍。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深港经济的合作前景日益凸显。

“一河两岸”的天然关系使得两地各类业务需求迅速攀升。顺应市场潮流,永隆曾于二零零四年在深圳设立分行,截至竞购战之前仅有两家网点,牵手招行,意味着永隆一夜之间在深圳添置了七十家合作网点,在全球制造工厂的聚集地—珠三角地区新增近二百家合作网点。

更为重要的是,永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展现出来的力不从心,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其突破现状的艰难与创新的乏力。相比于国有银行,招行的“个头”虽小,却数次依靠创新引领行业潮流。而且,招行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这家脱胎自财务公司的银行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蛇口地区,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由企业法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其创办股东正是永隆的老客户—总部设在香港的招商局。

招行成立之初只有一亿元资本金,一个营业网点和三十四名员工。因为太小,甚至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当行长。最后,在袁庚等人的建议下,由时任蛇口工业区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世桢兼任首任行长。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打破当时内地企业普遍实行的“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制度,招行率先实施了“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为艰苦创业提供了人人争先的制度与氛围保障。除此之外,招行还在业内率先实行了微笑服务、站立服务和上门服务,最早推出了储蓄夜市、星期日储蓄全天服务,在营业大厅摆上了牛奶、鲜花······这些举措在今天已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冰冷、低效的内地银行业中,却如同一股清风,让人耳目一新,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青睐与信任。

一九九九年,在新任行长马蔚华的带领下,招行审时度势,抓住互联网兴起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制定了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和发展国际化为内容的“三步走”战略,招行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〇〇八年,接到永隆的招标邀请时,招行已由当初区域性小银行发展成为了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中国内地第六大商业银行。虽然此时永隆管理层对这位一水之隔的“芳邻”并无太多了解,不过随着竞购的正式展开,他们将不断刷新自己对这个年轻选手的认识,并最终为其诚意与雄心所打动。

招行的“算盘”

作为历史悠久的香港本地银行,永隆银行的各方面情况都符合招行的期待。收到招标邀请之后,招行管理层迅速行动,组织了专题讨论会,经过通盘考虑,他们很快达成共识,此次竞购对大力拓展香港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马蔚华看来,永隆银行的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及营销网络,将成为招行迅速打开香港市场和拓展业务网络的关键资源。与内地银行相比,永隆银行的收入来源较为多样化,其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达到46.70%,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这对招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同时,永隆是一个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旗下拥有保险、证券、信托、期货和财务等多个全资子公司。通过并购,招行可以一举取得多种金融业务牌照,并通过这些子公司进行相关业务运作,在香港市场率先实现综合化经营目标,同时也可为将来在内地市场全面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人才、累积经验和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马蔚华是想把收购永隆、管理永隆、发展永隆作为招行未来进一步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一次试验和准备。

经过初步评估,招行管理层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控股权并购触发全面要约收购,最终取得100%控制权,这样的机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未完待续)

作者写于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六日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一)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二)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三)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四)
漫走武汉图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